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构主义视域下的文化翻译研究

2016-05-14张艳

关键词:解构主义主体性

张艳

摘 要:文化翻译是指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译介的过程,文化翻译把翻译放在一个大文化的视野予以探讨。本文从解构主义的视角对文化翻译进行分析与研究,通过对译者、译作和读者的解构,从而探讨解构主义翻译观对文化翻译的解释力。

关键词:解构主义;文化翻译;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194-02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也称后结构主义(Post-strcuturalism),是以本雅明、德里达和韦努蒂为代表的解构主义者从语言、文化和哲学等方面对翻译进行的论述,是对结构主义的批判。解构主义的核心是否定西方传统的逻各斯中心论(anti-logocentrism),否定形而上学以及结构论,颠覆了二元对立,主张多元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一、解构主义理论

(一)本雅明——纯语言

德国翻译理论家、语言哲学家沃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是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先驱者。本雅明于1923年出版的著作《译者的任务》被公认是结构翻译学派对翻译研究的缘起,后来被学界视为“翻译研究的圣经”[1]。本雅明也因此被称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奠基人”[2]。本雅明的翻译观和他的语言观是紧密联系的。在《译者的任务》一书中,本雅明论述语言的本质与翻译时,提出了“纯语言”(pure language)的概念。他认为,各语言之间具有一种相互依存的亲缘关系,原作与译作的关系是平等互补的;翻译就是要追求意指方式上的呼应;译者的任务是协调语言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使碎片式的语言互相连结,互相补充,成为一种独特的新语言,即“纯语言”[3]。本雅明强调,译者的任务就是发展纯语言,他将原作和译作都视为“纯语言”的碎片,并把译作比喻为原作“生命的延续”,就是要在原作的重新创造中解放被另一种语言囚禁的纯语言。基于“纯语言”,本雅明肯定了译者和译作的地位。总之,本雅明的翻译思想与他的语言哲学相关,认为译者的任务就是发展纯语言来延续原作的生命,他关心的是原作的“此生和来世”以及它们继续生存的可能。换句话说,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具有主观创造性,原作得以生存依赖于译作,译作延续了原作的生命。

(二)德里达——延异和撒播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德里达(Derrida)被公认是解构主义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德里达于1967年出版了三本重要的著作《写作与差异》、《声音与现象》和《文字语言学》,奠定了他解构主义思想基础。德里达在他的论著中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解构主义理论,即延异(differance)和撒播(dissemination)。德里达刻意将索绪尔的”difference”中字母”e”换成了字母”a”,组成一个新的法语单词”differance”,即“延异”。德里达“延异”的涵义远远大于索绪尔的“差异”,指一切存在物的差异性。德里达的“延异”对应的动词是differer,有两层涵义,一是differ(差异、区分),指空间涵义,二是deffer(延期、推迟),指时间概念。德里达进一步将“延异”用于翻译,从而产生了解构主义的翻译观。他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保留这些差异,并通过翻译来揭示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多元性和不确定性[4]。德里达提出的文本意义的观点与词语意义的观点相似。德里达还注重译作与原作之间差异共生的关系,认为文本具有互文性,但文本又像语言一样,不具有确定的意义。相同的文本经不同的译者在不同的语境下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会得到不同的涵义,而且相同的读者在不同的时间里对同一文本进行解读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德里达称这种现象为撒播。总之,在德里达看来,文本就是语言自身的游戏,翻译是文本的书写形式之一,也就是语言游戏的自动过程。他强调的是语言和翻译本身,翻译本身就是从一种文本到另一种文本无限循环的相互作用,因此,翻译保证了语言的重现与重构。

(三)韦努蒂——“异化“论

本雅明和德里达都是通过研究翻译问题探讨哲学的本质问题,而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倡导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是通过哲学与翻译的联系探讨翻译学本身的解构主义思想,即“异化”论。韦努蒂提出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也就是用不流畅的翻译风格使作者“可见”,突出原作的“洋味”。韦努蒂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1995年出版的《译者的隐身》这一著作中。韦努蒂指出,美国的翻译实践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归化”法,即用符合译作规范的语言来翻译原作,消除了原作的异国风味。韦努蒂的“异化”观强调对译作和原作都具有陌生化效果,凸显译者的自主创造意识[5]。在韦努蒂看来,翻译就是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求同过程,即用相似的表达方式来表达相似的信息。但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能无视于原作中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因此,韦努蒂提倡在翻译过程中求同的同时,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尽可能地保留异国文化的特色和外国语言的味道,即保留了原作的“洋味”。

