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界首刺绣的现状及发展途径研究

2016-05-14李远

关键词:传承创新

李远

摘 要:界首刺绣于2010年被列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悠久,风格集南北之众长,是北方民间工艺文化流派中重要的一支。其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界首刺绣不可避免的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要想走一条使其健康发展的道路,界首刺绣需要借鉴成功的地方刺绣产业化发展的经验,结合当前刺绣业的发展前景,并且从民间工艺、民族文化的挖掘和整理、人才的培养、绣品的创新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在此基础上探究界首刺绣的传承与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界首刺绣;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J5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205-02

刺绣是将人的设计以针线在织物上穿刺的手法绣制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刺绣起源于虞舜时代,经过历朝历代优秀刺绣人的努力,发展为今天以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名绣为代表的民间刺绣文化。刺绣的技法也在不断丰富和创新,如网绣、满地秀、锁丝、平金、戳纱、挑花等。刺绣也从最初生活用品上的应用发展到服装、包装、书籍装帧等现代商业化的应用上来。

一、界首刺绣的现状

界首刺绣属于民间刺绣的一种,历史悠久,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形成其特有的风格。界首刺绣在2010年被列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多次参加全国大展,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界首刺绣的传承主要靠口传心授,界首著名的传承人代表刘兰英,其刺绣作品远销到日本、澳门、香港、新加坡等一些国家和地区,得到行业专家和广大刺绣收藏者的认可和赞誉。她的绣品既有北方的粗狂、质朴、大气,又有南方的细腻、流畅、生动,被专家称之为“艺苑独秀”。

(一)界首刺绣的艺术特点

界首刺绣的发展及其缓慢,原有的经典绣品也在不断的遗失和破坏,能完整保留下来的作品是极少数的。又由于愿意从事刺绣的人数逐渐减少,市场上鲜有精品出售,即使是地道的界首人现在也很少想到使用界首刺绣。界首刺绣来源于民间,绣品细腻,内容丰富,图案以花卉动物、民间故事及民俗文化为主,寓意深刻。例如儿童的虎头鞋、虎头帽等,预示着孩子成长健康、虎头虎脑。物象介于写实与抽象之间,过渡自然,通过色彩的阴阳浓淡来体现图案的体积与块面。在针法上主要以平针为主,绣品的主要布料选择是红、黄、蓝的绸缎,绣线以大红、大绿、大紫为主色调,再以金银线、金属片、金丝穗进行搭配,形与形之间用线隔开,通过整齐的图案和块面效果来塑造物象的体积,使绣品精美别致。在构图上,界首刺绣也很讲究,先确定主题、构思、勾勒出草图,选好布料和线,然后用笔将草图勾画在布料上,或者将草图剪成纸样贴在布上进行套绣,再使用平针的手法进行刺绣,平针有上绣和下绣之分。巧妙的构图与娴熟的技法是界首刺绣高水平的标志,也是能够在北方刺绣中独树一帜、流传至今的原因。

(二)界首刺绣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问题分析

1.绣品数量的减少。刺绣作为一门传统的的民间工艺,在时代变迁中,不管是作为美化服饰的拥有量还是其使用的频率,都在不断的减少,界首刺绣在民间正在逐步丧失其生存的基础。原因有:第一,界首刺绣的发展是从民间流传开来,直到现在还没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对其进行管理,政府也没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第二,界首刺绣没有形成规模性产业,它的流通渠道多是亲戚之间或者邻里之间的手口相传,也只是在农闲之时或者茶余饭后才会进行的一项活动,一般不会在市场上交易,都是自家使用或者赠送亲友;第三,界首刺绣进入高档次场合的机会很少,主要存在于平民的日常生活中。所以,界首的刺绣作为情感寄托或民间的精神的载体,就很难得到足够的重视,进行商业的运作,成为商品的机会就少,也没有高加价值,导致生产量萎缩,精品少。

2.传承人的断层。近年来,界首市政府开展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传习活动,借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一批批传承人进入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如刘兰英、张敏等,大大的提高了界首刺绣的知名度。但是界首刺绣绣工的年龄结构偏高,如刘兰英今年已经75岁高龄,年轻一代的绣工少之又少。又由于界首刺绣的制作工艺复杂,加工时间长,难度大,所以成品的出产量极少,无法快速产生经济价值。对于这一技术的传承,从众的心理、追逐时尚心理、趋利心理都使人们对这项传统工艺提不起兴趣,导致愿意从事刺绣的人越来越少,界首刺绣面临着传承断层的问题。

