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当代文化转型的思考

2016-05-14陈晓宁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思考转型

陈晓宁

摘   要:文化转型问题直接关涉到中国社会的现状及其未来走向,只有真正了解中国当代文化转型的现实基础,确立合理的目标,转型才能顺利地进行。如今,中国文化内部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表现为多种文化形态并存,各种不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理念在相互比较中表现着自身的特点,在选择的多样性面前,人们的困惑与迷茫也是不言而喻的。

关键词:当代文化;转型;思考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7-0253-01

人们往往将这种多样性当作文化发展的一种负面现象进行否定,却没有意识到文化内部的这种多样化并存的现象正是文化转型过程中的文化丰富性的表现,正好说明中国现代化的文化转型正在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和行为方式的变革,而不只是浮在表层上。在这种意义上,中国现代化的文化转型已经具备一定的现实基础,未来将是在这一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展开。

一、多种文化形态的共存

中国的现代化处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出现许多弊端和危机、并开始全面反省的时代背景中。现代工业文化以及对这一文化进行批判和反思的后工业文化通过文化传播同时进入中国,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农业文化、现代工业文化和后工业文化,同时并存于中国当代社会。与此相对应的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的农业文化精神、强调科学理性和人本精神的现代工业文化精神和以消解现代性、解构主体的后现代文化精神,在中国当下的文化领域里各自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多种文化形态的共时存在造成了当代中国大众在价值取向、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上的各行其是的倾向,这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文化观,给人们带来了选择的多样性。

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工业文明开始建立,工业文明的理性又以文化精神作为与农业文明不同的文化价值开始产生影响。改革开放到今天,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逐步发育,走向成熟,科学理性文化精神的许多价值和规范已经逐渐为许多人所接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大众文化全面展开,以其所蕴含的商品意识、开放意识、科技意识、信息意识等当代意识,开始取代以自然经济和小生产为基础的农业文明的传统意识。文化产业以现代传媒为载体,不断扩大着精神产品的社会共享的特点。

二、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  依旧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闪现着其自身的魅力。在它被进行意义的现代转换之后,它有助于调整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所带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精神状态之间的疏远和断裂,以克服目前甚嚣尘上的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现象。问题的关键是应该深入探讨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意义转换的创新,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生活世界的整合。

后现代文化的介入,为中国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所谓后现代文化并不是指一个超越现代工业文化的新的文化形态,而是指所有在现代工业化境域中对于工业文明及其文化精神提出质疑和批判的文化价值与文化观念。后现代文化并没有一种同质的、统一的文化价值观念或理论形态,近年来在文化领域成为“热点”的生态文化、科学技术批判思潮、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东方学等都属于其中。它们可以作为我们的借鉴,有助于我们预防西方现代化过程的文化缺陷。

最重要的,中国确立了以“三个代表”为特征的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五四”以后,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新的文化理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在新中国文化经过曲折的发展历程之后,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及关于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的伟大思想。中共十六大提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十六大后,中共中央又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标和努力方向,准确规定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这也意味着中国文化转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猜你喜欢

思考转型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安凯转型生意经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