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社会建设对当代社会治理的启迪
2016-05-14王迎迎
【摘要】中央苏区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建立的第一个政权形态,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建设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初产物,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的开创和奠基阶段,是新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历史渊源。苏区的社会建设的实践为当代我国进行社会治理提供了许多经验借鉴和启迪。本文主要从狭义的社会建设角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央苏区;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启迪
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阐述了一个新的执政理念——社会治理。它强调的是要在承认个性化、多元化的基础上,通过互动和调和,整合起各社会阶层,个社会群体都能接受的社会整体利益,最终形成各方都必须遵守的社会契约。中央苏区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建立的第一个政权形态,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建设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初产物,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的开创和点击阶段,其在社会建设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教训,我国当今的社会治理应该借鉴中央苏区社会建设实践的有益经验,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密切联系群众以及制定可行的方针政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进行社会治理的前提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明确提出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工作路线。注重实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态度,是苏区精神的重要内涵和突出体现。在中央苏区根据地的社会探索过程中,“左倾”错误思想曾在一段时间内破坏了中央苏区根据地的社会建设,之后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做出红军长征的艰难决定,把根据地的重心从中央苏区转移到陕北,继续同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作坚决斗争。另外,在进行卫生防疫的斗争中,在当时农村西药和西医严重缺乏的情况下,采取“中西并重”的方法,结合当地山区的天然条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中草药为病人治病,不仅解决了药物匮乏的艰难困境,而且保证了红军伤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使得红军和群众更能以有利的身体条件进行顽强的抗争和社会建设。
当前我国进行社会治理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积极应对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境和挑战。首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要明确我国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当今进行社会治理不可忽视的实际问题,我们必须从这一最大的国情出发进行社会治理,才不至于走弯路甚至走邪路。其次,认清我国的国情进行社会治理,各级领导干部就要不断开展实地调研和研讨,听取不同阶层、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声音,针对不同的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方针、政策。此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治理并不排斥借鉴国外成功的治理经验,从中吸取与我国实际可以结合的经验来进行我国社会治理。目前,我们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应对挑战和困难,先后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我们党根据时代要求做出的正确战略部署和决策,一定能够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预期目标。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是进行社会治理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要求我们重视人的基本权利,关注个体的需要,发挥个体的潜力,正是中国共产党重视“人”、关注“人”、发展“人”,才能为顺利实现革命胜利奠定人才基石。可以说中央苏区所进行的社会建设,都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体现,例如,建立的苏维埃婚姻制度,《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中明确规定:确定男女婚姻,以自由为原则,废除一切封建的包办强迫和买卖的婚姻制度,禁止童养媳;童养媳可无条件提出离婚,政府得随时批准之。这大大保证了妇女和儿童的合法权益,促进了苏区的思想解放。
当今我国的社会治理,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民生主义原则。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要关心群众的生活,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其次,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真正体现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自身的主人翁地位,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党的人本情怀,自觉拥护和支持党的领导,进而才能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的作用。
三、党的领导与民众参与相结合是进行社会治理的政治保证
苏维埃时期,党根据苏区社会建设中发挥着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的作用。例如为了肃清苏区工农群众的封建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使之树立起阶级和阶级斗争意识,苏区进行了深入的“无产阶级的教育,即是马克思与列宁主义的教育,提高了他们的阶级觉悟;苏维埃时期,共产党直接或指导苏维埃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苏区社会改造提供了政策指导;另外,在党与苏维埃政府的指导下,苏区建立了诸多的群众革命团体,它们是苏区进行社会建设的组织保障。而这些革命团体,是凝聚群众参与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它可以把分散的工农群众组织起来,自觉地投入革命与建设之中;而且苏区实行的解放妇女和儿童的家庭婚姻制度,大大提高了群众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从而保证了苏区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当前社会治理也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广大民众的积极性,引导全社会力量都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来,而且让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与互动,也是进行社会治理的显著特征和要求。党要发挥好领导带头作用,首先要转变领导方式,实现党的领导由命令与行政手段为主向民主与法治方式为主转变,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提高进行社会治理的能力和素质。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才能更好地进行社会治理。我们当前要发动、组织广大民众参与社会治理,就要在培育民众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意识的基础上,不断拓宽民众参与渠道,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民间组织等基层组织的作用,保障广大民众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权利,使民众真正融入到社会建设中来。
四、可行的制度政策是进行社会治理的制度保障
苏区通过制定土地分配、选举、社会保障、婚姻家庭、义务教育等制度充分保障了苏区社会建设的有序进行,使得苏区社会建设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领域的法律制度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各种法律制度不断更新与完善,但是,许多法律制度都把社会建设夹杂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之中,当前我国进行社会治理,必须加强社会领域的各项政策制度建设。“社会政策制度作为一种再分配机制,能够调节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最直接的手段是通过非市场化的手段直接对社会弱势群体给予物质性或非物质性救助,成为实现社会和谐的制度基础。”其内容很多,包括教育、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多方面的政策与制度。在建立健全各项社会政策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当前的各项社会建设,确保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真正实现人民幸福安康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2] 张玉龙, 何有良. 中央苏区政权形态与苏区社会变迁[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3] 江西省档案馆,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 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Z].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3.
[4] 谢开贤.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社会建设研究[D]. 湖南:湖南师范大学, 2012.
【作者简介】
王迎迎(1991—),女,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单位: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