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析

2016-05-14时楠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8期
关键词:山水诗意境古诗词

古诗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所占据的地位不容忽视,但就我国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而言,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结合当前在古诗词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古诗词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化,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水平不断提升,但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如下:

(一)学生兴趣不高,阅读面狭窄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由于教学观念及方法的落后,很多学生依然处在被动记诵状态,在知识迁移方面极易受限,缺乏宏观审读的能力,更别提实现个性化悟读、审美解读。这导致学生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一切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展开学习,未充分体会到我国古诗词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与艺术美,更别提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了。

(二)教学方法单一化、形式化

我国古诗词通常内容含蓄、语言凝练、文词巧妙、语义跳跃,并非浅显易懂。就多数古诗词而言,不能通过单纯地挖掘文句来使学生感悟到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这无疑极大地增大了古诗词的教学难度。当前,很多教师还未意识到这一问题,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依然为传统输入教学,致使学生难以感受到古诗词应有的灵气与韵味,导致学生审美趣味降低,限制了其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结合当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教学策略。

(一)注重结合古诗词文体特征展开教学

古诗词是采用古汉语创作的文体,除少数深入浅出的诗词以外,多数无法利用文句之躯进行深入挖掘,因而很难洞悉其内在灵魂。因此,为了鉴赏古诗词,必须使学生识透诗意。应注重穿越语言与技法的限制,鼓励学生多读古诗词,自主查阅工具书,积累丰富的词汇、文化常识,并对词义进行归纳和整理,达到触类旁通,方可明确古今语意之改变与相近语词所具有的不同内涵,这样才能为古诗词的鉴赏打下深厚的基础。古诗词语言往往跳脱而省略,简约而凝练,有别于格式化的现代语言,语言留白之处才是诗味隽永之点,因此,应注重培养学生填补空白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接续和补充诗意。例如,在温庭筠《商山早行》教学过程中,在鉴赏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时,可选取与此相对应的景物,利用名词的意境与语言的张力,使学生产生一种自由的观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自主构建一幅意境幽静、凄瑟的画面。此外,可设计活动让学生结合这首诗的意境,进行词句扩充,将颔联变为六言诗、七言诗,学生就会在此过程中感受到声、色、光、温等具象意境,感受到诗人旅途的辛劳与心境的孤苦。

(二)创新教学方法,注重融通古今

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内心确立融古通今的意识,并引导其通过各种途径,找到深入作品主旨与内涵的捷径,从而提升学生的鉴赏与领悟能力。具体而言,应注重知人论世,明确诗歌独特的时代气息。对于每一首诗而言,其背后都伫立着一位诗人、一个时代、一段历史。由于不同的背景、境遇,诗词的意境往往不同,因此,一代又一代的诗词都或多或少呈现出那个时代独特的思想风貌、艺术气息。以山水诗教学而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盛唐“王孟”的山水诗、中唐“韦柳”的山水诗,带领学生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对山水诗风格的差异加以总结。使学生了解盛唐在繁荣、安定下多彩的时代生活风貌与开放的诗人思想,中唐的动荡与百姓的流离失所。明确“王孟”山水诗中,诗人寄情于山水、热爱自然与生活的隐逸心态和情趣;了解“韦柳”山水诗中,诗人孤寂、清远的失意与无奈。同时,注重追寻不同时代的文化场景与母题,让学生多阅读、多积累,掌握常见的诗词类型与文化常识,引导大家梳理迁客骚人、闺妇思亲、边塞悲秋、登高怀古等情作,使学生积累大量传统文化象征符号,如折柳惜别、明月相思、落叶悲秋等。此外,还应注重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母语课程主动建构同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审美现场与鉴赏参考,增强其感性认知与体验,帮助其勾联与迁移,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知识迁移与演变过程。

三、结语

古诗词的存在环境、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古诗词的厚重与高雅依然会让学生产生无尽的敬畏感与疏离感。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立足于教学各个环节,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敞开心扉主动探索、碰撞、沟通,从而更好地解读、鉴赏古诗词,逐步形成良好的审美与鉴赏能力。

时楠,教师,现居山东枣庄。

猜你喜欢

山水诗意境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王维的七言山水诗论略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楠溪江:永远的山水诗
古诗词中的新年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王维山水诗中的空山意象探微
论王维山水诗的“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