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慈善事业看其富人财富观
2016-05-14李志越
李志越
摘 要:在世界范围内,美国的慈善事业历来备受瞩目并广受褒扬,而自现代慈善发轫以来,富人在其中长久发挥着示范、带头及主导作用。美国富人对慈善热衷的背后有着多重促因,特定的财富观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这种财富观的形成不仅有基督教 “罪富”与“博爱”教义的影响,更是基于对财富本质属性的深刻认知。因此,美国富人懂得如何以最恰当的方式施与财富,他们在慈善事业中明智而卓越的表现不仅为世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典范,更将物质财富成功化作了不起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美国慈善;富人;财富观
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7-0260-02
慈善是世界上既古老又普遍的思想与行为,无论是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的博物馆基金,还是中国汉唐寺院的济贫与赈灾,亦或古希腊雅典的“柏拉图学院”,慈善以人之仁爱之心和济困之举将博爱的精神普撒人间,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璀璨瑰宝。发展至今,慈善已成为一种具有现代化特征的社会公益事业,其实质是一种以道德为动力的社会再分配形式。作为社会利益的调节器,慈善业已成为疏理社会人际关系、缓解社会矛盾和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
在世界范围内,美国的慈善事业发展蓬勃,势头强劲,为他国慈善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和可借鉴的典范。而自现代慈善发轫以来,富人在其中长久发挥着示范,带头,及主导作用。
从南北战争结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在战后重建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带动下,开启了浩浩荡荡的工业化进程。这一时期,财富的积累空前高涨,人民的生活得以普遍改善。同时,时代为那些有能力从事大规模生产和经营的商人和企业家提供了大显身手的空间和机遇。因此,伴随着自由市场和竞争规律,大量财富集中于个人手中,一批巨富应运而生。以钢铁大王卡耐基、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和汽车大王福特为代表,巨富所掌管的财富甚至达到了可以控制全美经济生活与重新分配社会资源的程度。如何处置这些巨额资产,已不仅是富豪们的个人问题,更成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在多重因素的趋使下,富豪们纷纷大把散财,捐出一笔又一笔巨额财产投身慈善事业。1901年3月,功成名就的卡内基心安理得地决定退休,开始用自己的巨额财富去做他早已想做的事情。正如他在《财富的福音》中所宣布的:“我不再努力挣更多的钱。” 他毅然从他那蓬勃发展的钢铁事业中引退,以4.8亿美元的价格将卡内基钢铁公司卖给金融大王摩根,而后便开始了他的把财富奉献给社会的伟大计划。从此直至他去世的近20年间,他先后创立“卡内基协会”(华盛顿),“卡内基基金会”(纽约)等项目,捐助兴办了各种学校和教育机构,创建图书馆达3500座,善举遍及科学,教育,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推动了美国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洛克菲勒则从少年时期领到第一份薪水开始,就固定将其十分之一捐给教会。随着他日后财富的增加,这份捐助也跟着增加,直至去世,他共向社会捐助了约5亿5千万美元。以卡内基和洛克菲勒为代表,这一时期的富人们掀起了美国第一次慈善浪潮。卡内基《财富的福音》奠定了美国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石, 同时,拉塞尔.塞奇、卡耐基和洛克菲勒等基金会的建立,奠定了美国慈善基金会的基础,成为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的先驱。它们不但成立早、资金投入大,更重要的是无论在理念、经营方式、捐赠模式还是对象选择上都树立了榜样,创立了一种传统。这些大基金的建立,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推动了美国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虽然其募捐也面向普通人,但不论捐资规模还是所占权重,富人们都是慈善基金的绝对主体,这一点毋庸置疑。
