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审美角度探析钢琴教学中体验与表现的作用

2016-05-14万明芳

关键词:审美体验表现钢琴教学

万明芳

摘 要:在把“钢琴”作为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学大纲后,人们开始聚焦于如何构建适合我国的钢琴教学体系上,聚焦于如何创新具有我国民族精神和风格的钢琴创作等一系列问题上。通过分析众多钢琴教学体系研究成果笔者发现,大多数学者在讨如何构建高校钢琴教学体系时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即钢琴教育在我国发展中的转变:它不再仅是高校教育的一环,至少不再局限于专业音乐人士学习的范畴,而是作为学校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被纳入艺术课程中;与此同时,也被作为促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可见,通识教育中的审美要求与基础教育的联系与接轨是钢琴教学体系改革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本文从审美角度探讨了“体验”与“表现”对钢琴教学实践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钢琴教学;审美体验;表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272-02

高校的通识教育改革及中小学基础教育课改都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与平台,但同时也对钢琴教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本文从审美角度探讨了“体验”与“表现”对钢琴教学实践的重要意义。

一、对钢琴教学模式发展的总结

自钢琴教学被纳入到教学大纲发展到今天,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从借鉴西方钢琴教学模式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教育环境的发展模式,从单一的专业音乐院校钢琴教育到寻找适合个体发展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从钢琴教学的技术层面研究到表演心理、受众审美等多角度的拓展等,这些都足以说明我国钢琴教育事业取得的进步与发展。笔者在充分搜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钢琴教学模式进行了思考和总结,试图为本文核心论点找到理论支撑。

(一)钢琴教学模式发展与转变

我国钢琴教育的不断的完善着自己,为今后钢琴音乐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概括起来大概有三点:首先,钢琴教学的本土化探索。从鸦片战争时期钢琴的流入发展到当代,我国钢琴教学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被国外教学模式所左右,没有形成系统的教材体系和教学模式。但随着钢琴教育的发展,研究者开始探索适合我国钢琴教育的发展模式和创作风格。其次,教学模式从专业单一走向个性多元。钢琴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在发展之初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各高校都沿用了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因此产生了许多问题,不得不向适合院校个性特征的多元教育模式转变。最后,钢琴教学研究从技术层面向心理、审美等多角度延伸和拓展。伴随钢琴教学模式的多元,我国对钢琴教育的研究也日渐趋于多样化,研究不再局限于钢琴的技术和演奏,而是延伸到与之相关的舞台表演心理、观众审美接受等范畴上来。课程体系不断完善,除钢琴技巧的专业课程外,增加了钢琴伴奏、钢琴艺术史以及钢琴教学法等课程。

(二)钢琴教学模式发展的不足

考察当前高校钢琴教育现状我们发现,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归结起来有四点:第一,教材单一。自1920年起到1980年,我国音乐院校钢琴教学模式直到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也没有有相对普及性的钢琴教材。以师范类院校为例,他们所用的教材和音乐院校几乎没有区别。直到1981年,我国才正式颁布了四年制本科音乐专业所用的24门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编制一些教材。第二,师资存在缺陷。大多数院校的钢琴师资都来源于音乐院校,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师教学模式的单一,他们在授课中很难摆脱已经习惯了的的既有模式,从而在一定程度忽略普通院校学生的个性,在实际教学很难取得令人欣慰的成绩。第三,教学理念不明确。由于师资来源的局限性,仍然沿袭音乐院校的教学理念,导致很多院校的钢琴教育似乎不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第四,教学方法单一,仍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看为主,缺乏创新。

钢琴教学模式随着钢琴教育的不断发展逐步完善,在不断摸索和改进中逐步适应了我国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音乐美学对钢琴教学的特殊意义

(一)音乐美学对钢琴教学推动作用

教育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为高等教育发展指明方向,作为高校通识教育的公共艺术和基础教育的钢琴艺术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艺术教育以提高学生审美感知能力、审美创造能力为最终目标,而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则强调学习知识过程的重要性,这两者都无形中透露出审美、体验在艺术教育中的核心作用。笔者认为,这不仅是对当前艺术教育的新要求,也是作为艺术教育重要内容的钢琴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体验在钢琴教学中的意义

在哲学范畴,体验是主客体之间特殊关系状态的具体体现,是一种认知方式,如教育学研究中的体验、心理学研究中的体验等,本文所讲的是美学分支中音乐美学中的体验。音乐审美不同于其它艺术种类和学科,其音响结构和形态特征的特殊性决定了音乐的审美必须以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听觉感性体验为主。笔者从以下方面概括体验在钢琴教学中的意义:第一,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是为了满足人们音乐听觉感性体验的需要而存在的。人们只能在自己所听到的音响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在听觉体验中联想音乐所赋予作品音响之外的内涵与意义。因而,音乐作品是在听觉对象的体验中实现其本质价值的,为人们的音乐听觉提供感性基础和联想依据[1]。第二,音乐不同于宗教学、逻辑学等学科,通过道德理论或科学知识对人们起到教化的作用,它是通过自身特殊的音响结构形态付诸于人们的听觉,因此它没有明确的科学概念。由此可以得知,音乐在其形态上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一审美活动必须从感性体验出发。因而,音乐中的审美体验是钢琴教学改革的重要参考依据,在钢琴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在钢琴教学中,技巧的传授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显然没有考虑到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及其非语义性的特点[2]。

