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2016-05-14李杰云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建设途径精神文明建设

李杰云

摘   要:社区群众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对于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文章就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做了研究分析,并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建设途径建议,旨在更好的帮助激活社区文化建设,有效地促进社区文化健康持续深入地发展,充分发挥社区群众文化的持续作用力。

关键词:社区群众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G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7-0235-02

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人们获得了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人们不断在经济上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精神生活上也有了更多的憧憬。社区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取得极大丰富和满足的重要途径,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繁荣发展、和谐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的文化工作中也在进行进一步的推广和建设,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不断的增长,原有的社区文化已表现出发展相对滞后、创新程度相对不够、群众参与热情减退等症状。因此,我们有必要从长远着眼,创新社区群众文化建设途径。

一、以需求为引导,丰富社区群众文化的多样性

在日常生活中,“需求”是人们对满足的追求,而在具体表现上,需要往往受到个体的具体生活条件所制约而表现出多样性。如美国著名的人本心理学家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Maslow)在1943年所著的《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就将人们的需要分为“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等五类。

这一差异同样表现在文化领域。这是因为:“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环境不同,人门谋生的手段和方式不同,所以他们所创造的文化也不同,这样,文化就具有了多样性”。

作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基本组成部分,社区群众文化同样是对人们精神领域需求的满足。而这一需要也因社区群众个体需求的不同而表现出多样性。故此,要维系和保持社区群众文化作用的长效性,在社区群众文化的建设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必须以社区群众的不同需求为导向,以丰富社区群众文化的多样性。

其一,丰富社区群众文化内容的多样性。受到家庭氛围、成长经历、兴趣爱好、受教育程度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人与人在文化的需求内容上并非完全一致。而要充分并持续发挥社区群众文化的作用,满足不同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就必须构建多样性的社区群众文化内容,构建高低搭配、涵盖丰富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内容,要能满足不同年龄、身份、性别、爱好的社区群众的需求差异,以彰显社区群众文化作用的时间效度。

其二,丰富社区群众文化形式的多样性。如前所述,人们之间对文化的需求差异同样要求还体现在社区群众文化表现形式上的多样性要求。如儿童与老人、男性与女性,乃至不同职业、身份等群体之间的文化需求形式必然存在差异。即社区群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否是社区群众所喜闻乐见、是否能激发不同需求社区群众的参与热情,直接决定着社区群众文化作用发挥的频率效度。显然,以上两者都是影响到社区群众文化作用长效性的重要因素。

二、以共享为取向,拓宽社区群众文化的参与面

“共享”(communion)既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文化存在和作用的基本功能。因为任何一种人们所创造的诸如生产工具、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物质或精神的产品,只有为一定范围内的大多数成员所接受、认可,才能称之为文化,如此文化也才具备了其存在的意义。正如“文化并非是个人所特有的,而是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的”。

这一要求和功能也同样存在于社区文化领域。社区是全体社区群众的社区,社区群众文化不是社区中一个人、几个人或部分人的文化,而是社区中每一个社区群众的文化。一方面,从社区群众文化的作用对象而言,社区群众文化应惠及每一个社区群众。另一方面,从社区群众文化的作用形成上看,社区群众文化要持续的发挥作用,就应深入挖掘每一个社区群众所蕴含的资源,充分发挥每一个社区群众的文化建设作用,扩宽社区群众的参与面。

其一,深入挖掘社区群众的显性文化资源。社区群众的显性文化资源是指社区群众共同生活的区域内所存在的各种显著文化资源,如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公共娱乐场所等。此类资源不仅形式多样、涵盖丰富、分类清晰、功能明确,投入较少;而且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可以强化社区群众的地域归属感。但总体而言,当前,这些资源主要是有组织的官方使用,自发的利用率较低,尤其社区群众的自发利用上更是不足。而在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中,提高这些显性资源的利用率,对于拓宽社区群众的文化参与面,乃至增强社区群众文化的实效性都具有重要价值。

其二,深入挖掘社区群众的隐性文化资源。社区群众的隐性文化资源是指不同社区群众自身人脉所蕴含的,需要通过挖掘、整理、利用而表现出来的各种文化资源。社区中的群众来自不同的单位、从事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技能。由此而辐射、产生的文化资源都是社区群众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虽然其并不显著,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和教育价值。如企业管理者的企业文化、知识分子的科学文化等。对此,广泛动员和积极发动这些社区群众在文化活动的参与积极性,有助于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社区群众文化作用效果。

三、以情感为纽带,增强社区群众文化的生命力

“情感”(affect)是现代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意指“人对客观与现实的态度的体验”。在作用上,情感对于人们的行为动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消极的情感往往使人犹豫不决、畏缩不前、半途而废;积极的情感则有利于激发个体全力以赴、积极奋进、克服障碍,努力达成目标。从社会角度看,“群体所共同具有的对事物稳定、深刻、持久的体验和感受”即为社会情感。而社会情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构成之一,是社会群体对自身归属的一种心理认同。这一情感越强烈,其生命力就越大,认同感越高,对于社会和谐的作用力也就越强。

同理,社区群体的情感亦是如此。维系社区群体的情感纽带越高,该社区的群众文化的生命力就越强,社区群众之间的认同感越高,社区群众文化的作用力也就越显著。

其一,应着眼于增强社区文化的正向影响。积极向上的社区群众文化,是改善社区风气和形成社区共识的重要载体和现实路径。一如社会文化所具有的情感凝聚力一样,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使命在于在社区中传递社会的正能量、提升社区群众之间的凝聚力,成为联系和强化社区群众的精神纽带。这也是社区群众文化作用长效性的重要保障。

其二,应注重提升社区文化的内涵品味。社区群众文化的发展除了要坚持娱乐性)以激发社区群众的参与热情的同时,还要注重自身的文化品位与内涵以实现提高社区群众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审美能力。具体而言就是,社会群众文化建设要坚持营造社区群众文化的健康氛围,以利于培养社区群众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要坚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利于增强社区群众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要坚持弘扬职业美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以利于树立社区群众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最终实现以积极的社区文化精神来凝练社区群众的身份认同和情感归属,推动社区群众文化的和谐发展、持续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满足群众的需求,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区,有利于社会大局的稳定和谐,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务必要加强对社区群众文化的建设。文章立足社区文化建设现状,从丰富多样性、拓宽参与面以及增强生命力三个层面提出了做好此项工作的创新对策与建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杨云霞.刍议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J].青春岁月,2015(06).

[2]鲁薇.关于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思考[J].青年文学家,2016(11).

[3]焦广勇.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J].艺术品鉴,2015(02).

猜你喜欢

建设途径精神文明建设
论如何加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建设
简谈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中党建工作的长效性
新时期工人文化宫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发展与创新
谈谈国有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基于浙江省港口建设现状的低碳港口建设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