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写作之图文转换教学案例探析

2016-05-14张海聪尤昌镇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8期
关键词:图文读图漫画

张海聪 尤昌镇

一、案例回放

笔者在初一两个班上了两堂题为《微写作:丰子恺漫画图配文》的微型写作课,主要内容是展示丰子恺先生的著名漫画《一肩担尽古今愁》,要求学生配一段文字来展现画面的意趣。

在第一堂课上,为了便于学生了解图配文的写作方法,我按传统教法,开门见山地向学生展示了图文转换的解题步骤:一看——看标题、看画面;二想——展开合理的想象;三究——探究漫画寓意。写作之前先要看清标题,仔细观察画面,不可忽略细节;接着结合自己的合理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描绘画里画外的情景;最后由图及义,揭示作者寄托于画面之内的寓意。

解说完毕,要求学生当堂练笔。巡视课堂,学生的反映却令人大失所望。本以为条理清晰的写作步骤,但在学生的作品里呈现出来的或是只见骨头不见筋肉,或是平面介绍不见意旨,更有甚者,咬着笔头,无从下手。在规定完成的时间内,仍有一部分学生无法完成。课堂氛围颇为尴尬。随机抽取的几份学生作品,可观者寥寥无几,无一能达到笔者预期的质量线,导致学生习作的讲解也不能达到总结步骤、深化要点的目的。总之,这堂课在尴尬中仓皇落幕。

课后批改了学生的课堂练笔,选择了一则质量尚可的片段附下:

画上有一个戴着帽子的人挑着一副担子,从远处走来,走在山间的小道上,在他身后是连绵的山。小道旁是高大的树木,开满了一树一树红色的花,还有低矮的小灌木,一丛一丛的,也是开满了芬芳的花。他走得很缓慢,带着愁容,大概是在思念自己的故乡吧。这真是“一肩担尽古今愁”!

这段文字虽总体上完成了写作要求,但对画面的描述、人物神态的想象、主旨的揭示,明显存在一些细节缺失、衔接不畅、意旨不显的瑕疵,削弱了整体文字的感染力。

二、课堂呈现

回放课堂录像,反思教学过程,显然指导缺乏有效方法,导致学生思维被动,认读主旨不到位。教研组老师们建议,读图环节核心在于意旨,找准观察点,做好训练点,让活动与思维共飞。于是,吸取失败教训,我站在学生的视角重新审视图文转换学习的各个步骤,修改教学设计后,站在第二堂课的讲台上。

(一)活动导入环节

以游戏“一个描述,一个猜”导入新课。游戏规则:随机选择两位学生,让其中一个学生A背对黑板,另一个学生B描述PPT所展示的一幅画面。

教师提问:A同学,请你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画面。

A同学:这画面上,有一个小孩子在喝饮料。

(PPT翻过一页,展示一幅包含9张都是孩子喝饮料图片的画面。)

教师转向B学生提问:B同学请转身看屏幕图片,请你说说,刚才A同学所描述的是哪幅图片?

(底下学生有窃笑惊呼声。)

B同学:啊?!不知道啊……A同学没有描述清楚。

(B学生颇为尴尬,众学生面含微笑,频频点头。)

教师小结:所以,读懂一幅图片,一定要先仔仔细细地观察,才能描述清楚。现在再请同学们观赏一幅丰子恺漫画,描述画面。(PPT展示漫画《一肩担尽古今愁》)

教师提问:在这幅漫画里,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1:一个人,一条路,一片山,数棵树。

教师追问:你们能否用简短的语言将这些词汇串联成文?请试着将它写下来。

(学生开始课堂练笔)

(二)细化读图环节

在第二堂课上强调了有序地读图,即按一定的顺序准确、细致地观察画面,以防遗漏重要细节。要求学生在“看到了什么”的基础上注意看这些要素“是怎么样的”,用准确的修饰语来描述特点。

学生在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仔细观察画面、捕捉细节后,得出“人”是穿着青布长衫,戴着斗笠,挑着担子的,担子的一边是一捆扎起来的行李,很像被子;另一边是一个篮筐,里面的物件没有交代。“路”是山间的台阶小路,延绵不绝的。“山”是群山,比较陡峭,山边杂草丛生。“树”有多种,有高大的乔木,树冠是红黄色的;有低矮的灌木,树冠是青绿色的。

读图结束,要求学生补充修饰语来描述人与物的特点,修改自己的语段。

(三)放飞想象环节

想象环节固然能够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充实画面的情景。但同时也应该提醒学生,想象须是合理、恰当的,漫无边际的玄想不可取。有效的限制促使学生所提出的各类质疑趋于有效。顿时,课堂上学生的疑问如潮而涌:

1.这个人为什么独自挑着担子走在山间?他是干什么的?

2.他的家人在哪里呢?

3.他的担子里装着的是什么呢?

4.他的神情是怎样的,他又在想什么?

5.这是早晨还是黄昏呢?

6.这是什么季节呢?树上的到底是花还是叶呢?

