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心”呵护学生互动参与的积极性

2016-05-14韦彦余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8期
关键词:积极性创设课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阶段,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由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转变为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学生情感智商的培养,营造一种积极互动、自主参与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教育家赞可夫说:“要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学习,使学生感到认识事物的乐趣,体验克服学习中困难的喜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对知识是积极地寻求还是消极地应付,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事实上,他们的潜意识里都有一种求知的需求、表现的渴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需要精心创设情境,渲染气氛,直接把学生带到一种强烈的渴望探求的状态。如教《天上的街市》,先启发学生回忆夏天夜晚的星空,探索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自由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通过阅读让学生产生想象,通过想象使学生思接千载,再现诗中所描绘的人和景,产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受,这样一放一收提高了学生参与的兴趣。

中学生开始有一定的独立评价客观事物的能力,而且容易激动,自信自己的认识见解是正确的。所以在教课文时组织讨论,开展答辩,有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学生卷入了答辩之中,就会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如教《谈骨气》,设计了一环套一环的十个问题,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所论述的内容,结合今天社会现实中的一些情况讨论答辩。通过讨论、答辩,不仅理解了课文,而且激发了深究问题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运用情感激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良好情境的创设为课堂蓄足了势,但有时提出问题后,依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这主要是因为有的学生想回答,又怕回答错了或回答不好难堪,凡此种种,都源于缺乏自信。日本教育家田畸仁经过调查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因为缺乏自信心才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课堂上,如果学生在这样一个由于缺乏信心而产生的自卑心理状态下,即使本来具有优越天资的人也难以积极表现。这时,老师就应该努力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适时地投注期待、鼓励的目光,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于回答:事物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只要你的回答言之成理就行。教师这种热烈的关注、殷切的期待,会激励学生,学生就能从教师的赏识中获得一种信心和力量,从而会情不自禁地投入到自觉的学习过程中去。

三、发挥教学机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课堂上总有那么一些同学,在老师提出问题之后,思考不够充分就直率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以致答案有失水准或风马牛不相及,此时教师若是直接加以否定,就会挫伤学生的自尊,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参与学习的胆量和积极性。“数其十过,不如显其一长”,因此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圆场,运用自己丰富的学科知识,发挥随机应变的课堂教学机智和驾驭课堂的能力,用委婉适中的说法把学生想要表达却没有表达正确的的内容表达出来,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思考。同时也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内心独特体验,不能因为学生自然生成的回答和自己预设的答案不一致而轻易否定,对于一些有创意的回答,教师更要及时地肯定,适时地表扬,以激励他们以后更积极地思考和表达。

四、采取模糊原则满足学生的虚荣心

虚荣心作为一种追求不切现实的目标和虚假的荣耀从而满足自己的心理活动,历来是我们所厌恶和鄙弃的,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但是课堂上就有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却参照有关的答案直接举手回答出来了。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想我们教师应该刻意地淡化自己的教育原则,对学生简单地肯定一下,并提醒大家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答案才会记忆深刻,不易忘记。如此简单地满足一下学生的虚荣心又何妨呢?尽管学生的这种表现是不符合我们教学的原意,但是,这最起码是学生追求参与的举动,他的内心深处也是积极向上的,他也渴望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呀!

总之,要想提高课堂上学生的互动参与度不用心是不行的,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只要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真心投入,用心感悟,细心呵护,我们的学生就能诗意地栖居在温暖的语文课堂。

韦彦余,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

猜你喜欢

积极性创设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三方共进,激发干部积极性更上一层楼
背课文的小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技校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索研究
人的积极性与扩大内需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