进入新世纪,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一批财富新贵成为当代美国慈善事业的主导力量。《华盛顿邮报》称,慈善事业又进人了一个与近100年前相似的黄金时代,以顶级富豪捐赠为旗帜的第二次慈善浪潮正在兴起。2010年8月4日,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和投资家巴菲特发起了一场“捐赠承诺”行动,呼吁数百名美国有钱人宣誓,至少将他们50%的财产捐给慈善事业。当时,美国 40 位最富有的家族代表和个人许下承诺,愿意在有生之年或去世后,将自己至少一半的财富捐给慈善机构。这 40 位亿万富翁主要是白手起家的大亨。除了盖茨夫妇及巴菲特外,还包括微软创始人之一保罗·艾伦、甲骨文公司创始人拉里·埃利森、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华裔生物制药大亨陈颂雄夫妇、《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导演乔治·卢卡斯等。此外,洛克菲勒家族族长戴维·洛克菲勒、希尔顿家族的巴伦·希尔顿等大家族继承人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创始人特德·特纳也出现在名单之列。在科技革命和全球一体化带来的经济浪潮中,这些时代财富的弄潮儿在慈善事业中大显身手,不仅继承了祖辈的济世传统,更树立了当代富人承担社会责任,回馈广大民众的榜样。
诚然,无论是“镀金时代”的巨富还是现世的财富新贵,他们热衷慈善的背后隐藏着诸多促因。这其中,既有社会矛盾尖锐化的压力,又有美国税收政策的刺激引导;既有较完善的组织运行机制的保障,又有美国独特的个人主义及精英论的价值观信仰,而他们的财富观更是构成其慈善动机的重要一环。美国富人在慈善事业中的卓越表现无时无刻不渗透着特定财富观的熏染。这种财富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思想渊源上,由于深受基督教 “罪富”与“博爱”教义的影响,美国富人认为,财富来源于社会,最终要回归社会。因为基督教认为,富人积累财富过骄奢淫逸的生活是有罪的,富人的这种罪可以通过向穷人捐赠而减轻或赦免,财富积累的正义性在于向穷人慷慨捐赠。富人要想进天堂,惟一的途径就是将自己的财富捐给穷人。金钱等世俗的东西都是上帝托管给每一尘世的个人的,因而并不永远属于每个个人自己,最后都要如数归还于上帝。“财富源于社会终归于社会”正是这一教义的引申。因此,当一个人离开人世时,若身后还留下大笔财富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置,没能归还给上帝或捐赠给穷人,被认为是一种莫大的耻辱。即如安德鲁·卡内基所写,“人死富有,死而蒙羞”。这种观念实已渗透到每一位美国国人的思想之中,而富人们作为财富的代表更是将此发扬光大。此外,新教的“天职观”进一步阐述道,财富为上帝所托,只要诚实劳动,懂得节制并服从法律和道义,赚钱越多证明上帝越青睐你,越是获得世俗的成功,越是证明上帝对你恩宠,但财富绝不能用于奢侈的享乐。对于这一点,从盖茨身上便可观其大略。身为世界首富的盖茨,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了巨大成功和大量财富,然而在生活中却行事节俭,从不拿钱摆阔,他没有自己的私人司机,公务旅行亦不坐飞机头等舱,衣着也不讲究什么名牌,却对打折商品很感兴趣,甚至不愿为泊车多花几美元……盖茨作为富人的代表,其行事作风鲜明地体现出宗教信仰的长久影响。
其次,抛开宗教信仰不谈,富人们并不否认,财富本身便具有社会属性。人类财富不会孤立于社会存在,而脱离社会亦无法获得想要的财富。一个人能够获得成功,是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分不开的。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每一位财富的赢家都必须反思,即便他努力工作,谨慎抉择,但如果缺乏体制机制的保障,缺乏别人的支持,他能获得这么大的成功吗?如果没有法律保护和政府支持,商业领袖何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果没有运动娱乐组织,运动天才和才艺之星又能赚到多少钱?很显然,每个人都不能靠单打独斗获得成功,每个人的成功无不依赖于天时地利人和。更何况,人无完人,没有人可以轻而易举抵达顶峰,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他也许正在给他人带来痛苦。由此看来,每位成功者都对社会和他人有所亏欠,而没有比通过分享来弥补这种亏欠更好的德行了。因此,美国富人将回馈社会视为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职责,取得成功之后,他们纷纷通过慈善奉献社会与民众,不仅广施捐助,亦进行志愿服务,有些富人还跨出国门,将慈善的福音撒向全球。
