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伏羲祭祀的传承与发展

2016-05-14崔晓艾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崔晓艾

摘 要:甘肃天水是伏羲出生地,周口淮阳是伏羲丧葬地。对于两地伏羲的祭祀,官方宜主导祭祀的展演,这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旅游业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伏羲祭祀活态传承下去的保障。

关键词:伏羲祭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2;K8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138-0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它主要以文化价值的形式体现出来。依据这个标准,国家评定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南淮阳和甘肃天水的伏羲祀典也在其列。伏羲在中华文明史上是一个神化了的“箭垛”式的人物,其功绩散见于众多的典籍中,被历朝历代尊为“三皇”之首。伏羲率领其部族在古老中国的大地上留下了许多文化足迹,并形成了丰富的祭祀文化。据史载,伏羲出生地在甘肃天水,丧葬地在周口淮阳,这两地的伏羲祭祀都依托庙会,规模甚是盛大。考察当前对河南淮阳和甘肃天水伏羲祭祀文化发现,伏羲出生地——甘肃天水和伏羲的丧葬地——河南淮阳都在举行伏羲祭祀,而两地的伏羲祀典研究,都是立足当地,基本没有涉及到其他地域的伏羲祭祀活动,更没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进行对比。通过对河南淮阳与甘肃天水伏羲祭祀的比较,本文探讨了伏羲祭祀的活态传承问题。

一、甘肃天水和河南淮阳的伏羲祭祀历史

自元朝起,祭祀三皇开始兴起,为此各州县还建起三皇庙。明洪武四年,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为显示皇家的权威,规定不能任意祭祀三皇,否则就是对上古圣人不恭敬,故废掉淫祀,下令只有在陵寝所在地祭祀,所以河南淮阳伏羲陵就成为唯一祭祀伏羲的场所,甘肃天水卦台山的伏羲庙也被禁止,但民间并未停止。到明中期后,政令有所松弛,有朝官请奏朝廷,秦州卦台山伏羲庙的祭祀得以恢复。所以,河南淮阳太昊陵和甘肃天水的伏羲故里就成为官方认可的伏羲祭祀场所。《明史·礼志》说:“正德十一年,立伏羲庙于秦州。秦州,古成纪地。”可见,明朝的统治者下令在甘肃天水秦州卦台山立伏羲庙即是承认这是另一处伏羲陵所在地,是官方认可的“羲皇故里”。但卦台山地理位置较为偏远,不利官祭,因此伏羲官祭转移到秦州治,卦台山由此变为民祭之地。甘肃天水的伏羲祭祀分为官祭和民祭,两者分属不同的场所。历经多个朝代的再建与修葺,甘肃天水的伏羲庙规模越来越大,伏羲庙也因此成为寻根问祖最重要的地点之一。

伏羲庙原有春秋两次祭祀,后来只在正月十六日进行春祭。伏羲庙的祭祀活动先是由明代官方组织,但有一段时间放弃了内官祭祀,伏羲城的部分居民便开始主持祭祀活动,祭祀由董事会中各城董事轮流主持,定期换届。从1988开始,政府开始举办伏羲文化节,改在农历五月十三日(龙生日)举行公祭伏羲大典。民间祭祀的时间仍然选择在二月十五左右。1992官方在建国后举行首次公祭大典。2004年举办首届中华姓氏文化节,公祭太昊伏羲。

“伏羲生于成纪(天水),长于新市(新乐),卒于陈州(淮阳)”,①这一学术界普遍认可的说法为河南淮阳被称为“羲黄故都”奠定了可靠基础。河南淮阳的太昊陵是伏羲的丧葬之地,依陵而起的太昊陵庙就是祭祀伏羲的地方,并逐步发展成盛大的太昊陵庙会。从两地伏羲祭祀历史来看,天水和淮阳的官祭虽有中断,但最终得以延续,迄今为止仍然是两处公认的伏羲祭祀地。

二、甘肃天水和河南淮阳伏羲祭祀比较

两地的伏羲祀典活动存在着相同点。第一,祭祀主神相同。甘肃天水是伏羲的出生地,河南淮阳是伏羲的丧葬地,所以两地的祭祀主神都是伏羲。第二,祭祀主导者相同。两地祭祀均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下进行;从祭祀举行的目的来看,都是立足文化,以带动旅游文化产业为主要目标;从祭祀活动对社会辐射影响来看,都有助于提升该地区文化内涵。