二、界首刺绣发展途径研究

(一)借鉴地方刺绣发展的经验,为界首刺绣提供参考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想要寻求发展,不仅自身要努力,更要善于总结和学习成功的经验。全国各地的刺绣产业发展如火如荼,除了四大名绣外还有京绣、杭绣、鲁绣、扬州刺绣等,都在进行产业化。例如镇湖为了发展镇湖刺绣产业,提升刺绣品牌,镇湖政府建造了刺绣艺术展示中心、绣品街、中国刺绣艺术馆,打造了一街一馆一中心的产业格局。经过资源的整合,刺绣业一跃成为当地的重要支柱产业,刺绣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和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又如杭州刺绣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杭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在杭州的传统艺术领域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杭绣也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使这项技术得到传承和发展,当地政府出台了许多保护政策,把杭绣列为传统工艺美术的重点保护品种;建立专项扶持资金,把杭绣列为重点扶持项目;设立国家级工艺美术博物馆及大师工作楼,以此对杭绣作品进行展示;扶持帮助刺绣大师招收弟子等。逐步建立起杭绣保护发展的平台。界首刺绣要借鉴这些成功经验,使这门手工艺发扬光大。

(二)政府加大支持力度,营造优质良好的发展环境

界首刺绣来源于民间,缺乏政府的支持和保护,没有形成规模优势,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人们的收藏意识不强,导致刺绣后继无人的局面。近来地方政府开始重视民间手工艺,把界首陶瓷、剪纸、刺绣等都列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界首刺绣又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然而,这仅仅是发展的第一步,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首先成立界首刺绣的专业机构或者小型的博物馆,加大界首刺绣的宣传力度,增强其影响力,让大家对刺绣有个新认识。其次,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鼓励广大的刺绣人员和刺绣爱好者积极参与进来,扩充绣工数量,增加绣品产量,扩大绣品的使用范围,促进其市场销售量。第三,帮助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刺绣传承人进行宣传,招收弟子,将精湛的传统工艺传承下去。第四,开设刺绣的培训课程,培养学生的刺绣技能,让他们在保持界首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积极汲取民族优秀的传统工艺文化,增加界首刺绣的艺术内涵,丰富刺绣的种类,开拓创新。

(三)丰富传承人的知识和年龄结构,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界首刺绣的代表传承人在文化程度上普遍偏低,年龄偏高。很多的年轻人对刺绣这门传统手工艺根本不了解,更不要说对刺绣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不应仅仅停留保护和传承上,更主要的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着的现代社会,才能为现代的人们所接受和喜爱。例如,2015年“台绣”第三代传承人的设计师林霞,她发明的“纤艺绣”、“高清晰刺绣”等工艺在国内刺绣行业是一个重大突破。是她近年创作的作品,立体感强,抢人眼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增强了“台绣”的文化生命力。界首刺绣要想得到长足发展,就要创新,而解决传承人知识和年龄结构的问题是创新的前提。现在很多大、中、小学都开设艺术欣赏、手工制作等课程。应该把界首刺绣也列为基础课,地方学校就要体现当地的工艺美术特色。让学生从小对当地的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了解界首刺绣的历史,认识和学习刺绣知识,将界首刺绣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在以后的艺术实践中做到与现代市场相结合,才能够创新发展。

(四)提高界首刺绣附加价值,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地方文化,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上的综合反映与特殊表现,一般都是以民间的工艺品作为物化表现形式。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人们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手工艺品,都是根据当地的文化,依据当地的技术、材料、功能、形态、构图、色彩等创作出来的,这些独特的文化成为区别他者的重要标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具有这种民族文化特色的典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首先要以民族文化的保护为主,让它不至于消失在现代化的大潮中。我们要将这些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民间工艺以产业化的方式来活态的保护并力求使其发扬光大,使其具有新时代的特征的的时候,我们就要更准确的把握“民族文化”的含义。保护和传承是发展的前提,而发展又是传承和保护的有效手段。把非物质文化资源转变为生产力,把作品变为商品推向市场,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形成产业化规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界首刺绣的名气主要是在研究界和工艺美术界,界首刺绣的传统工艺与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民俗等文化内涵,让民众从其中能体会到一种文化的回归,这其中包含的经济价值是很可观的。文化产业的形成是自然而然的,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的,我们要保留它的多样性,一方面可以做批量化的生产,将界首刺绣图案移植到其他载体上并形成产业化规模。例如让它成为纺织产品的图案,成为服装、挎包的装饰,或者靠垫、窗帘、床品等的装饰。另一方面,制作刺绣精品,创民族文化的品牌,如刺绣荷包、旗袍、花枕头、虎头帽、虎头鞋、绣花鞋等民族工艺品,将绣品打造成有收藏观赏价值的艺术精品。总之,我们在进行产业化的同时要努力创造民族文化的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不仅推动界首经济发展,更使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弘扬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道一.中国民间美术词典[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5.

〔2〕魏玉龙.刺绣在现代服饰中的创新设计与运用研究[D].江南大学,2009.

〔3〕李芳.浅谈中国当代刺绣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势[J].艺术与设计,2007,(02).

〔4〕傅丽.叶松.传统刺绣在现代丝绸服装中的创新应用[J].丝绸,2009,(11).

(责任编辑 王文江)

猜你喜欢

传承创新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