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声乐教学中要求专业学生掌握三种唱法的必要性

2016-05-14单莺歌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声乐教学必要性

单莺歌

摘   要:声乐的教学系统复杂多样,在学院派体系当中,严格来说,唱歌在方式、方法上可以划分为通俗、民族和美声三种,这三种严格的唱法划分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上有利于我国的歌唱艺术和声乐教学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由于当今社会的相互交融以及多元化发展,这三种简单、严格的划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效在声乐教学方面的创新,因此,从这三种划分中将自己解放出来,运用具有时代感和科学性的思想落实声乐的教育工作,是当今声乐教学活动的重点。本文就三种唱法的基本内涵和通俗、民族和美声三种唱法相互融合的必要性作简要探讨,希望能够推动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声乐教学;三种唱法;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J6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7-0198-02

声乐自产生起就是一种文化样式,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日渐增长了对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和需要,因此,声乐在娱乐、审美、教化等方面的作用得到凸显,无论是通俗、民族还是美声,都在不断发展、创新和完善的基础上形成独特风格。在我国的乐坛中,“三种唱法”通常来说指的就是通俗、美声和民族三种最为传统的分类办法,但是近年来,关于这三种划分不同唱法的方式存在一些不同意见,但是仍然具有大致相同的观点。三者之间,通俗和民族唱法都是需要从自身条件出发进行演唱,但是美声就需要具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因为,这三种唱法都是通过学习科学的方式来发声、运用演唱者的发声器官来传递声音,以达到娱己乐人的目的。

一、三种唱法的基本内涵

通俗、民族和美声唱法是声乐中最基本的唱法划分方式,三者在教学过程中都具有基本的理论和科学性,在发展上也很有前景和内涵。但是,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和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审美要求越来越丰富,三者结合成为趋势。这就需要首先对其形成和内涵做一下了解。

(一)美声唱法

17世纪,意大利首先出现了美声,意大利语是“Bel Canto”,意思是“美妙的歌声”,译介到我国就是美声。传统的美声唱法必须有以下几种特点:声音饱满、通畅、圆润、明亮,音质能够产生共鸣,有金属特点,而且拥有较强的穿透力,声音连贯、气息充足,气息上主要是依靠腹部和胸部两者联合的方式呼吸,吐字上必须准确、清晰,而且共鸣方式要混合式,音色和音质的追求也非常高。传到我国的时间在20世纪,迅速成为我国乐界三大唱法的一种,世界三大男高音都是唱美声。

(二)通俗唱法

通常意义上来看,流行歌曲的演唱都是采用的通俗唱法,这种唱法在20世纪的初期产生,真正被广泛的应用和流传是在30年代。此唱法的特点是:以情动人,与说话声音相似,嗓音的规范程度、要求等不是太严格,不长采用共鸣的唱法,要求音量不大,演唱者在用通俗唱法演唱的过程中需要利用扩音器来达到声音扩散和提高的目的,伴奏乐器可以使管乐器或是电声乐器,而且经常需要有伴舞的存在。该种唱法的典型代表有张学友、刘德华、那英、孙楠等。

(三)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是最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一种演唱方式,主要是我国的多各个民族根据本民族韵味、风格和习惯、语言等发展和创造的特色艺术,其中包括说唱、戏曲、民歌、民族新唱和古诗词演唱等方式。到了1980年代,美声的一部分也被运用和融入到民族演唱当中,例如真假声的结合、呼吸方式等技巧,在声音上追求圆润、明亮,声区在上下方面的统一,音色要求清晰、甜美,语言还要尽可能的追求生动,感情朴实,风格贴近生活。这种唱法的典型代表有阎维文、彭丽媛和宋祖英等人。

二、通俗、民族和美声三种唱法相互融合的必要性

(一)通俗、民族和美声三者之间在本质上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通俗、民族和美声三种基本的唱法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每一种演唱方式都有自己的魅力和风这就决定了声乐的演唱必定多彩、丰富,但是,在吐字、共鸣和发声等方面,三者之间的处理方式差异仍然相当大。因此,作为高校的音乐教师,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掌握和丰富通俗、民族和美声的演唱技巧,使得学生能够 在演唱过程中表现更加出色①。

作为歌曲演唱的主要形式,它们之间虽然有实质上的差别存在,但是,在某种方面来说也是紧密联系的,正是三者之间这种特殊的关系,才使得他们可以相互融合。融合的本质就是使得这三种演唱方式能够在对作品的表演中将各自的优势和长处发挥的淋漓尽致,最终做到在质量上对声乐教育的提高和推动作用,因此,明确三者的关系至关重要。三种唱法的特点是较为明显的,单页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是大同小异的。例如,在运用呼吸的方法上相同,唱歌时都是采用横膈膜呼吸法,也就是腹部和胸部联合呼吸,歌唱的过程中要求声音和胡呼吸保持一致;虽然对声音的具体位置要求不同,但是提高笑肌、面部表情积极向上、打开牙关等要求都是相同的;咬字和吐字方面,自然和清晰是最基本的要求,三者之间也具有一致性。从以上几点的分析可以看出,通俗、美声和民族三者实现融合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二) 通俗、民族和美声三种唱法相互融合是现代的声乐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普通高校当中,尤其是综合类的大学,其艺术学院在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是与专门的音乐学院那样,主要为了培养研究人员或是演唱家,因为,在这类院校读书的艺术生一般没有较高的声乐功底,所以,在这种学院毕业的大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更有可能是普及型的,例如少年宫、中小学以及幼儿园的音乐教师,艺术馆或是文化馆的干事等职业,受到工作环境、教育对象和学习年限的限制,声乐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素养。这些人在做学生的阶段不可能短期学有所成,做到演唱家通常的基本水准可能性也不是很大,但是,一旦毕业就需要他们适应工作环境和应对自己的基本工作,时常的演唱音乐作品是家常便饭,其中就包括通俗、民族甚至是美声,所以,熟练的掌握三种唱法是工作需要②。

