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升农村初中语文阅读的途径
2016-05-14刘瑞
刘瑞
[摘 要]
农村中学的语文阅读教学一直是个弱项,相对于中学的其他学科,学生在语文上投入的时间往往是最多的,但收效总不令人满意,甚至是失望。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的方法十分重要。
[关键词]
双向互动;梯度性计划;扩大阅读量;读写结合
语文学科有优美的文字,丰富的情感,厚重的文化,是众多学科中最富吸引力的,是一门情感学科;也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农村学生的阅读困惑主要是缺乏兴趣造成的,受到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做语文阅读题时,没有细腻的情感体验,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对语文阅读束手束脚;缺少阅读训练,造成读不懂现象,干脆遇到阅读题就放弃了;对语文阅读缺乏信心,阅读成绩低,体会不到阅读的喜悦而失去兴趣,形成了恶性循环。
农村教师在阅读教学上也存在着很多困惑:首先在教学方法上缺少研究,没有适合农村初中学生的阅读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流于形式;其次,学校追求升学率,教师迫于压力将阅读训练的重心放在了考纲的考点上,形成了考纲考什么,阅读就练什么;再有,阅读教学缺乏目的性,只将阅读作为一种形式敷衍了事。如何解决这样的现状,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快乐参与,营造双向互动的阅读课堂
(一)我读书,我受益,让思维“活”起来
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应是两者共同参与、沟通交流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扬课堂民主,增强学生的课堂主动意识,让他们尝到“踮一踮脚就能摸到”的甜头。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我发现、探索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如果教师只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直接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
教学中,笔者注重给学生布置前置性作业:“阅读的金点子”“你对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并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办一期班报——“智多星之智慧闪光点”。有的学生说,读课外书如若没有交流,效果就会差很多。为此,笔者利用每个早读的时间,让学生轮流上讲台讲述课外书中摘录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共享。交流后,把这些读书卡片贴在教室的展板上,称为“积累树”,鼓励大家勤去阅读。此做法实施后发觉好处甚多,不仅促进了佳文共享,而且锻炼了讲述人的口才,摘录的方式也体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优良传统,加速了积累。
于是,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利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这样,就可以了解到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哪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我参与、我快乐,让孩子在课堂上动起来
在教学中,我努力让讲台成为学生课堂表演的舞台,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走上讲台,谈收获、话感悟;围绕每节课的阅读提纲,孩子们可以大胆质疑、自由发言、自主阅读、合作研讨、汇报展示、评议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例如,在学习《周庄水韵》一课时,上课铃响前,每个小组的语文课代表就把各组汇报的要点写在了本组小黑板上,并做好了小组汇报的准备:有的小组展示的是这节课的文体常识;有的小组与同学们交流的是本节课的重难点词句、有的则把课前阅读中的疑难之处分条列出……在课堂教学中,孩子们踊跃走到黑板前,兴致勃勃地与他人交流自己观点,把“作者抓住水乡特征来体现周庄的优美和韵致”这一教学难点自然引入全班交流,深入浅出、轻松突破。可以说,在教师正式讲解之前孩子们已经把知识“嚼”碎了,整节课教师只是组织、引导、参与,孩子们不仅在课堂上动了起来,而且成了课堂的主宰。这种双向互动的阅读课堂,其效果不言而喻。
二、合作探究,制定梯度合理的阅读计划
(一)小组合作,各显神通
新课标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所以阅读首先要做到的是读懂文章,很多学生在做题时根本没有读懂文章,又怎么能答好题,简单地说,就是要解决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看似简单,但学生在面对众多信息点时会出现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教育环节中,教学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体现出梯度。笔者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我将学生分成A、B、C三层:A层即语文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善于发现问题,能够主动学习。B层即中等生,这一层的学生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平平,课堂学习中注意力比较集中,能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C层即后进生,这部分学生语文基础较差,接受能力及学习习惯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针对这三类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例如一篇阅读,对A层学生的要求是:理解内容,品味含义深刻的诗句,赏析文章的写作技巧等。对B层同学的要求是:理解内容,品味含义深刻的诗句。对于C层的学生,只要求他们基本理解文章的意思,能够读懂即可。这样目标不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激发了他们学语文的兴趣。
如果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积极向上的愉悦情感,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笔者的学生总是在讲评时感慨,合作探究的力量真伟大,考试时能有这么多合作伙伴就好了,在逐步训练中,学生的思维也随之扩展了。
(二)层层深入,互助多赢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这样,原本枯燥的文本阅读,在孩子们先制定梯度合理的阅读计划后,在笔者设计的集体“智力大攻关”(第一关读懂文,第二关概括文章内容,第三关归纳主旨,第四关赏析重点段落,第五关赏析重点语句,第六关赏析具体字词)的轻松氛围中,得以闯关成功,孩子们生动活泼的阅读,处处彰显着灵动的智慧。
三、拓宽视野,引导广博深入的课外阅读
(一)积淀文学素养,精挑细选,日积月累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课外读物,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语文这门课程的特点是其阅读量积累量是没有限度、没有上限的。从古至今,没有哪一个大文学家敢说自己读尽了天下书,识尽了天下字。阅读是积累,是吸收,是消化,是把阅读材料内化为自己阅读能力的关键步骤。我们应该鼓励新生代学生放宽视野,不要做井底蛙,要广泛涉猎那些内容健康、思想性强、积极向上的文章。在选取阅读材料时,要注意选择那些符合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的读物,尤其要注意思想情趣方面的精细选择,要挑选出那些能激发学生正义感和有助于培养学生真善美特性的文章。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量的长期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课外阅读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起到了强化和促进作用。
