APP下载

以课文情感激活学生写作灵感

2016-05-14张艳红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8期
关键词:社戏遗失课文

中学作文教学若能以教材中课文情感激活学生写作灵感,或许会让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变得事半功倍。下面就以鲁迅先生的课文《社戏》为例,谈谈如何以课文情感激活学生写作灵感,以课文教学推动学生写作实践。

一、从《社戏》中寻找“遗失的美好”的情感,沉淀真情

鲁迅先生的作品《社戏》一直入选初中教材,其中对于“月夜航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几个画面的教学一直是课堂讲授的重点,但仔细品来,总感觉有些意犹未尽,那就是文章中对“遗失的美好”事物的一种遗憾,一种伤感,一种思考。

首先,课文结尾是点晴之笔,是突出了这种遗憾与伤感的。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是真正属于我们孩子的世界,是一种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美好,也是一种悄然遗失的美好。

其次,整篇文章都是围绕着这种情感而写。一是文章是以时间为序写的:整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很容易地把文章内容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交代清楚。《社戏》一文也就是按时间顺序,清楚地写了“看社戏”的一系列的人与事,情和景,记录着伙伴的身影、锣鼓的喧响、续断的梦境,也真实地记录着“我”对“曲终人散”的痛心迷惘。遗失的美好与遗憾之情,与对童年的怀念交织在一起。二是文章从多种感觉去写:如视觉、味觉、听觉等,全面描写,丰富传神,例如对“我”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所见景物,作了生动传神的描写,勾画出江南水乡的美丽图画。三是以对比手法来写:如写“看戏前”的巧妙铺垫与“看戏时”的漫不经心。我想在这样的分析之下,《社戏》这篇课文将为孩子们悄然打开一扇情感之门,激活孩子们单调生活下的情感沉淀,使他们开始回味生活,思考生活。

二、从《社戏》出发寻找“遗失的美好”的类文,激活真情

其实,失去时方显珍贵,这种人类心灵中具有普适性的情感,在不少的文章中都有表达。当然在我们的课文中,也不乏这类的美文。

如:八年级下册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我们在深思文章的“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时,是不是也可以引导学生体会那“遗失的美好”,失去了才知道他的珍贵,这种情感的撞击力将会更直接地触到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发出最真挚的声音;九年级下册课文王鼎均先生的《那树》,将现代文明的发展与对自然界宝贵生命的无情虐杀联系在一起,“那树”历经沧桑、阻挡风雨,努力开枝散叶,荫庇生灵,它恪尽树道却因莫须有的罪名惨遭杀戮。朋友,或许因为生活而分开了;游戏,或许因为长大而淡忘了;学校,或许因为发展需要而拆迁合并了;小河,或许因为污染、干涸,不再是嬉戏的乐园。这些经历过的美好,或许一直潜藏在心房的某个角落,或许逐渐淡忘,曾经的麻雀不厌其烦的喧闹,也变成一种美好的记忆。有些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有些场景,或许总在梦境中出现,似有似无,它们都承载着遗失美好的伤痛与无奈,由文而激活情,由情而回想生活,由生活而唤醒表达,这些教材课文中的类文整合,也就为写作的情感作出铺垫。

三、从《社戏》出发表达“遗失的美好”的情感,抒写真情

有了情感的沉淀与激活,学生作文将不会再是虚假和空洞的。从课文出发,挖掘文本情感,并将这种情感还原成生活,“将它和我们身边的自然风物、栖息方式,和我们憧憬的心灵状态结合起来,和现代人生存的复杂、焦虑结合起来,那就是成功的,即未辜负它的本意和纯真。”沧海桑田,变化巨大。有些人有些事,当我们回忆时,总充满淡淡的忧伤;当我们去寻找时,却发现他已悄然消逝。“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如何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做好阅读与写作的结合,还需我们不断地努力和研究,从教材出发,不断地激活学生创作灵感,或许能慢慢打通“教材――生活――写作”的渠道。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中学语文教材的读写结合教学实践研究”的阶段成果(课题编号:XJK013BZXX004)]

张艳红,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猜你喜欢

社戏遗失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遗失的鱼鳞
寻找遗失的美好
定准语文课堂的出发点——丁卫军《社戏》教学实录评析
风景这边独好——丁卫军《社戏》教学课例深度研读
《社戏》:一篇布满矛盾的作品——《社戏》课堂实录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