由此可见,只是掌握了其中一种唱法是很难应对工作情况的,了解其余两种唱法是必要的,学习民族唱法的专业性学生除了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学习一些美声和通俗唱法的一些理论和实践知识,专业学习美声的学生,对通俗和民族唱法的掌握是必要的,学习通俗唱法的学生,也要额外掌握其他两种演唱方式。如果能将三种演唱方式都学到手,就是最佳的完美学习方式,在毕业以后的工作当中不必要随时为工作当中的事情苦恼,当前的高校一般都在扩大招生名额,尤其是艺术类专业,这种情况必然引起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对艺术生来说更是如此,如果高职或是普通的综合性大学中的艺术类专业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三种基本的演唱方式,有能力运用不同演唱方式将歌曲进行完美的阐释,并做到应对自如、如鱼得水,让自己能够做到一技多能,就为自己将来的就业增加的砝码,就业的机会和几率都得到相应的提升。

(三)通俗、民族和美声三者结合有利于中国的音乐文化向着多元化方向推进和发展

伴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在审美的观念上也发生了变化,声乐演唱的欣赏过程亦然,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形势,我国的音乐界出现了多元化发展倾向,在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产业的当下社会,如果演唱者仅仅采用这个单一的声音、模式和唱法来演唱歌曲,很容易让观众产生乏味和单调的感觉,这就对声乐艺术的前进和发展产生抑制作用③。声乐是给人带来享受的一种艺术,所以,主要是一种唱法可以科学、规律,给人带来享受的任何演唱方式都值得被推广和提倡。从这个层面来看,通俗、民族和美声三者的结合和交融,能够加强彼此的交流和借鉴,这是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必然,同时也顺应了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吴碧霞,他将通俗、民族和美声三种唱法融合在一起演唱,成为中国的声乐乐坛首次将美声和民声交融在一起的研究生,主修了美声和民声两门音乐专业,也是在美声上获得国际大奖和在国内获得民族声乐奖的仅有的一位中国演唱家。她演唱的歌曲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和艺术感,将中西方的艺术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诠释,她将西方的美声与本国的民族唱法相结合,借鉴和吸收其中的精华成分,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合璧,能够将民族风味的歌曲和中国传统的声乐作品以及各种语言风格的国外作品,通过美声的方式演唱出来,例如她的《洗菜心》、《包楞调》、《春江花月夜》、《一杯美酒》、《枫桥夜泊》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字正腔圆、特色鲜明、声音自然流畅、韵味风格浓郁,就像是涌出了股股清泉,令人悦耳乐心。与此同时,《夜莺》、《亲切的名字》等都是她演唱的西洋歌剧,属于咏叹调,其声音灵巧、圆润、甜美,将一个女高音的花腔艺术展现的完美无暇,不但是我国人民,连同西方的专业人士都称她的声音是为“天籁之音”,称吴碧霞是“东方声乐天使”。她把民族和美声两种唱法相互融合,达到完美和登峰造极的境界,被认为是两种唱法的演唱典范,也被人称为是“中西合璧的夜莺”。吴碧霞的例子完美诠释了通俗、民族和美声三种唱法相互融合的可行性,也展现出了为了的声乐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中国的音乐文化向着多元化方向推进和发展④。

众所周知,人类各种文化从争议、碰撞发展到交流和融合,整个过程漫长、悠久但又是必然的趋势。因此,民族、美声和通俗三种唱法之间的相互融合,不但与事物发展规律一致,而且也是客观实际发展的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我国的声乐艺术才能实现健康、平稳进步。合理借鉴和互进互融就是声乐艺术向着多元化、开放性、时代顺应性发展的必经之路,才能实现三种唱法在相互借鉴中实现独立、在相互容和当中实现创新。实践证明,三种演唱方式的融合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只有坚持通俗、民族和美声三种唱法相互融合,就能推动声乐教学的前进和发展,进而推动我国音乐的创新性进步。

注释:

①胡宏胜.把握好歌曲的三种唱法——声乐教学有感[J].教学研究,2016(04):37.

②刘金柱.高职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的唱法探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2):49-52.

③刘雅旭.论声乐教学中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融合[J].长沙大学学报,2011(05):149-151.

④黄毅.以教学实践来谈“三种唱法”[J].音乐创作,2012(01):190-192.

猜你喜欢

声乐教学必要性
舞台艺术实践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论流行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