(二)课堂走进图书馆,饱读诗书,浸润心灵
在教学《再别康桥》一课时,笔者和学生一起走进学校图书馆,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作者徐志摩的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等,首先笔者来诵读这些诗,然后再让学生朗读,这样,既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让读书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丰富了学生的心灵。同时,也让学生喜欢上了阅读,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四、乐读善写,促进阅读写作的完美结合
阅读教学目的是丰富知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造就完美的人格。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也应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这就必须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进行积累并使之经常化、日常化,让学生从有意识到自如地表现自己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必须重视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符合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由此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的能力,为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铺设多彩的立交桥,树立阅读、写作向课外延伸、向生活开放的教学观,在阅读教学中,促使学生的读、说、写能力的逐步形成。在这方面,要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使三者形成一个以读助说,以说促写的链条。
(一)朗读、赏读、品读、鉴读
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能进行自我熏陶。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初中语文阅读选择的都是文辞优美、激情荡漾的文章,大声朗读可以创设与文章内容相得益彰的学习氛围,以情动情,使学生的情感和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学生对文章不断朗读,就会潜移默化地吸收其中包含的艺术养分,分析清楚其中的主要内容及重点词句的含义。朗读的过程更能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教学《茶馆》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分层次、分组、分角色朗读,学生可坐着读,站着读,到前面读,读完之后由其他同学对其进行品鉴,哪些地方读出了文章的内涵、情感,互相评价,在这样反复的读、品、鉴中,文章的主旨、情感、艺术手法也就清晰呈现出来了。
(二)敢说、会说、乐说、善说
读是说别人的东西,说是自己的东西,要在读的基础上说的能力也逐步提高。而要学生敢说,就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艺术。注重提问,可以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阅读的文章转入积极的回答、积极的思考、积极的表达。譬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的文章内容,进行深入的备课,从中选择一些具有争议或者引人深思的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或组织不同小组的学生就同一问题展开辩论……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常常会针对具体文章内容设计几道有价值的思考题让学生搜集素材自由发挥,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所谓问题导入,即紧扣课文设计一些问题,最好是能总领全文,或从侧面入手,对理解课文起关键性作用的问题。例如,在学习《为你打开一扇门》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门是很神奇的东西,是封闭世界通向外界的出口。门后面永远是那么神秘,那么充满诱惑,那么,看到这个题目,你的内心是怎样想的呢?你会不会想这是怎样的一扇门?为什么要打开这扇门?如何打开这扇门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文本,解决这些疑问。由此使学生产生疑问,然后教师巧妙导入新课。
在课堂上让学生回答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学生们就可以有信心大胆地说出来,迈出了第一步“敢说”之后,口语表达这一关就成功一半了,在(下转第28页)(上接第25页)不断的训练中,学生变得会说,尤其是在获得了同学们的肯定之后,他们信心大增,变得乐于表达,这就朝着善说形成了良性循环。
(三)仿写、勤写、精写、擅写
说是写的前提,能说出心中所想是落到笔端的基础,善说已为擅写埋下伏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常常是为阅读而阅读,为作文而作文,将二者割裂开来,各自呈现单边性,结果花了大量的精力去训练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效果均不佳。笔者认为,语文教学需要“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新方式:借课堂教学之“读”加以延伸,以“读”后之感,引发“说”的欲望,“说”是写的动机;写作中,通过题目的设计,让学生为“写”而“读”,而“说、写”的过程又是对“读、说”的深化和拓展,最终实现“读”“说”“写”的有效结合。尝试寻找三者的最佳结合方式,使三者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比翼齐飞,读写生辉”之效。笔者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开放性试题或者仿写试题中训练时,让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成果,比如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仿写、改写、补白;每节课前的三分钟原创作品展示;课堂上的即兴小练笔等。多写勤写,作品每天展示在班级后面板报上,供学生随时阅读赏鉴,量变达到质变,逐渐演变为精写精练,把精彩的篇章展示在白板上,学生可以随时下评语,从而实现擅写的目的。
阅读教学是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不仅需要学生投入学习精力,更是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而农村阅读教学更是低起点,路曼曼其修远兮,在现有的教学资源、教学条件、教学环境下,更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然而,无论如何,阅读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基础知识的基石,离不开语感的培养,离不开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离不开对生活的感悟,离不开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由此,我们要基于教学思考,结合学生个体差异,通过这个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实现农村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提高,诚如是,则“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参 考 文 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黄麟生,倪文锦主编.先进教育思想高超教学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张定选编.中学语文教学论集[M].天津:新蕾出版社,1985.
[4]魏景伦主编.课堂教学艺术谈[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