二、解构主义翻译观

解构主义翻译观与解构主义有直接的联系。解构主义翻译观是以本雅明、德里达和韦努蒂为代表的解构主义学者对翻译进行的论述,他们是整个后结构主义思潮重要的组成部分。后结构主义中“后”的意思是超越,因此又称解构主义。解构主义翻译观改变了结构主义的传统翻译标准,不再追求译作要忠实于原作。解构主义者强调,译者是创造的主体,翻译的文本是重新创造的新语言,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译者和译作的地位。解构主义翻译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译者是创造的主体,译作语言是新生的语言;(2)原作取决于译作,没有译作,原作就无法存在,文本本身的定义是由译作而不是原作所决定的;(3)一切文本都具有互文性,原作与译作的关系是平等互补关系;(4)翻译应尽量表现语言之间的差异性,译作的价值取决于它对语言差异的反映程度;(5)翻译是一种双重权利话语制约下的产物[6]。解构主义翻译观集中表现为:原作取决于译作,没有译作,原作就无法存在。原作的“此生和来世”不是取决于原作本身的特性,而是取决于译作的特性。解构主义翻译者认为,正是翻译文本在书写我们,而不是我们在翻译文本。解构主义翻译观不再关心文本本身,而是更多地关注与该文本构成差异关系的其他因素。这改变了原作和译作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大的进步性。解构主义对翻译的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使我们认识到语言本质和语言之间的差异。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存异”,而不是“求同”。译作和原作是平等互补的,这就要求译者要增强保留原作的语言文化特色的意识,从而正确对待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问题。

三、文化翻译的解构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对原作和原作者的解构,实质不是要否定原作和原作者,只是考虑到了原作之外更多的影响因素,让读者更全面地看到翻译活动[7]。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虽然没有提出具体的翻译技巧,也没有详细论述具体的翻译过程,但它实际上是一种崭新的翻译观或翻译思想,在更高的层面上对翻译理论和实践发挥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一)译者对原作的解构

从解构主义视角看,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被看作是翻译过程的主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译作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更是翻译活动的中心。译者本身属于一定的文化,他所属的文化很大程度上限制着其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和翻译技巧的运用。译者的思维方式、译者对原作和原作者的了解、译者翻译一部作品的目的与译者的目标读者等都会影响和制约译者的翻译策略的选择和翻译技巧的运用。翻译是两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译者作为具有双文化和双语能力的中介者,作为原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沟通桥梁,具有传播文化的使命感。

(二)译文语言的解构

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之经典著作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指出,原作和译作之间是一种“此生和来世”的关系,原作经过翻译被赋予新的意义,从而获得延续的生命。因此,从解构主义视角看来,译作是原作的再生。翻译不仅是表达原作的活动,更是使原作的生命得以延续的活动。解构主义者用互文性来解释原作和译作之间的关系,而且他们认为一切文本都具有互文性,从而确定了译者和原作者的平等地位。翻译过程的第一步是理解原作,原作跨越不同时代背景、不同民族和语言体系进入不同的环境,必然会受到译语语言的影响,通过研究原作的体裁、内容、时代背景等尽力再现原作的“原味”。文化翻译是动态的,把握翻译的动态实质,尊重译者、译语、读者之间的立体式互动,尊重译作的来源,尊重原作和原作者的文化,译作才容易被原作者和译作读者所接受。

(三)读者对文本的解构

解构主义观强调,原作想延续生命,就必须要有译作。由于文本本身不具有确定的意义,相同的文本经不同的译者在不同的语境下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会得到不同的涵义,而且相同的读者在不同的时间里对同一文本的解读也会出现不同的变化,因此每一次对原作进行翻译,都会改变其原作的意义。在阅读过程中,译者和译作读者不断地对原作进行翻译和理解,只有对原作不断的翻译和对译作不断的解读,原作才能生存下去。而且,文本本身能存在下去,是依赖于译作所包含的特性[8]。翻译是译者和译作读者之间的交流。在解构主义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关注的是其心目中的预期读者,他们为这些读者而翻译。而每一个读者解读文本又是一个对文本意义进行选择的过程,他们理解的意义都是对原作意义的撒播,使其意义具有合理性和多元性。

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活动,是不同语言间文化的交流,解构主义及其翻译理论的论述与研究促进了不同语言间文化的交流。从解构主义的视角看,翻译是原作生命延续,而不再是对原作的简单重复。解构主义翻译观认为,译者具有主体创造力,其使命是转换原作并赋予原作以新的生命,原作包含着一种生存的解构和形式。从解构主义的角度看文化翻译,解构过程中蕴含着原作的创新,翻译赋予原作以延续的生命。

参考文献:

〔1〕曹明伦.英汉翻译实践与评析[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2〕李红满.解构主义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冲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03).

〔3〕Benjamin, Walter. The Task of Translator [M].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3.

〔4〕德里达.书写与差异[M].北京:三联书店,2001.

〔5〕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6〕张永喜.解构主义翻译之再思[J].外语研究,2006,(06).

〔7〕谢天振.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8〕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责任编辑 王文江)

猜你喜欢

解构主义主体性
浅析解构主义的精神内涵以及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以山顶度假屋为例
解构主义服装风格研究
解构主义翻译探析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解构主义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浅析解构主义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