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曲导演艺术发展初探

2016-05-14乔迎春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初探发展

乔迎春

摘   要:导演艺术是指从事导演工作的人所做的工作及其方法,包括对剧本的分析和再度创作,设计表演动作,舞台调度,节奏安排,音乐,化妆,舞台美术,指导演员塑造人物,以及达到呈现文学剧本为舞台演出剧目这一最终目的各种手段。因此导演艺术乃是统冠戏曲舞台诸多艺术门类的综合性统领艺术。

关键词:戏曲导演;发展;初探

中图分类号:J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7-0282-01

从《史记·滑稽列传》、《优孟衣冠》中我们得知,当时“优戏”的表演者“古优”,不单单是刻画人物,且往往集编、导、演于一身。我国戏曲艺术经先秦、两汉、魏、晋、六朝的不断发展,到了盛唐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歌舞戏与科白戏,“参军戏”的《踏摇娘》就已具有乐、舞、歌、白动作等五大要素。当时有“伶正之师”(“伶正”即戏班的正脚)一职,他是负责选定剧目,安排角色,以及处理演出日常事务的。这第一个担任“伶正之师”的人,应该是我国第一个有正式职称的导演者了。

宋、元的杂剧和戏文,标志着我国戏曲达到了综合艺术的更高阶段。宋代戏班中出现的“引戏”、“戏头”、“色长”之类专职名称,亦表明此时的集体艺术在舞台演出的创作中,分工愈加细密。近代著名戏曲理论家王国维认为,按其职分:戏头、色长、专司“主张”;“引戏”专司“吩咐”。“皆编排、命令之事,故其自身不复演剧。”(见《宋元戏曲考》)周贻白也确认:“引戏,自为演剧时执事人员。”(见《中国戏曲史》)看来都是从事导演职责范围内工作的。周贻白还提到:“中国戏曲,按之旧例,并无导演制度,但‘排戏之说,在北宋时代即已有之。”元代大戏曲家关汉卿的许多剧本,如《窦娥冤》、《望江亭》等,在搬上舞台时,他都亲临指导,躬践排场,调度指挥,参加导演工作。当时大批的元杂剧作家(书会先生)也都像关汉卿一样,进入“教坊”、“行院”、“勾栏”(剧场)之中,与演员密切合作。他们为戏曲演出者“解释剧本”,丰富和发展了导演艺术。元杂剧艺术的高度成就,是戏曲文学(剧本)与舞台艺术互相促进的结果。而元代众多完美的文学剧本的演出,高度发展的舞台艺术,则是同相应的比较完善的导演艺术的发展分不开的。

明、清时期,导演艺术趋于成熟,明代大戏剧家《牡丹亭》作者汤显祖和《宝剑记》作者李开先等人,作文写曲外,还提出了一些有关演出的规则和要求。清代戏剧大师李渔,既是戏曲作家和理论家,也是卓有成就的导演艺术家。他在《闲情偶寄》的《词曲部》和《演习部》中的论述,可视为他多年导演艺术的经验总结,堪称导演学的宝贵遗产。《词曲部》论述了戏曲结构、音律、语言,提出了“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等主张。《演习部》探讨了演唱技术。李渔的论述,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

我国历史上戏班里的“伶正之师”、“引戏”、“色长”等都是戏曲导演的不同称谓,正如过去同样没有“演员”这个名称,而用“优”、“伶”、“乐人”等职称,同我们今天叫作“演员”的专业人员一样,名虽不同,实质则一。剧作家参与导演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导演艺术,使我国戏曲导演艺术日臻成熟。

遗憾的是,自清代康熙年间后,由于经济衰退的影响和“文字狱”等等原因,新编剧本递减,以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南洪北孔”为代表所形成的戏曲文学的优秀传统,几乎中断。折子戏盛行,造成一种突出演员的扭曲现象,戏曲导演艺术偏向个别场面的精雕细琢,导演变成了主要演员的附庸。导演艺术中关于剧本的解释者和整体演出的创造者的作用,退居次要地位,甚至被取消。至乾隆时期,“花部”兴起,各地方剧种的民间职业戏班演出的整本大戏,由具有丰富经验的老伶工担任“说戏”、“攒戏”,虽然也积累了大量导演方面的经验,但却无人进行提炼和总结。导演学仅在实践中,以“口传身教”的方式缓慢地向前发展。而这种发展又偏于局部,如对演员的做功、表情、身段、舞姿、唱曲的方法等过份雕琢,以致出现“真牛上台”、“真刀真枪”的演出,舞台艺术趋向畸形,导演艺术日益衰微。总之,自从成行“折子戏”以演员为中心的“主角制”,导演艺术降为附属地位之后,我国戏曲艺术就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轨道。

戏曲发展到近现代,从程长庚到谭鑫培再到梅兰芳,戏曲舞台虽然也出现了诸多的表演艺术大师,他们的艺术成果,虽然使戏曲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但由于他们都是“主角制”的佼佼者,所以,他们的艺术成就也都只能限于表演艺术一个方面。本世纪初,在我国戏曲导演艺术史上产生新的巨人。欧阳予倩排演了《黛玉葬花》,导演了《潘金莲》。1931年期间导演艺术家焦菊隐与戏曲教育家王瑶卿联合导演了《孔雀东南飞》。抗战后出现了阿甲、李紫贵等导演艺术家,他们为戏曲艺术的革新和发展以及现代戏的创编,都做了突出贡献。但是,所有这些努力,也都未能改变戏曲“主角制”的状况。即没能解决戏曲内部实质性问题。今天,全国戏曲剧院(团)已经发展到上千个,每家剧院基本都有一个编导班子,即所谓“艺术创作室”之类的机构,可是他们在剧团的实际位置,并不高于本团主要演员,依然居于“附属”地位。

纵观全部戏曲演艺术发展的历史,戏曲导演艺术从孕育、发展、成熟到衰微以至“附属”,我们不难看出,戏曲导演艺术史,也就是一部戏曲艺术的发展史。戏曲是综合性艺术形式,导演是这个综合艺术的组织者和指挥员。从导演艺术处于被动地位,即“主角制”开始之后,表演艺术跻身于戏曲艺术之巅,综合艺术的指挥者——导演则处于“附从”,整个戏曲艺术出现了日趋衰微之势。

综上所述,振兴戏曲事业必须重视综合艺术。重视综合艺术,首先要重视导演艺术。目前,导演艺术还仍然处在“附属”状态之中,更未形成一整套系统、科学的戏曲导演理论。这在世界剧坛上也是一大憾事。未来的戏曲艺术必将向“导演制”方向发展,用“导演制”来替“主角制”将会使我们的戏曲艺术能够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这就是希望。

猜你喜欢

初探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学生管理法制化及其权利保护思路初探
烟基项目管护模式初探
分层、过滤、循环教学法初探*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