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中的“仁”学体系

2016-05-14高尚

青春岁月 2016年8期
关键词:孝悌论语

【摘要】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人生哲学一直到今天依然广为流传,其门下弟子众多,且有很多都成为了一代大儒。孔子的一生对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等都颇有研究,更是自创仁学体系与中庸之道,成为了古代乃至现代很多人为人处世的方法。同时孔子还代表我国的国家形象走出国门。现如今,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开设孔子学院,而美国出版的《世界名人辞典》更是将孔子定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关键词】为仁;孝悌;仁道

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约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时年七十三岁。姓孔,名丘,字仲尼,因其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孔子,至圣先师等。孔子早年在鲁国参与政事,因遭人排挤,带领十众弟子出游列国,布道讲学,晚年曾修订六经。据传孔子拥有弟子三千与众,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之后,其弟子将其言行,生活及哲学思想整理成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大约写成于战国初期,共20篇,分为492章。《论语》当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个方面,甚至还记载了孔子一部分的生活习惯和细节等。

孔子的哲学思想在《论语》当中基本都有体现。首先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即仁学的思想,即“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仁在孔子看来应当是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思想体系。孔子曾经说过“克己复礼为仁。”以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这说明了孔子认为仁的基本性质及内容应当是由礼来决定的,“克己”即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仪的规范。而这里所说的礼即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订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等。孔子认为当时世道已严重不符合礼仪规范,故而提出为各类事物正名,孔子曾经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孔子正名思想的核心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而要做到这点,就应当“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克己复礼为仁。”说明了求仁应当是自觉的、主动地、不依靠他人的。而求仁的具体条目,就应当是“视、听、言、动”,这就说明了孔子认为人都应有道德自律意识,才能实现仁。

孔子将仁、礼与孝、悌联系起来,认为孝是“为政”与“为仁”的基本要求。孔子曾经说过:“弟子入者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学而》)因为孔子将恢复和巩固礼的统治秩序叫做仁,而周礼又是建立在宗法制度“亲亲”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孔子非常重视孝、悌,强调培养人们孝、悌的道德品格。孔子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学而》)而人之所以与动物不同,是因为人有爱人之心,懂得尊重父母及他人,懂得孝悌之义,“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这就说明孔子认为,子女的孝不应只体现在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上,而更应该体现在尊重上,但是这种尊重不应该是盲目的服从,也应当时时“事父母几谏”(《里仁》)即对父母所犯的错误要委婉的去劝谏。孔子认为,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孝,同样也会忠于君王,在这里孔子的目的在于让人们争相去学习仁孝的基本品德,从而在根源上消灭犯上作乱的现象,即“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学而》)在这里,孔子更明确了孝与仁之间的关系,认为如果统治者可以以身作则,那么百姓也会争相去追求这种美好的品德。“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与仁。”(《泰伯》)总之,孔子对孝悌的看重,在仁的思想中体现的是很多的。

孔子认为仁的精神是爱人,并宣扬为仁的自觉性,认为“为仁由己而不由人。”(《颜渊》)通过自己的努力,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为仁”,其实这是孔子把“礼”这种外在的约制,通过“仁”的道德修养,将其变成一种内在的自觉的道德约束,违背了“仁”不仅要受社会谴责,还要受到刑罚的制裁。那么,如何去自觉地实现仁呢?孔子曾说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这就是说自己要站得住,也得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事事行得通,也得让别人事事行得通才可以。孔子还说道:“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这就是说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在这里,孔子提出了忠恕之道,认为“仁”主要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而其在外在的表现就是“忠”与“恕”。孔子认为“忠”是有积极意义的道德,未必每个人都有机会与条件去实现,而“恕”则不同,谁都可以去这样做。孔子还认为“仁”应当是一个人生活的最高行为准则,应该是一个人世界观的全面修养的成果。在孔子看来,这种“仁”甚至比生命还要重要,其曾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即应当用生命去实现仁,去保卫仁。孔子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可见,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之中,仁道的重要的意义所在。

孔子认为人与人在交往的过程当中,应当以仁为前提与原则,具体做到“恭、宽、信、敏、惠就可以成为仁人了。”即“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阳货》)又说道“恭则不辱,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恭即是恭敬,孔子认为,为人处世要对他人恭敬,这是作为君子的基本礼节,恭敬对待他人,就不会受到别人的侮辱,而只有受到别人的尊重,才可以以仁去获取天下。宽又指宽厚,孔子认为,想要得到众人拥护,就要宽厚的去对待别人。孔子曾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这就是宽以待人的表现。而信就是诚信,是做人的重要方面,孔子在教弟子时以信作为基本内容,即“文,行,忠,信。”(《述而》)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了信任,那将是无法在世上立足的。而一个人具有威信,这样别人才愿意为你任用。敏即机敏。孔子认为一个人善于思考,说话谨慎,勤勤恳恳,做事果断,在为人处世上才可以取得成功,即“敏于事而慎于言”(《学而》)与“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惠即恩惠。就是说人要善于去给别人带来好处,这样的话就可以使人为你去效力。除了上述的五条之外,孔子还认为“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其实,孔子的目的在于教化为政的人既要保持好自己的威严与权威,即恭,信,敏,同时又要善于统治人民,团结人民,教化人民,不至于使矛盾激化。

纵观整个《论语》,孔子的思想基本以为仁展开,而孔子这一生都在努力的去践行这个“仁”,固然,孔子的思想也有其阶级的局限性,但这种局限性并不能全部抹杀孔子对于世人所留下来的功绩。现如今,有一部分人说孔子的思想俨然已经过时,但是从整体来看,孔子的思想依然是伟大的,依然是值得我们去深入的研究的。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 论语译注[M]. 中华书局, 2006,12.

[2] 李泽厚. 论语今读[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7.

【作者简介】

高尚(1992—),女,河北邯郸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中国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孝悌论语
学校品德教育也要重视家庭伦理的灌输
病榻侍母
“孝悌”馨香满校园
学习仁学思想传承中华文明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教育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