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维后期散文中的自愧心理

2016-05-14王佳丽谢遂联

青春岁月 2016年8期
关键词:王维散文

王佳丽 谢遂联

【摘要】王维晚年在散文创作中表现出的“自愧心理”具有鲜明的特色,有别于他被世人所熟知的山水诗人的角色。这种自愧心理使王维在后期散文中表露出强烈的自责情绪和自我否定意识,并促使王维转向精神内省,寄托佛宗修行与自然山水,渴望得到自我解脱。

【关键词】王维;散文;自愧心理

研究王维的人物性格,如果仅仅是解读诗歌是不够的,王维的散文所具备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意义都不容忽视,这里面尤为精彩的便是晚年王维在散文中表现的深深的“自愧”情绪。日本学者入谷仙介在《王维研究》中说到,“王维晚年的文学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自责和追求‘赎罪的文学。”这份“自责”和“赎罪”构成了王维晚年精神世界的主题,使王维的散文作品呈现出别具特色的一面。

一、自愧心理的原因分析

对于王维和同时代的人们来说,天宝十四年的安史之乱意味着大唐盛世繁华的彻底逝去,它是许多人命运的转折点。也正是这场安史之乱带来的祸端,让王维晚年的政治生活中带上一个明显的污点。

1、安史之乱,“迫以伪署”

《旧唐书·王维传》中记载了王维“出任伪官”这件事:“天宝末……维扈不及,为贼所得……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为伪署。”王维当时已年近花甲,而又疾病缠身,国家陷于危急之际却被困敌营,处境实在是不佳。而且王维肯定明白“迫为伪署”这件事哪怕不是他心甘情愿,实际上已经是“叛国之罪”。《资治通鉴》卷二二〇中有记载肃宗皇帝曾经与大臣讨论如何处置这些“贼臣”,崔器等人便进言,“贼陷两京,天子南巡,准律皆应处死。”最后是以六等定罪,重的有“刑之于市”和“赐自尽”。所以王维当时的心境应该十分复杂,被赐伪官让王维内心十分无奈和痛苦,而他又眼看国家动荡不安,身为大唐的子民和官员无法救国难,只能在这里苟且偷生,心中百感交集。

2、“免衅鼓之戮”,自愧于心

对于王维来说,让他心生愧疚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便是他得到了赦免,没有收到很重的惩罚,只收到了“次三等流、贬”的责罚。除了当时李岘向皇帝进言,认为杀有违背宽恕之道,不如宽之,开自新之路的原因之外。王维那首写于普施寺的《凝碧诗》在当时广为流传,也传入了皇帝的耳朵,再加上其弟“缙请以己官赎维之罪,特为减等。”所以他得以全身而退。虽然对年事已高的王维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正是这份“全身而退”让王维感到万分痛苦:他没有受到自己应该承受的惩罚。所以他才会觉得“伏谒明主,岂不自愧于心;仰厕群臣,亦复何施其面。”并且希望在君主实现复兴,歼灭乱臣贼子后能够出家修行,“伏愿陛下中兴,逆贼殄灭,臣即出家修道。”“臣得奉佛报恩,自宽不死之痛。”(《谢除太子中允表》)这其实是王维对自己的惩罚和禁锢,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自己心理上的平衡,抵消“退不能自杀”的过错。然后归隐山林和出家修行,渴望在自然和佛法中得到解脱,它们不仅是王维心中的一片美好的净土,也成为了囚禁自我的牢笼。

3、即食君禄,不能死君之难

对王维来说,如果他能在安史之乱中死于战场,或者在当初被捕之时能够自杀殉国,反倒成全了他的美名,然而他“进不得从行,退不能自杀”,所以才会感叹自己“情虽可察,罪不容诛”。他理想中臣子的做法是能够与君主同进退,奋勇抗敌,如果被囚也要自刎以谢罪。但他即食君之禄,却不能死君之难,没有做到他理想中的状态。即使王维身为一位文官,但他王维心中依旧有着这份豪情,只可惜已经年老,“维虽老贱,沉迹无状,岂不知有忠义之士乎?亦常延颈企踵,响风慕义无穷也。”(《与工部李侍郎书》)

