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胶州秧歌的历史渊源与发展保存

2016-05-14潘鑫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历史渊源

潘鑫

摘   要:胶州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深受人民的喜爱,但关于胶州秧歌的起源与形成问题,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本文重点探讨了关于胶州秧歌的起源、发展与保存演变的问题。

关键词:胶州秧歌;历史渊源;发展保存

中图分类号: J7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7-0162-01

一、渊源

胶州秧歌,广泛流传于胶东地区,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关于胶州秧歌的起源与形成问题,众说纷纭。

据史料记载,胶州秧歌的历史与素有秧歌摇篮之称的东小屯村建村历史大致相同。《胶县地名志》载:“东小屯,相传于明代张姓立村……”①据《胶州简志》记载:“1764年,胶州包烟屯村(现马店镇东小屯村)赵、马姓两家,往关东逃荒途中,乞讨卖唱,逐步形成一种边舞边唱的形式。返回关里后,经多代相传、改进,发展到 1863年基本定型,舞蹈、唱腔均有一定的程式性。”关于胶州秧歌起源于卖艺乞讨的观点,被胶州市文化局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中采纳。

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胶州秧歌的形成与发展与胶州的地理、资源与经济有关系。“唐武德六年(623年)在现胶州设立板桥镇。北宋时期,板桥镇海上贸易日益兴盛,成为北方通向日本、高丽及东南亚诸国及西方的重要门户。板桥镇成为当时北方唯一的对外开放港口。”②随着港口贸易的发展与兴盛,外来文化与胶州本土文化日益融合,一些娱乐场所也应运而生。这些都成为胶州秧歌发展的重要条件。

也有人认为,胶州秧歌的起源或许更早。持这种观点的人从小戏秧歌的现在演出形式、过去的演出场所、演出组成成员以流浪卖艺等生活状态分析,认为胶州秧歌从艺术形式和类别上看,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舞蹈和歌唱形式,而类似一种戏剧,它与过去的杂剧更为相像。据《胶州志》乾隆版(成书于1752年)载:“上元,张灯火,陈杂剧,喧阗竟夜……”而其中所指的“杂剧”,经多方考察应指胶州秧歌。③

二、发展

胶州秧歌最初是舞蹈加民歌的小调秧歌,后由 “扭扭唱唱”形式发展成以“舞戏结合”为主的小戏秧歌。胶州秧歌传承模式也由初始的以家庭、村落为主的体系演变为有班主组织的科班形式,当地名曰“安锅”。自1864年胶州楼子埠村人刘彩建立第一个“安锅”点起,通过实践中不断的锻炼、磨合,安锅这种训练形式也不断成熟起来,开始向着规范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胶州秧歌分为两个流派:以刘彩为首的流派称“文秧歌④”,又称“东路秧歌”;以陈銮增为首的秧歌称“武秧歌⑤”又称“西路秧歌”。文秧歌与武秧歌经过十余年的竞争,在自身的发展中,互相取长补短,使胶州秧歌保留了文秧歌的妩媚抻展,又带有武秧歌的粗犷豪放,逐渐文武两派融为一体,把胶州秧歌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解放后,通过挖掘、整理和宣传推广,胶州秧歌大放异彩,享誉全国。

进入九十年代后,社会飞速发展,农村的生活习俗和价值观念与之前相较有很大改变,年青一代不再把扭胶州秧歌当做挣钱养家的谋生手段,闲暇时不过偶尔哼上几声小调,甚至是跳几个舞蹈动作。秧歌老艺人已为数不多,胶州秧歌的发展面临困境。值得庆幸的是,党和政府对胶州秧歌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也是持续进行。“2005年,胶州市申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胶州秧歌荣列其中,并于2006年被国家正式批准纳入保护之列⑥”。

三、保存

娱乐活动是传统春节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胶州秧歌在春节期间演出较多,首演时间一般为正月初三这一天,各村的演出时间根据该村的时间而定,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在村里的演出地点相对固定,村民们按照已定的演出时间地点去看秧歌表演。作为闹节的娱乐项目之一的胶州秧歌,一般持续演出好几天,内容也相当丰富。

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传统的胶州秧歌不断发生着改变。传承模式也由初始的以家庭、村落为主的体系演变为科班形式,通过实践中不断的锻炼、磨合,安锅这种形式也不断成熟,成为一种演出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使得胶州秧歌开始向着规范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胶州秧歌在这种模式中也得到了保存。但生活方式的变化改变着人们传统的审美观念,胶州秧歌那种共同欣赏、万人空巷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表演的技艺也面临失传的境地。

注释:

①吕文斌,胡志蕴,高峰,蔡铁原.胶州大秧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1.

②胶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首届中国秧歌节·胶州秧歌[M].内部资料,2008:2.

③⑥李群.传统舞蹈[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9:60,63.

④文秧歌:又称“东路秧歌”,是一种早期的胶州秧歌流派。该流派通过普遍改编秧歌的剧目、唱腔、音乐、化妆等方面,使整个秧歌表演充分展现出妩媚抻展的特点。文秧歌由刘彩首创于1864年.

⑤武秧歌:又称“西路秧歌”,是在胶州秧歌基本表现基础上加入武功动作元素而形成的一种以粗狂豪放为主要特点的胶州秧歌流派。1920年由胶州后屯村人陈銮增创立.

猜你喜欢

历史渊源
浅谈中日关于音乐文化的历史渊源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论”
安徽民歌音乐制作创新性分析
商洲枳壳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况
福州与冲绳的历史文化渊源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