再次,在富人们看来,财富应以最合适的方式施与,每一分钱都应发挥出它的最大效益。因此,一方面,大多富人都拒绝将自己的大笔财产留给子孙后代,认为如若这样便会削弱他们的斗志,阻碍他们的潜能,甚至令他们丧失理性和同情心,终将耗尽家财,一事无成。另一方面,明智的施与应首先考虑能自助之人,并投向具有长远意义的领域。如若不加选择地滥施慈悲,就会把大量财富浪费在懒汉,酒鬼和卑鄙小人身上,助长那些本来打算要减少或铲除的罪恶,最终酿成慈善的悲剧。而对于捐助领域,教育和健康应始终是关注的焦点,因为有了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健康的体魄,就有了公平的竞争机会。在他们看来,慈善不应治标不治本,与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捐赠款项应有组织地科学地使用。因此,从安德鲁.卡内基到年轻的扎克伯格,无一不将教育作为资助的首要领域,他们将教育视为改良社会的重要手段,认为投资它就是投资国家的未来。而医疗更是关乎每个人的基本福祉,健康的身体是实现其他的首要条件,洛克菲勒就在医学领域捐资甚广,盖茨基金会亦大规模介入医疗卫生事业,致力于消灭艾滋病及疟疾等流行病。此外,他们还将善款广泛投向科学,文化,艺术,基础设施等领域。由此可见,美国富人阶层是一群富有远见的社会精英,他们清楚地懂得如何才能发挥财富的最大价值。
最后,美国富人还普遍相信,施不逊于得,我们靠所得谋生,却靠给予让生命完整。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并不必然带来内心的富足与快乐,无私馈赠他人才是一个人所持有的真正财富。从这一点上看,财富不仅仅指向物质获取,亦包含着精神满足。因此,财富的价值也就包含了通过施与而获得的情感与心理需求满足以及自我价值的终极实现。正如谚语所言,“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分享所带来的快乐永远是长久而深隽的。
总而言之,财富是慈善的物质基础,慈善又为财富增添了新的内涵。透过美国的慈善事业,世人看到了美国富人是如何认识财富和处置财富的。他们的慈善行为和渗透于中的财富观不仅解释了美国慈善业发达的因由,更为他国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安德鲁·卡内基.于占英,等(译).财富的良心[M].北京:金城出版社, 2009.
[2]郭纪.美国富人的慈善事业[J].红旗文稿,2010(02).
[3]亨利·刘易斯.任月园(译).财富的是与非:关于富人和穷人的经济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4]刘芳.美国富豪慈善行为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08(02).
[5]李国强.美国慈善意识的文化因素及启示[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6]李韬.慈善基金会缘何兴盛于美国[J].美国研究,2005(03).
[7]刘志香.财富的慈善——为财富“减负”的卡内基[J].海外英语,2013(11).
[8]钱满素.“托管”:私产公用背后的玄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
[9]钱满素.美国文明读本——缔造美利坚的40篇经典文献[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10]邵龙宝,陈东利.中西财富观与慈善伦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
[11]孙时.中美有钱人挺郁闷[J].领导文萃,2012(08).
[12]苏岩.美国人的财富观[J].金融博览,2007(06).
[13]田广研.财富的真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14]W·兰德尔·琼斯.韦玉珏(译).财富价值观:美国百城首富实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15]杨义凤.富人慈善动机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西方文献述评及对中国的意义[J].学习与实践,2012(12).
[16]赵晓.如何尊重财富[J].宁波经济,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