两地的祭祀活动存在着不同点。第一,祭祀文化场所的差异。甘肃天水的伏羲祭祀分属不同的场所。据史料记载,当时朝官因祭祀不便,请奏把伏羲庙迁入秦州治,即现在的天水市秦州区内。因此,伏羲官祭设立在天水市秦州区的伏羲庙,民祭则设立在较为偏远的卦台山。河南淮阳的伏羲祭祀无论官祭还是民祭均在太昊陵庙内。太昊陵庙的整个建筑群布局和命名均依照帝王规制和太昊伏羲氏先天八卦之理,分列在750米长的由南至北的中轴线上。几十座建筑主要分布在南北垂直的中轴线上,如果把南北大门层层打开,可从南面第一道门直望紫禁城中太昊伏羲氏的巨大陵墓。太昊陵庙内的官祭和民祭场地有所区分,官祭设在太昊陵庙内最大的建筑统天殿前,这是太昊陵庙主体建筑群的中心,也是历代举行祭祖大典的主要场所。民祭一般集中在先天八卦坛后面的太昊陵墓前。第二,祭祀时间和仪式的差异。举办时间存在着差异。《淮阳县志》记载:“二月二,黎明用炭圈地作囷形,以兆丰年。儿童拍瓦罐唱歌,是日居民诣太昊陵进香,奠牲,至三月三日始止。”②因此,河南淮阳祭祀伏羲的时间是为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农历二月二当天会进行盛大的官方祭祀。民间祭祀虽然在二月二到三月三一个月内均可进行,但民众普遍认为二月十五是祭祀伏羲的正日子。甘肃天水的官祭原来是春秋两次祭祀,后来只保留下了正月十六的春祭。1988年恢复伏羲祭典时,公祭日定在农历五月十三日,据说五月十三日是龙王爷诞生之日。随着伏羲文化旅游节的举办,祭日又有变动,祭祀日期为正月十六日、二月十五日、五月十三日,一年举行3次,且日益隆重。两地的时间大致集中在春季,这与伏羲在古神话中被奉为春神有一定的关系,二月十五日时间的选定与龙王生日密切相关。两者的差别是甘肃天水为举办伏羲文化旅游节另外选定了官祭时间,即五月十三日;河南淮阳的伏羲祭祀则沿袭了历史上的春秋两祭。由此可见,两地不约而同选取春季祭祀是依据传统习俗,除此之外的祭祀则更多的是出于发展经济的目的,与伏羲祭祀文化的联系较为牵强。第三,祭祀仪式及规模存在着差异。人类的祭祀活动源自于原始宗教,伏羲祭祀就涉及到祖先崇拜、植物崇拜和灵物崇拜等。人们在祭祀时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程序,严格的“礼制”规范才使祭祀活动具有神性意义。在这种神性的祭祀仪式中,民众对远古文明的记忆和统治阶级所倡导的伦理道德被持续强化,沉淀在民众的记忆中。官方甘肃天水的2013公祭伏羲大典由国家和省政府共同主办,虽然为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伏羲祭祀大典力求节俭,但总的规模仍然不小。国内外代表2000人及天水市各界代表约2万人出席公祭大典,央视等10多家媒体对公祭大典进行现场直播。甘肃天水2014公祭伏羲大典更是规模盛大,体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祭祀规格高,由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国侨联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二是参祭范围广,上至国家有关领导人,下至民众代表,国内国外知名人士皆有参与;三是首次实现“两岸”共祭。祀典基本程序为:全体肃立,奏乐;击鼓鸣钟;恭读祭文;乐舞告祭,敬献祭品;敬献花篮;拜谒。河南淮阳2011年公祭伏羲大典参加人员包括省级和地方领导以及民众代表,与甘肃天水的祭祀规模相差较大。2013公祭伏羲大典则借国家提倡节约之名官方淡出,由民间举办。中原古韵——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选在此时开幕,显示河南淮阳政府有以非遗主题取代之意。河南淮阳官方祭祀程序包括:献香;献爵;敬献花蓝;恭读祭文;谒陵。第四,祭祀的民众参与度与虔诚度不同。甘肃天水民间祭祀在固定的场所卦台山举行,由“上元会”和地方民俗精英组织,这些成员都来自民间,积极参与祭祀活动的组织,他们对伏羲有较强的荣誉感和认同感,如果申请加入上元会,就必须对伏羲庙的一切事物热忱参与,经过严格审查才能进入这个组织。活动也有固定的程序,包括迎神、安神、飨神和送神等。河南淮阳民间祭祀场所与官方祭祀场所一致,都在伏羲陵内,活动空间相较甘肃天水的比较狭小,祭祀没有很强的民间组织性,随意性较大,民众手持香烛蜂拥而至,烧香拜神,把伏羲作为生殖崇拜和祈福的对象,认为伏羲是人祖爷,女娲是人祖奶奶,祭拜会带来子孙和好运福气,视伏羲为神通广大的神灵,而不是像甘肃天水的民众那样对伏羲有强烈的崇拜感和认同感。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伏羲祭祀的传承与发展

