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由与孤独二者的辨析
2016-05-14陈思凯
【摘要】自由和孤独这两个概念是西方哲学史上两个重要的范畴,本文主要基于弗罗姆的《逃避自由》一书,对自由和孤独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对弗罗姆所言的现代人的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的解读,从中得到逃脱现代人普遍的心理困境的一点启示。
【关键词】自由;孤独;弗洛姆
西方哲学史上有许多关于自由精辟的论述,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自由是做法律允许的一切事情;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不做。虽然哲学家们关于自由的看法各有不同,但是自由大都被视为人毕生追求的东西,自由也一直被人们奉为至高无上的价值信条,什么一些人甚至愿意为了自由抛弃生命,然而为什么弗罗姆却指出现代人普遍存在的逃避自由的倾向呢?自由对现代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自由和孤独
西方传统上对自由的探讨偏向于从人外在规范的一面来考虑,自由看作是尚待实现的终极目标,马克思也说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自由在弗罗姆那里被视为人的特征,他说“自由是人的存在的特征,以及自由的意义取决于人们把自身作为一个独立和分离的存在物加以认识和理解的程度”。弗罗姆认为自由是人从世界脱颖出来的结果,他将一个人日渐从原始状态中脱颖而出的过程称之为“个体化”,弗罗姆说“当人从与自然界同一的状态中脱离出来,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与周围的自然界和他人有别的整体之时,人类的社会史就开始了”,个体化的程度随着历史的进程而加深,在弗罗姆看来人的个体化带给人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自我力量的增长,包括人的理性,感觉,感官方面潜力的发挥,另一方面个体化过程带给人的是日益增加的孤独感。而正是在第二个方面上,弗罗姆揭示了现代人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在弗罗姆看来,伴随个体化过程而来的孤独感是人无法忍受的,个体化过程中,个人意识到他同他人以及这个世界的不同,越发感知到自身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个体,他孤独的面对着外在于他自身的自然界和他人,与他个人孤独的主体相对的是由他人和自然界组成的强有力的客体。独自面对来自客观世界的威胁和危险时,个人感到一种强烈的无权利感,无意义感,这样一种深重的孤独带给他无尽的忧虑,而这是个人无法忍受的,使得个人倾向于逃避个人的自由,企图回到个人原始的与世界同一的状态之中去,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个人同他人同自然界有一种原始的关联,而正是这种原始的关联给予个人安全同时规定了他的方向。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弗罗姆所说的逃避自由实质是逃避孤独,逃避孤独感和无权利感带给个人的无尽忧虑和不确定性。自由意味着在生活处境中面对各种情景时,你得自己做选择和决定,你必须在各种可能性之间进行选择,自由给人带来了选择上的“自作主张”的可能性,可是这同时也意味着你要为你的选择负责。“选择常常意味着烦恼,无论选择什么,你都得要有所牺牲,都要承担责任,在自由与责任之间徘徊,这就是生之烦恼”。弗罗姆分析了人为什么会倾向于逃避孤独,在他看来逃避孤独是一种人性上的需求,这些需求如同那些根植于人的生理结构而来的自我保存的需求一样,都是强制性的,只不过逃避孤独的需求是根植于人的存在方式的本质和生活实践中的,逃避孤独的需求或许不同于那些由人的生理组织先天决定的如吃睡等的需求,但是弗罗姆基于“各种文化中的人不与他人进行某些合作就不能生存”这一普遍事实,推论说每个人都有逃避孤独的需要或者用作者的话说就是想要与他人发生关系的需求。弗罗姆理解的孤独是偏向于精神性的孤独,他说的个人无法忍受的孤独也是指人无法忍受精神上的孤独。
二、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自由带给人的独立和理性的同时,自由又使人陷于孤独、充满忧虑、软弱无力的难于忍受的境地。弗罗姆具体分析了现代人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同时也提出了脱离这种孤独感、无权利感、无意义感的困境的方法。在弗罗姆看来为了摆脱那伴随自由而来的孤独感,一个人可以选择向“积极的自由”方向发展或者向后倒退放弃自由,但是针对后者弗罗姆分析说,独立之前,人是和世界融为一体的,那种企图通过向后倒退来恢复与世界的统一性是不可行的,因为一旦他已经脱离出来了,就不可能再倒退回去,这种方法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个性与完整性。弗罗姆认为要摆脱这种孤独就要向积极的自由发展,发展他内在的力量来克服孤独感。弗他说:“积极的自由在于全面,总体的人格的自发性活动”,自发性活动是自我的一种自由活动,是使人克服孤独的恐怖而同时又不使其自我的完整性受损害的唯一途径,在自发性活动之中,人可以再度把世界、他人、自然和自身结合起来。弗罗姆所说的自发性活动有两种,爱和创造性工作,人们可以通过爱和创造性工作重新使自己同世界联系起来,只不过弗罗姆这里所说的创造性工作不是奴隶时代被奴役强迫的劳动,也不是工业时代异化了的工人如机器零件般的工作,他说的创造性工作是指“一种创造,人通过这种创造性的活动,与自然相互沟通”;同时弗罗姆理解的爱是“不是指把自身消融在另外一个人中,也不是指占有另外一个人,而是指自发地肯定他人,在维护个人自我的基础上,使自己与他人融为一体。”弗罗姆于此始终都以个人的独立性,个人的自由为前提来谈个人与世界融为一体的,而不是他极力反对的屈服一个权威,消解个人自我的基础上而形成的整体,也就是书中弗罗姆分析极权主义社会下的那种联合体。在弗罗姆看来屈从在一个权威的力量之下,按照外在统一的模式来塑造自己,这样当然也能克服孤独感,只不过这是以自己个性的消融为代价的,个人不再是个人,所有的人的行为模式都趋于同一,最终变成马尔库塞口中的“单向度的人”。
弗罗姆所言的逃避自由,其实是逃避消极的自由而追求积极的自由,现代人经过启蒙运动,宗教改革等一系列活动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像教会组织等的外在权威对人行为的束缚以及给人的压迫减少了,但在弗罗姆看来人们没有被外在的权威的束缚,现代人却被内在的权威束缚住了,那些内在的束缚包括责任感,良心、超我。内在的权威相对外在的权威对人的支配更具隐秘性,人们以为他的行为是按照他自己的意志来行动的,其实只不过是被社会公共认同的那些社会法则,道德律条内化成的责任感、良心所支配着,而人们不会同过去反抗外在的权威那样去反抗内在的权威,他们甚至感知不到他们的这种不自由,因为他们以为他们是遵从自身的意志来行动。弗罗姆所言的积极的自由正是要在破除内在对权威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积极自由是一种自发的行动,是人的自由意志的自由活动。
三、结语
积极自由的缺失是现代人无法克服孤独的根源所在,现代人在摆脱前个人主义社会的枷锁之后,却没能获得相应的积极自由来实现他的自我,也就是发挥个人智力、感情和感官最大的潜能,而只有在充分实现自我的前提下,个人才能克服伴随个人化过程而来的孤独感、无权利感和软弱无力感。只不过在书中弗罗姆有时把积极的自由当作实现自我的前提,有的地方的表述又把积极的自由当成实现自我的结果,“积极的自由”和“实现自我”到底孰为因果,或者只是对理想中人的同一状态的两个不同面的描述。
【作者简介】
陈思凯,湖北大学哲学学院2014级外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