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面裙中体现的拼接艺术
2016-05-14丁奕涵
丁奕涵
摘 要:拼接艺术在服装中的应用由来已久。晚晴民初的马面裙,更是以拼接艺术作为审美和工艺特色。在各类马面裙中,不论是波光粼粼的鱼鳞褶马面裙还是挺拔庄严的阑干裙,不论是素色裙还是五彩的月华裙,拼接艺术在其功能性和装饰性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即从马面裙拼接艺术的实用性和美观性两方面,分析各类马面裙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马面裙;拼接;功能性;装饰性
中图分类号:TS9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7-0166-02
一、马面裙的分类及其拼接结构
《近代中国女装实录》中,包铭新先生给出了马面裙的定义,即“中国古代主要裙式之一,最典型的马面裙流行于清代。前后里外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外裙门有装饰,内裙门较少或无装饰。侧面打褶,裙腰多用白色布,取白头偕老之意,以绳或纽固结。” 结合笔者对马面裙的实物测绘,可知“具有前后内外四个裙门”及“由两联组成”是马面裙最显著的两个特征。这里的“由两联组成”既是指马面裙由两个裙片构成,两个裙片相互打叠,由裙腰头固定在一起。每一联裙片又由内外两个裙门以及裙胁(若干裁片)拼接而成。马面裙从结构上主要分为阑干裙和鱼鳞裙两种。阑干裙表面由阑干边饰将裙分为若干区域,鱼鳞裙则是在裙胁出饰以细密的褶裥,走起路来仿佛鱼鳞闪烁而得名。阑干裙和鱼鳞裙各有不同的裙胁拼接方法。马面裙的结构和审美妙处也主要由裙胁的拼接艺术而彰显。
阑干式马面裙的一联裙由矩形的内外裙门以及若干梯形裁片拼接而成。若干梯形裁片均按照较长边在上,较短边在下的顺序排列拼接,从而形成裙胁的扇形造型(如图1)。图2是鱼鳞裙一联裙的示意图。其中A和E代表内外两个矩形裙门,B、C、D为三个矩形裁片。鱼鳞裙裙联的拼接方式较为简单,主要通过打鱼鳞褶的方式得到裙联的扇形造型。
二、马面裙的拼接艺术分析
图3是灰提花缎镶鼠皮棉马面裙,属于阑干裙。每联裙由内外两个矩形裙门以及裙胁拼接而成,裙胁又由十个梯形裁片拼接而成,裙面饰黑色缎条。通过对此马面裙进行细致观察可知,在此裙片中,左边五片裁片的纱线方向与各裁片右邻的阑干边平行,右边五片裁片与左邻的阑干边平行。因此,笔者推测,此裙裁剪排料时,可能为图4所示:侧裙片的梯形裁片间隔倒置,使面料整体呈一矩形,最大限度地利用材料,这种排料方法也符合中国传统服装制作的“节约”原则。由于此条灰提花缎镶鼠皮棉马面裙的面料为素色提花,笔者用透明板将提花图案拓印下来,可由图案分析出每块梯形裁片的图案方向。此马面裙侧裙幅中,有图案方向向上和向下的梯形裁片各十片。加之前后内外共四片矩形马面,恰好形成两组图30所示的排料图。如此便证明了笔者对此裙裁剪排料方式的推测。根据这种排料方法,一联裙所需面料的总宽度为96厘米,两联裙所需面料的总宽度为192厘米,合清代官尺6尺整。由于笔者无法确认该马面裙的确切年代和出处,无法判定次裙的裁剪为无剩余裁剪。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裁剪拼接的方法做到了面料的最大化利用,由此可得出,此裙裙胁处的拼接是出于对面料节约的考虑,正符合中国传统制衣观念中“惜物”和“节用”的思想。
此条灰提花缎镶鼠皮棉马面裙每联裙群面镶十条黑色缎边,使整个裙身散发出庄严挺拔的气质。但这种拼接方式的存在并不仅仅是出于审美的原因,仔细翻看马面裙的缝合方式,不难发现,马面裙不同于普通制衣把缝头留在面料反面的习惯,马面裙的缝头均留在面料正面,而反面是光滑的,这就确保人们在穿着马面裙时,不会因为摩擦而使裙身容易损坏。留在正面的缝头显然不够美观,便用上述黑色缎边覆盖住缝头,既美观,又使裙身耐磨耐穿。这是拼接艺术在马面裙中体现的又一意义。
根据图2可知,鱼鳞褶马面裙的拼接方式相对简单,仅用矩形面料进行拼接即可。这种面料使用方式同样是出于最大限度地使用面料的角度考虑,并可将制作其它服装剩余的边角料拼接使用在其中。
以上介绍的马面裙大都以素色为主,还有一类裙被称为“月华裙”,裙身五颜六色,甚为美观。月华裙可以是栏杆裙也可以是鱼鳞裙,是以不同色彩的面料拼接而成,这种拼接艺术除了具备栏杆裙和鱼鳞裙的实用意义,美观华丽亦是其拼接方式形成的一大亮点。
三、总结
拼接艺术在马面裙的制作和审美中都体现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在制作方面,马面裙采取独到的梯形裁片拼接方法使马面裙的制作达到面料利用的最大化。采取拼接缎条以保护缝头的方法,使马面裙耐磨耐穿,这些都是拼接艺术在马面裙中体现的实用性。而拼接缎条带来的庄严感以及月华裙五彩华丽的美感,都是拼接艺术在马面裙中体现的美观性。拼接艺术在服装中的应用由来已久,还有待我们继续发扬传承。
★本文系“山东英才学院校级科研课题”,课题名称:“基于服饰品设计中拼接艺术的创新研究 ”,编号为15YCYBRW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