国家2005年发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甘肃天水和河南淮阳的伏羲祭祀先后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样面临如何“活态”发展的问题。“遗产是传统的延续,又是现代的‘生成,因而具有身份的双重性”,③这种身份的双重性决定了“活态”发展的核心就是“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而不是“静态”地守望。通过对两地的伏羲祭祀比较我们看到,两地祭祀的物质环境存在着差异,因而甘肃天水的伏羲祭祀规模及影响力超过了河南淮阳。引起我们思考的是,同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什么甘肃天水的伏羲祭祀日盛一日,而河南淮阳则日渐淡出?官方退出公祭是否可取?伏羲祭祀如何合理利用与传承发展下去?

首先,官方应主导伏羲祭祀的展演,以发挥正确的价值导向作用。2013年开始河南淮阳官方在伏羲公祭中淡出。官方由过去的主导方变服务方,负责祭祀的管理、监督、协调工作。民间团体的参与必然带有经济利益取向,这会使伏羲祭祀充斥浓厚的商业气息,不符合合理利用原则,也违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原则。另外,伏羲祭祀属于表演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自身的价值恰恰在于其本身具有的表演性,如果其展演性品质降低,不仅会失去合理利用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可能使这个非遗项目失去存在的价值,逐渐成为“静态”遗产。与此同时,在以伏羲祭祀为存在基础的河南淮阳庙会上,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河南省文化厅、周口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中原古韵——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13个省市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表演类项目参展,其热闹的场面与稍显平淡的伏羲祭祀相比,有喧宾夺主之嫌,冲淡了伏羲祭祀的影响力。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应与旅游业开发互动结合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但不是把它封闭起来,作为古物瞻仰守望,而是要活态传承。只有在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传承得更好,才能焕发生机。公祭场面宏大,仪式震撼人心,民众可以由此复活对人文始祖的记忆,使静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活态”转身。祭祀仪式的崇高庄严美一方面能给人以深层的神志愉悦,另一方面则能在肃穆的情境下激起公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甘肃天水伏羲祭祀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契机,强化其展演性,使之成为国内规模较大的寻根祭祖活动,无形中就增强了甘肃天水的旅游资源知名度,这是祭祀展演带来的最直接的旅游效用。甘肃天水的伏羲祭祀并不仅有官方主导的公祭,还有他们大力扶持的民祭。卦台山是民众参与祭祀的主要场所,政府的大力扶持,使伏羲祭祀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依托祭祀的旅游业也取得了较好的收益。卦台山民祭和天水伏羲庙的公祭相映成辉,推动了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旅游经济的丰厚回报又使伏羲祭祀得以活态传承。

再次,增强民众的参与度。从两地伏羲祭祀比较可以看出,甘肃天水民众参与伏羲祭祀活动较河南淮阳伏羲祭祀参与程度高,这与天水的民祭场所固定、一大批民俗精英及群众较高的虔诚度有关。祭祀活动属于民俗文化,必然带有所谓迷信巫术的内容,但此不能简单地以“迷信”视之,这其中积淀着先祖们的一种文化,或者说是一种淳朴的隐喻符码,因此在现代文明背景下是弥足珍贵的,也是其重要旅游价值之所在。如果剔除所谓的“迷信”成分,民众将失去虔诚度,公祭将被边缘化,伏羲祭祀赖以发展传承的动力将会慢慢消失。

总之,祭祀是伏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要因地制宜,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下使之“活态”传承下去。

注 释:

刘雁翔.天水伏羲文化资源及旅游开发论析[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04).

齐玉珍.太昊陵庙[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5.39.

祁庆富.存续“活态传承”是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合理性的基本准则[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03). (责任编辑 王文江)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