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诵读与高中作文教学

2016-05-14叶萍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8期
关键词:范读文章作文

纵观当下,高中生的写作已沦为“不得已而为之”,完全违背了“文以载道”“歌以咏志”的为文宗旨,写作过程也成了痛苦万分的“挤牙膏”。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阅读面过窄,阅读量太小,使学生作文时语言粗糙、干瘪。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然而当下的高中学生迫于强大的升学压力与繁重的学习任务,即使新课程标准推荐了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即使有与必修教材配套的选修读本,学生也往往敷衍了事。(二)学生的审美情趣出现问题。一些学生课上课下,彻夜不眠、如饥似渴阅读的要么是滥造类小说,要么是卡通漫画书,更有八卦娱乐杂志与报刊。(三)内心缺少写作愿望使学生作文思路混乱,表意含混不清。很少学生发自内心地去写作,作文往往是例行公事,或是各处摘抄拼凑,或是胡编一通,或者干脆不写。作文教学的处境甚为艰难,解决作文难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一、经典诵读和高中作文教学结合,打造健康作文生态环境

针对学生作文现状,我在教学中试着将诵读经典与高中作文教学结合起来,打造良好的写作生态环境,帮助学生走出作文困境。高中语文教材本身大部分内容是国学经典中的美文,包含了从韵文、诗歌到散文的各种文体。内容包括了四书五经,历代名篇等经典文章,涉及历史变迁,世情百态、哲人先贤,骚人墨客。通过诵读这些经典,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与修养,从而积淀大量的作文素材,解决了学生作文时言之无物的难题。

此外,诵读教学本就是我国传统经典学习法,《周礼春官宗伯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言、语”;孔子要求其弟子要“诵诗三百”,而新课程教材设置模块二表达交流部分,也有“口语交际”板块,专门在诵读方面有具体要求。故而将诵读经典与作文教学结合,既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还能为其作文提供健康的作文环境、丰富的作文素材以及经典的作文范本。

二、要坚持点面结合的原则,坚持从韵文到散文,落实“赏、思、诵”三个环节

黎锦熙先生认为诵读必然要经过“耳治”“目治”“口治”最后到“手治”的阶段,也就是说要想作文“得心应手”,必须先诵读大量的模范文章,使之“声入通心”,建立起标准的语言模式,这样文章也就写得好了。

我在教学中选择内容经典,篇幅较短,诵读技巧相对比较简单的文本材料,比如必修一中的《沁园春·长沙》《再别康桥》《雨巷》等这样的经典诗词,采用配乐范读或播放名家诵读录音的方式,让学生先感觉纯美的诗境,升华情感,进入诗境之中,并带入自己的人生体验;再模仿诵读,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了不抹煞学生的个性化诵读,可以选择学生示范诵读,为了激发更多不愿张口,不敢张口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群体诵读。这一教学要注意:随着诵读教学的深入,要不断改变范读方式,可以采用点名器,随机抽取学生范读,避免诵读教学成为个别学生展示的平台。

三、以经典诵读为依托进行文章写作指导

语文教学中诵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是一个整体,如果脱离文本单纯进行作文教学,作文教学只是空洞的说教。古人之所以能“下笔如有神”,是因为大量诵读经典。国学经典的名篇在文章的谋篇布局、材料剪裁、语言风格上都有写作的示范性作用。我在教学中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品味经典,从而自觉建立文章的“骨架血肉”意识。如在教学《过秦论》一文时,我将文言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提出这样的问题:“文章用了大量篇幅写秦之崛起,却只用几十字写秦灭亡,想一想,作者为何这样安排?其好处在哪里?”设置此问是想让学生体会作文结构安排要注意以中心为宗,详略得当。并在结束时总结:议论文的写作一定要注意详略得当,以中心论点为本,剪裁论据,这样文章才会有层次,否则文章就会没有条理,文脉不清。除此以外,在诵读经典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整体评价经典诗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从而形成理想的写作境界,再指导学生从模仿开始,借鉴经典的语言,试着把这些精妙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这样,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寻门而入”,一番修炼后“破门而出”。

国学经典记载着我国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根”,通过加强对其的诵读教学,既能帮助学生走出作文难的窘境,又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

叶萍,教师,现居四川乐山。

猜你喜欢

范读文章作文
小学语文课堂范读时机的把握及策略分析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范读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