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见南山
2016-05-14陈有红
陈有红
阳春三月,我和我的三个老乡,与村支书郭定祥相约,同步“甩胞衣罐子”的地方——南山乡建华村。
那天虽细雨蒙蒙,绵绵不绝,但依稀可见翠竹泛绿,油菜吐金,花木飘香,群鸟飞翔。还有那引人注目的吊鼓山,蜿蜒东西,将村庄三百来户一分为二。
垸区田方地平,渠沟纵横,桂花、紫薇、阔叶樟、红叶石楠和青松翠柏等树木,如缎似锦,煞是好看。一字形排开的房屋,红白相间整洁明亮,朦胧中不时露出几幢别墅恰似海市蜃楼,颇为壮观。
山区屋场台子大多依族而聚,依山而建,品字形建筑错落有序。走进村里头,隐约可见东家端的,西家提的,交换着土特产,互通有无,共享资源,邻里之间和睦得让人羡慕。过去,下雨天相互串门要穿木屐、雨靴,现在家家门口是水泥禾场连着水泥路,下雨穿睡鞋也能常来常往。禾场边再不是一个粪凼一堆垃圾,户户建了沼气池、垃圾焚烧池,有两个垸区组还建起了污水处理池。公路、塘坝、沟渠边设立了垃圾回收箱,自来水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浴室、水冲式厕所一应俱全……想起过去有人曾说的“无钱住街角,喝碗米汤都快活”的话来,现在无不觉得有点汗颜。
刚饱眼福的我,一下子被眼前的一切所吸引。我们也根本来不及细看,几个身穿雨衣的乡亲们把我们围得水泄不通。说起美丽村庄建设,他们感同身受,如数家珍。全村共硬化村组公路近八公里,联户道路七公里,现在不说跑单车、摩托车、拖拉机,就是开着“宝马”、“奔驰”也畅通无阻,还有农民的耕种机、插秧机、收割机,要从甲组开到乙组,用不着人力抬得汗流浃背了,直接可轻轻松松开到每一丘田里。同时,新建灌渠和机埠,改造了危桥涵闸。常年淤塞的沟渠也进行了清洗,有的还进行了块石水泥护坡,全村十五个组都实现了旱涝保收。孩时垂钓的“十鸭嘴湖”、“陈家垱”两个自然水泊不再是蓄水抗旱的必需,已成为人们欣赏“荷塘月色”和“任鱼跃”的美景。
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桩桩件件无不打动着我,又让我陷入了深深的记忆之中。那是上世纪70年代的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蚕豆荚还没有鼓起来,油菜籽也没有完全成熟,稚嫩的秧苗正尽情地沐浴着明媚春光。一天下午,风云突变,村里接到乡里紧急通知,冰雹就要降临。为了尽快做好防范,村支书临时抽了两名老师协助送通知到组里,组里再通知农户。我当时属村里民办老师,接受了这项紧急任务。怎奈山路崎岖,单车也不能骑,两个人还只跑完了半把路程,无情的冰雹就噼里啪啦砸向村庄,也砸在村民们的心上……
嘀!嘀嘀!正当我为过去高低不平、宽窄不一的泥巴路而伤感时,一辆标志为“BMW”的小车迎面而来,让我大吃一惊。从车上走下来的帅哥忙问:“没吓着吧?飙泥巴到身上么?”“这么好的路怎么会飙泥巴呢,要是过去,身上早就看不到纱了。”跟我同去的老乡抢先说出了我的心里话。眼前的车主就是村里有名的致富能手,小名叫海伢儿。早些年在外面打工赚了钱,近年回来后帮村里集资修了路,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开发庭院经济,办起了养殖场,建起了“绿色银行”。
不言而喻,保护环境,植树造林已成为村民们的自觉行动。渠港沟道绿树成荫,郁郁葱葱,春雨洒在树叶上,愈发地晶莹剔透。过去乱砍乱伐严重的吊鼓山实行了封山育林,一千二百多亩荒山开始重现生机。斑鸠、灰喜鹊、布谷鸟、百灵鸟,还有白鹭等成群结队地来这里栖息、繁殖,成为了人与自然相生相伴的见证。
是啊,这就是见证!我眼前的青山绿水、田园风光,这充满诗情画意的见证,触动我的内心,拨动我的心弦。我似乎领悟到了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豪放豁达和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无穷意蕴;感受到了被父老乡亲誉为“文曲星”下凡的大作家段华为何创作了一篇又一篇大气的锦绣文章。这不正是“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吗?!
段华,同村老乡,是我仰慕已久的兄长,捧读过他的佳作倒还不少。如果说是读他的书长大的,或从小受他的熏陶,并非华容话说的“日白带炫”。在上世纪70年代末,段兄在岳阳地区工作,我在村里当民办老师时就读过他的不少作品。前不久,描写新农村建设的散文《醉倒在家门口》又公开发表,几乎醉倒整个家乡儿女。让人记忆犹新的是他参加工作不久,每次回家总少不了乡里乡亲的,老的有沙爹、凤舞爹,年轻的有刚伢儿、康伢儿,还有郭毛子。不管是电工、医生、老师,还是种田打土块的,他都合得来,到一起问寒嘘暖,还聊家常,谈理想……这也许是他搜集创作素材的好机会,难怪每次回家一趟总有力作问世。
“老倌子你看,这不是老五吗?”我在兄弟中排行第五,知道叫我老五的,应该只有我的兄弟姐妹。我的思绪被一个熟悉的声音打断。不出所料,首先看到我的正是我的堂嫂。堂兄连忙招呼把我们往屋里拉。映入眼帘的是二层楼的坡屋顶房,宽敞明亮,正大门雪白的墙上挂着“文明家庭”“致富能手”的牌匾格外引人注目。这真要刮目相看了。原来,我伯父伯母非要儿媳生个接香火的,最后却接连生了五个女儿,幸亏堂兄堂嫂勤快、女儿们给力,家里养了十多头牛、十多头猪、鸡鸭近百只,房前东边角上还挖了一个鱼塘,后面是竹林,西南面是一片果园加蔬菜基地,每年种养收入十多万元。说什么还是“支委”+“协会”、“龙头”+“农民”的新模式带来的实惠。农村过年时家家户户贴的小条幅“鸡鸭成群”“六畜兴旺”,今天真的如愿以偿了。堂兄没读多少书,现在掌握的一点科技知识都是从广播里听到和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不信,听他介绍也就肚子都笑疼。他说:“全村像我一样的团伙有20多户,村里经常组织我们一起互相交配学习。”郭支书不好意思当面指正,只有我堂弟就直言不讳了。“跟你一样的种养大户,是同伙,不是团伙,你们一起互相交流,不是互相交配。”没等我说完,在一旁的堂嫂捧腹大笑,笑得连夹牙齿都露出来了,手都抽不出空来遮掩。
贵如油的春雨仍在尽情地演奏,边走边看,毫无倦意,俏皮的风把绵绵细雨吹在脸上一点也不觉得冷。
责任编辑:黄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