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辽宁工业遗址文化为主题的公共艺术建设现状研究

2016-05-14卜一平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建筑空间公共艺术

卜一平

摘   要:在全球经济浪潮的推动下,人们对公共艺术已经有更多的了解,那种把城市公共艺术当作附属品的观念已经从公众思想意识中逐渐消除。城市公共艺术的出现和发展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不单体现艺术性,更体现了功能、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工业遗址;公共艺术;建筑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7-0181-01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提及“工业遗址”似乎普遍被认为是过去、落后与笨重的代名词。而将“工业遗址”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利用其所具有的坚实厚重感和丰富多变性,使观者产生视觉上的冲击,会给人鲜活、新颖、生动的印象。

一、辽宁工业遗址文化中的公共艺术现状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公共艺术进入多元化的发展形式,随着材料、技术的不断尝试创新,“工业遗址”公共艺术也随之应运而生,并成功的将辽宁城市地域特征与文化内涵完美融合于作品中。工业遗址的结构完整,历史时间短,易于改造。辽宁大多数工业遗址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到八十年代建造的,据现在最多五六十年,同时这些建筑结构一般都相当完整,构造简单,大框架式,材料多是混凝土、砖砌、钢材等常用料,修复起来也很方便,建筑的安全质量较高,使用寿命还可延续很长时间。另外,工业遗址内部空间较大,为重塑提供了广阔的思维方式。辽宁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后的工业建筑,多数结构简单、内部空间大、一律大跨度的大梁柱或钢架结构、毫无个性的使用结构等,这些都为空间的公共艺术提供了无穷的发挥和想象天地,任何艺术形式的元素都有其用武之地。

二、辽宁工业遗址文化中公共艺术研究的必要性

工业遗址文化中公共艺术研究的目的是为人们的生活、休息以及其他社会活动提供一个舒适、美观地公共场所。并且,寻求一种能代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都市艺术。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是多方位、多层次的,而“工业遗址”公共艺术依靠公共性、开放性、物质性、地域性等特性,既满足了人的不同功能需求又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寓意。辽宁工业遗址文化中的公共艺术研究是整体考虑经济、人文、社会,面对城市调整和结构更新等众多要素所使用的一种方式和规划。

辽宁经济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推倒重来的建设活动会相当减少,这是促使工业遗址中的废旧建筑空间改造与再利用的首要的因素。辽宁的工业建筑的主体结构可以被长时间使用,但职能上已难以跟上形势的快速发展,对它们拆除重建会造成更多的资源浪费,因此,为节省建设投入,减少建设周期,充分发掘原有建筑的可塑性潜力,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等多方面综合,使得工业遗址中的废旧建筑空间的改造应势而生。

以往人们对工业遗址建筑的认识仅局限于工作场所,但现在已经开始感觉到工业建筑不仅仅是生产场所,更是企业形象的象征,充满创造力的场所。人们的这种观念上的转变使得工业遗址文化中的公共艺术研究成为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势在必行的新要求.

三、公共艺术介入辽宁工业遗址文化中的具体体现

“工业元素”作为实物性艺术形式运用于公共艺术中,并且通过在工业遗址文化中挖掘艺术与人平等对话关系体现其特性,这就是公共艺术介入工业遗址的具体体现。其可以表现为以下三个特性。

1.公共性。公共性是公共艺术的前提,公共空间是与公众发生关系的一种思想方式,它是一个自由交流、舆论的空间,也是开放、民主的。工业遗址中的建筑空间的公共艺术改造就是在当代的历史情景下,来解决新的社会和文化问题,它追求的是在这个空间中去体现一种民主和共享的公共性精神。

2.社会性。以公共艺术的方式介入工业遗址中的废旧建筑改造,避免了一种个人主义、精英主义式的改造方式,这也是现代主义艺术的特征。公共艺术的形式打破了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边界,打破了艺术与科学、生活的界限,而把艺术和社会关系放在首位,艺术的功能在此重新定位,它更注重的是艺术的现实和人文关怀,民族问题、生态问题、弱势群体问题等成为艺术关注的对象,艺术家在改造设计时有责任向社会呈现这个时代新的变化,新的视觉感受和不断提升文化和精神的素养。

3.艺术性。后现代艺术改变了现代主义中的个人主义和精英主义的话语方式,也直接孕育出当代的公共艺术,当代艺术的先锋代表博伊斯宣称人人都是艺术家,安迪.沃霍尔认为自然中的一切都是艺术品,他们的观点在降低艺术高度的同时,也让艺术有了更多可能性.对于工业遗址中的公共艺术的研究和设计的意义是,艺术它可以通过建筑空间、景观布局、公共设施、雕塑等来实现,也可以是大地艺术、装置艺术、表演艺术、现成品艺术等方式来表达,艺术在这里关键是它价值取向所在,而不仅仅是形式的呈现。

通过“工业遗址”这种具有坚实厚重感和丰富多变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形成生动鲜明且具象感人的具有特色的辽宁城市公共艺术,从而营造了辽宁独特的文化特色、传递了人文精神、表现了不凡的城市气质。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联与高校社科联合作课题《以辽宁工业遗址文化为主题的公共艺术建设项目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编号:lslgslhl-138。

参考文献:

[1]王琴.“工业化”公共艺术——塑造城市文化与个性[J].学术探讨,2009(09).

[2]高中羽.中国城市形象设计年鉴[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建筑空间公共艺术
某休闲场所室内空问设计改造方案
民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研究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
现代幼儿园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