7.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古今愁”又是什么愁呢?

……

(四)联想揭示寓意环节

在这堂课中,笔者更注重了对画面联想的引导,要求学生运用联想,结合生活经验,揭示画面寓意。

教师提问:同学们,这样一个男子挑着担子,喁喁独行的情景,让你联想起了什么画面?

学生1:让我想起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父亲帮儿子挑担。

学生2:让我想起了在黄山上见到过的挑山工。

学生3:让我想起了我爷爷,我爷爷说当年做生意,没有车,进货回来都是挑在肩上的。

学生4:让我想起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追问:“一肩担尽古今愁”,这“古今愁”又是什么愁呢?

学生1:我觉得是思念故乡的愁绪。

学生2:我觉得是生意不好,没赚到钱的愁。

学生3:我觉得是一个人出门,对前途的担忧。

……

由联想类比起兴,学生开始探究作者要表现的丰富的寓意。对于“古今愁”的虚化泛化的名词,学生品读出了父母对孩子的深厚期望,品读出了养家的艰辛,品读出了离家的无奈,品读出了生活的坎坷。于是,画面中的山、树,可以是“无边落木萧萧下”,烘托离乡的愁、羁旅的苦;可以是“佳木秀而繁阴”,反衬归家的感慨、生活的不易。

最后,要求学生结合想象,点明画面旨趣,再次修改自己的片段。

巡视课堂后欣喜地发现,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了,佳作纷呈。现选择其中一例如下:

这个戴着斗笠的男人,穿着蓝色的长衫,挑着一副装着被子等物的担子,走在台阶铺成的羊肠小路上,一步,一步,缓慢而沉稳。他的身后,是山,是无穷尽的大山,是草木丛生的大山。他偶尔抬起头,愁容满面,透过疲惫的双眼,他看到了挂满了金黄的叶子的高树,叶子如片片蝴蝶在空中飞舞,落在山道上。地上的小树丛也带上了秋天的颜色。他想起了家中的小院,这会儿也该是叶落满园。又是一年秋天了,故乡还在远方,断肠人却还在天涯,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课后反思

新课标明确指出:“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对比两堂课的课堂教学得失,笔者深以为学生笔下“文心”之有无,在于我们能给予怎样的放飞思维的台阶,只有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思想的火花才会喷薄而出。纵观第二堂课,笔者以为有三点可取之处。

1.活动是思维的催化剂

微型写作课要求“课时目标精准集中、单纯清晰,针对性强,能力目标达成度要求高……学生学得明明白白,教师教得轻轻松松。”图文转换的第一步即为读图,要求审读画面,细心观察构成要素。比如看清楚画中有几个人、几件物,看清人物的动作、神态,把握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如何学得明明白白,教得轻轻松松?修改为游戏导入课堂后,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活动中,明明白白地习得了读图的要点,写作有章可循,有话可说。

2.细节是想象的孕床

巴尔扎克说:“唯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说的是细节在作文中的重要性。读图也要捕捉那些散落的细节。有序地分析画面细节的环节,使学生知道了该怎么去全面地读懂画面,也就避免了重要信息的遗漏。分析两位学生的例文,前文里学生无意中忽略了一些细节,比如这条“山间小道”路实则是“台阶小路”,山边的茅草等被忽略,人物的装束也未加描绘,人戴的“帽子”应为“斗笠”;而后文在这方面无可指摘。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毫无疑问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作,图文转换也需要想象。平铺直叙地描摹漫画内容,难免单调平面,只有展开联想,运用想象,超越画面所给的图文信息进行“添枝加叶”,才能使画面的意蕴丰富、立体起来。当然想象是有基础的,需要根植于观察到的画面要素和细节,切忌脱离画面要素夸夸其谈。

3.联想是培育文心的摇篮

漫画是作者用图画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鞭挞,是现实生活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因而,要深入理解漫画,不妨将直观图画所反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社会实际联系起来,想一想自己的周围有没有画中歌颂(或讽刺)的对象,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准确把握作品的要义。探究《一肩担尽古今愁》的漫画寓意,着落点在于“愁”字,学生由“愁”字兴发,调动生活、阅读经验,联想类比,品读愁的多重含义。此愁“古今”一理,可见是一种公众的通“愁”。

微写作虽以短小精炼为显著特征,但微写作的教学是马虎不得的。如写一篇文章须以立意为上。文“心”明了,全盘皆活。通过两堂课的比较教学看出,一堂相对成功的微写作课堂,必须是立体的、有生命的。从教师角度看,必须是“目标、内容明确精准,教学流程精减简约”,课堂是活泼的、生动的;从学生角度看,必须是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引导学生抓住细节、调动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帮助学生准确研读画外之意。因此,平时要鼓励学生做到多读书,对身边的事物多观察,多思考,勤动笔,真情实感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不断地锤炼、丰富自己,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张海聪,尤昌镇,教师,现居浙江宁海。

猜你喜欢

图文读图漫画
画与理
读图
漫画4幅
漫画与幽默
图文配
图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