二、自愧心理在散文中的具体表现

1、强烈的自责情绪

愧疚引发的便是强烈的自责情绪,自责,“因个人缺点或错误而感内疚谴责自己。”王维在晚年许多散文中都表达了自己这份悲愤自责之情,尤其是呈献给皇帝的表当中,而且陈词颇为激烈慷慨。例如,“免其衅鼓之戮,仍开祝网之恩,臣纵粉骨糜躯,不报万分之一。”“臣欲杀身灭愧,刎首谢恩,生无益于一毛,死何异于腐鼠。”(《为薛使君谢婺州刺史表》)“伏谒明主,岂不自愧于心;仰厕群臣,亦复何施其面。跼天内省,无地自容。”(《谢除太子中允表》)哪怕是因为呈献给皇帝,言辞有些夸张之意,但我们依旧可以从这些语言中感受到王维在每回忆一次自己的经历和做法,内心便多一次对于自身深深的责备。我们很少在其他文人笔下看到如此大面积和情绪如此激烈的自责情绪,这是王维作品中仅有的。无论是他所接受的儒家思想还是佛家思想,都使他无法为自己做解脱,得到宽恕,他在对皇帝陈述自己的罪状的同时,也是在内心承受一遍这些惩罚。

2、自我否定意识

王维的自愧对象除了对国家、君主以及儒家佛教观念传输给他的价值观,实际上还有一个明确的对象,那便是其弟王缙,王缙以己功赎罪的做法,使王维免受责罚,对于这份“牺牲”,王维内心既感激又自责。这份自责在《责躬荐弟表》中进一步表现出自我否定意识,他在《责躬荐弟表》中表现出对其弟的夸赞和对自我的否定和贬低的做法,在文学史上是比较少出现的。

王维自认“年老力衰,心昏眼暗,自料涯分,其能几何。”并且“没于逆贼,不能杀身,负国偷生,以至今日。”使得王维感到羞愧,认为自己实在不应再在朝为官,而更渴望在山水佛禅中获得解脱。在第二部分,王维则更加详细地介绍其弟的品质和才能,并且与自己进行对比,提出“臣忠不如弟”、“臣政不如弟”、“臣义不如弟”、“臣才不如弟”、“臣德不如弟”这五个短处,认为“臣之五短,弟之五长,加以有功,又能为政。”最后祈求能够“伏乞尽削臣官,放归田里,赐弟散职,令在朝廷。”实现自己的救赎之路。

3、散文中的救赎者的角色

在王维后期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皇帝”实际上承担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在《谢除太子中允表》中,王维大肆夸耀,“伏维光天文武至圣皇帝陛下,孝德动天,圣功冠古,复宗社于坠地,救涂炭于横流。”《为画人谢赐表》中,王维又说,“伏惟皇帝陛下,拨乱反正,受命中兴,俯协龟图,傍观鸟迹。”通过这种自白罪状和推高皇帝的地位的方式,以获得一种“赎罪”。

如果说“皇帝”在王维散文中扮演了明确“救赎者”角色,不如说王维在选择这个角色时,只是偶然选择了他。人们在内心有罪而无法得到解脱时,便往往渴望某个东西或人物或某种精神成为寄托,拯救自己。封建社会的皇权具有绝对权力,身处其中的王维对皇权的实施者——皇帝有最高的崇敬和服从意识。而且肃宗皇帝也是他感到愧疚的对象,一方面王维不能“死君之难”,另一方面皇帝赦免了他,所以他在散文中表现出来的对皇帝的推崇行为也是情有可原。

三、自愧心理对王维的影响

愧对其弟、君主、国家社稷,内心进行的深刻的谴责,这些散文更像是一次次对自我的反省和惩罚,剖析罪孽的笔录。王维的身上既有文人的清高和自尊,又有如同所有普通人一样的懦弱与逃避。这时候佛宗思想便成了他心灵最好的慰藉和依靠,晚年的王维大力弘扬《仁王经》,还为干和尚写了向皇帝进注《仁王经》的表。王维向皇上呈递的表中多次表达自己回归田园,出家修行的意愿,“伏乞施此庄为一小寺,兼望抽诸寺名行僧七人”(《请施庄为寺表》),实际上这时候的王维已经如同僧人一般谈道修行,《新唐书》中记载王维晚年,“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王维晚年的对官场的抗拒,对佛教的皈依,实际上就是通过修行行为来进行自我惩罚,实现心中的平衡,也通过佛宗思想获得一种“救赎”,直到他临终前,还在奉劝身边人多奉佛修身。

【参考文献】

[1] 张清华, 著. 王维年谱[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1988,09.

[2] 赵殿成. 王右丞集笺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3] 張 進, 侯雅文, 董就雄, 編. 王维资料汇编[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4,02.

猜你喜欢

王维散文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遥想右北平(散文)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老苏(散文节选)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山居秋暝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