(三)表现是体验在钢琴实践中的最终呈现

美国音乐学者贝内特雷默曾这样对音乐教育的审美作结论,即在一切与艺术相互作用的教学中,都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来看:“(1)把它作为一种表现形式;(2)认为它能够产生一种对主体意识的体验;(3)体现在其内在、固有的品性中;(4)对各种可能的感觉方式都开放;(5)向来是由作品特定的、具体的事件所引起;(6)作为其表现性的一种分享,从那些事件中得到直接和直截了当的领悟。”从这段话我们可以得出,音乐体验的对象不是固定的,它是包含创作者、表演者、欣赏者等不同对象心理体验的一个有机整体;体验也绝不是表现音乐作品特性的一种符号标记,而是作品表现性的重要参与者:作曲家通过自身体验将其内心听觉和感受付诸于每一个音符最终通过作品呈现,演奏者则通过内心的体验赋予作品二度创作,欣赏者则在音乐体验中获得自己听觉之外的联想和意义。

因而笔者认为,体验最终会走向表现,而表现则是钢琴实践的最终呈现,是对作品中事物被体现的品性参与,它是直觉的、直接的、直接指向人的情感的。

三、关于体验与表现在钢琴教学实践中的思考

音乐作品中音响的意义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借助人们的听觉体验,借此引起相关的联觉体验,最终使情感体验得以完成,这是音乐表现的完整意义之所在。那如何将它们运用于具体的钢琴教学实践中[3]?

(一)教材的重新甄别和选用

首先,增加富有音乐表现力曲目教材的比重。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认识到传统钢琴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即以钢琴技巧的传授为主,在钢琴教材使用的选择上偏重于练习曲、复调、奏鸣曲等大型乐曲。调查表明,练习曲在钢琴教学教材中的比例竟然占到了30%。这种从技术入手的教材选择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钢琴学习中的主动性,忽略了学习主体的主观体验和感受,最终会影响钢琴教学的整体进程和效果。因此,教材的选择要重视学生主体体验,增加富含音乐表现力的作品,并适当减少单纯练习曲在教材中的使用。其次,拓宽钢琴教材的选择范围。每个民族都具有自身独特的审美特点和意蕴,因而我们在钢琴教材选择的范围上不应只局限于传统西方的教材,要增加中国民族钢琴教材使用的比例,这样更容易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最终达到丰富其审美体验的教学作用。

(二)教学方法的转变和补充

在认识到传统钢琴教学的局限性及体验与表现对钢琴教学的意义之后,钢琴教学方法也要作出一定的调整。首先,课堂教学内容要丰富,增加歌曲改编、钢琴协奏曲以及两人合作的四手连弹等不同形式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感受音乐的不同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其次,补充钢琴艺术史、作品理论分析等教学内容,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想象,更有助于推动其对作品体验之外的联想及二度创作。最后,强调“听觉”对丰富学生体验的重要性。增加学生对不同音乐风格作品的聆听和欣赏,获得对音乐的直观感受和体验,在内心听觉中体验何谓音乐的听觉艺术。

(三)教学实践的多元性

体验在教学实践中的多元性体现在“说”、“唱”、“弹”三方面。第一,“说”。语言的表达在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中都不可或缺,然而音乐审美的非语义性决定了其最擅长的就是表现语言难以描述的情感。但这不是说“说”可有可无,在钢琴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尽量少用解释性、结论性的语言,而是用启发性、诱导性的语言来引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体验。第二,“唱”。钢琴教学中的唱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引领学生体会乐句结构、情感变化的有力手段。学生对作品理解基础上的唱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对作品新的理解与体验。第三,“弹”。这也是这个实践环节的最后一部分,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弹”是学生自身体验之后的成果呈现,教师万不可用传统的、固有的程度来评价学生的实践成绩。

综上所述,通识教育及基础教育连接的要求为钢琴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而音乐审美中的“体验”和“表现”则是我们钢琴教学实践中的核心元素。

注 释:

[美]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中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125.

参考文献:

〔1〕季华铮.音乐表现力的培养——高师钢琴教学的重点[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01).

〔2〕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中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陈丹曦.论高师钢琴的体验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4.

(责任编辑 王文江)

猜你喜欢

审美体验表现钢琴教学
童心 童眼 童耳
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和训练研究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关注审美体验,让阅读变为“悦读”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