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论语》和《韩非子》中的理想君主
2016-05-14王文东
【摘要】《论语》作为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的经典之一,无疑是研究孔子的最重要的文献,也是回归“儒家本源”和得到孔子之“真”的基础。韩非子作为法家的集大成者,是三晋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基本上是由韩非的著作,记录了韩非的思想,具有很高的哲学和文学价值。《论语》大概成书于春秋末期,《韩非子》成书于战国末期,《论语》为儒家经典,《韩非子》为法家经典。因为两者代表着不同的思想流派和不同的时代,所以两本书中的理想君主必然有着不同的形象。通过理想君主的对比,就能够体现孔子和韩非子这两位哲学家不同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孔子;韩非子;理想君主;价值哲学
儒家与法家都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思想流派,韩非子和孔子是两家的代表人物,探讨他们所认为的理想君主的之间的差异的意义在于反应两种思想流派的价值取向。
一、什么样的人是理想君主
孔子在《论语》中从未说过自己是圣人,当别人说孔子是圣人的时,孔子否定了这种说法: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有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论语·子罕》)
孔子甚至不承认自己是君子(非道德意义上),当然也更不可能认为自己是圣人。那么在孔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是圣人?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论语·雍也》)在孔子看来只有能够博施济众的人才能够称之为圣人,那么这么看来圣人必须要有一定的地位,就是韩非子所说的“势”。纵观整本《论语》,孔子认为是圣人的有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旦,基本上都是能够给人民带来福利的贤明君主,其中孔子认为尧舜为最贤明的君主,因为他们是通过禅位来取得王位的。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这是一个社会大转变的时代,孔子强调“克己复礼”即通过复兴周礼来拯救社会,所以孔子说自己“信而好古”。在孔子看来他是生活在乱世之中,当世的君主之中大多数都是昏君,根本不可能产生他所认同的理想君主(圣人),因为在当时没有人采纳孔子的理论。孔子是非常崇尚古代社会的,孔子所认为的理想君主都是古代的大贤大能、道德高尚的君主,都是已死之人,道德水平远远高于孔子当时的各种君主,其中尧舜是君主们的样板。
然而在《韩非子·忠孝》篇中,韩非子认为尧、舜、汤、武(孔子所承认的圣人)是“反君臣之义,乱后世之教者。”韩非子认为“尧为人君而君其臣,舜为人臣而臣其君,汤、武为人臣而弑其主、刑其尸,而天下誉之,此天下所以至今不治者也。”在韩非子看来尧、舜、汤、武虽然都是贤人,但因为君主不遵循法制来管理他们,所以他们都对君主的地位产生了威胁。由此韩非子得出结论明君应该“上法而不上贤”,君主应该崇尚法制而不应该崇尚贤明。与孔子崇尚古代相反,韩非子是非常厌恶儒家崇尚古代的,在《五蠹》篇做了“守株待兔”的著名寓言来讽刺儒家的崇古思想,韩非子认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五蠹》),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治理方式,“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五蠹》),在韩非子看来因为“当今”的时代不同于古时的时代,因此治理“当今”之世必须要依靠“法”,英明的君主“依”法治国,愚昧的君主以“仁义”来治国。同时明主在用“法”来治国时,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完善与修改法律,即“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心度》)。韩非子心目中理想的君主不一定是最贤明的人,而是崇尚法律,不盲目地崇拜古代和圣贤的君主,能够与时俱进地适应时代发展来改变治理国家的政策。
二、理想君主应该如何为政
在孔子看来贤明的君主应该实行德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他是不主张实行法治的,他认为用礼治来治理民众效果更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为政》)。在孔子看来君主应该是道德最高尚的人去担任,因此这样君主应该是至高无上就像天上的北极星,通过君主自己高尚的道德教化来感化人民,“无为而治”地上行下效从而使社会的每个人都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实现孔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在这一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是义为上利为下的君子。在我看来孔子,他崇古的目的并不是去完全地恢复古代的社会,而是托古创建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型与现今的污浊、丑陋的社会进行对比,让现今的人通过不断的道德行为来实现这个完美的理想社会。而在韩非子看来,理想的君主应该实行法治,而且不应该讲道德和教化。韩非子认为“明主者,推功而爵禄,称能而官事,所举者必有贤,所用者必有能,贤能之士进”,即通过每个人的功劳大小来确实每个人的官位,不同于《论语》中的“学而优则仕”。同时韩非子也认为儒家所说的仁义道德是“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显学》),即韩非子认为仁义道德是无法在经验的层面上加以证明的,所以并不承认仁义道德的作用。同时韩非认为君主统治群臣在于刑德二柄,“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二柄》),明主不应该废弃其中的任何一种。韩非子的理想君主是一个完全循法行事,善于操纵群臣的君主。在韩非子预设下的社会,每一个人都是“皆狭自为心”的在法的铁幕下,只会趋利避害的人。
三、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理想君主
《论语》中的理想君主无疑是理想主义的,理想君主所治下的社会无疑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孔子把这个理想社会寄托于先人所称赞的古代社会,与孔子当时的乱世进行强烈地对比,这种社会是一种“乌托邦”。而在《韩非子》中的理想君主无疑是从极端的现实主义出发,在君主法、术、势的威严下,彻底地否定普通民众的价值追求,相对于孔子想建立的社会,韩非子所想建立的是一种“反乌托邦”,但不能否认这种社会还是有“公利”的。
四、结语
在我看来孔子的问题是过于重视价值理性的作用而有了忽视工具理性的倾向,导致了他认为由一个道德最完美的君主就可以建立起孔子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而韩非子的问题在于他过于重视工具理性的作用而有了忽视价值理性的倾向,所以他预设的理想君主治理下的社会,普通的民众变成了庞大帝国工厂下的一个个基本没有价值追求的机器,在现代社会下,这种情况是不可能被民众允许的。但社会毕竟是一个现实中的社会,现实中光靠道德去感化民众是不太现实的,一个君主不可能光靠道德来治理国家,要治理好一个国家使国家国富民强,就需要韩非子所说的法、术、势这三样东西,用法治来管理民众,用术来操控群臣,用势来保证自己君主的地位,这样才能保证一名君主真正地管理一个国家,在此基础上才能使国家国富民强。在国富民强的基础上,才能让普通的民众有价值追求,这时君主就需要孔子所说的仁义道德。所以说,我认一名理想的君主首先是一名韩非子所说的理想君主,来建设起一个强大的国家,然后才是一个孔子所说的理想君主,使每一个民众有着自己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 注. 论语译注[M]. 中华书局, 2009.
[2] 高华平, 王齐洲, 张三夕, 注. 韩非子[M]. 中华书局, 2010.
[3] 罗国杰, 主编. 中国伦理思想史[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4] 赵馥洁. 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M]. 人民出版社, 2010.
【作者简介】
王文东,湖北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