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摆手舞与恩施土家族摆手舞的区别
2016-05-14刘佳
刘佳
摘 要:西汉的司马相如在《子虚赋》里就这样说道"千人唱万人合,山陵为之震荡,川谷为之荡波。”而这句话正是记载到了当时巴渝摆手舞的盛况。土家族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悠久的民族。摆手舞作为土家族土生土长的舞蹈,它是土家族在历史的发展上从日常生活中慢慢积累而来的艺术,经过历史的迁移,土家族分布在中国的各个地区,而每个地区都有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渗入,也导致了摆手舞因为地区的分布不同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这为区域之间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也因为有这些原因的存在所以每个地区都会出现一些单单只属于这个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虽然是一个族系舞蹈,就像方言的不同一样会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有所不同。
关键词:湘西;恩施;摆手舞;差异
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7-0148-01
一、摆手舞基本形态与现有的地域分布
起源于远古,盛行于明清。"单摆”"双摆”"盘旋摆”是摆手舞的中心动作,"顺拐、屈膝、颤抖、下沉”四个要素成为了摆手舞的重要特色,在土家族人民的舞蹈过程可以表达许多的日常内容,比如像"打猎、农事、军事”等,间有锣鼓伴奏和摆手歌伴唱。"摆手舞”是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人们称它"毕兹卡波兹”译为土生土张的意思。现在主要流传在湖南的永顺、保靖、、龙山、古丈,湖北的来凤,四川的酉阳等地在今时今日成为了摆手舞的主要流传与传承地域。历史十分久远的摆手舞在舞蹈的过程当中,反映了土家先民们的打猎、迁途、生产和生活的主要情况。
二、分析湘西土家族与恩施土家族区别
(一)湘西摆手舞
在湖南的地区龙山将摆手舞称之为"社巴日”,由此可以看出每个地区对于摆手舞的称呼也大有不同。湘西土家族地区,位于云南贵州高原平台。山高坡徒,较多的旱地作物。故摆手舞中的"挖土”"种苞谷”"背包谷”等动作,山区人们最为熟悉。在湘西摆手舞中一般不会高出肩膀的舞蹈动作有"侧身”、"单摆”、"团圆手等,在此之中讲究动作线条的流畅性而又不缺失自在随意的感觉,但也会有一些高过与舞者肩膀的动作,就比方说像是"梳头”、"上摆”、"打浪子”等,摆手舞的动律归纳起来可以概况为四句话:顺边(甩同边手),重拍时身体下沉,然后将膝盖向前屈伸,全身颤抖。在所有的少数民族舞蹈中像这种同手同边的舞蹈动作是相当少见的,而同手同脚的意思就是将左脚伸出的同时也将同时摆动左手,反之在将右脚伸出的同时也将同时摆动右手。而在摆手舞中最具有特色的舞蹈动作莫过于膝盖部分的动作了,在全部的舞蹈演出中,膝盖部分始终是向前弯曲,更为独特的是在最后结尾的一个节拍中的每一个动作,膝盖部分向前弯曲的幅度会比之前更有所加大。而在摆手舞中对于手部的动作固然不在于少数,但是所有的动作摆动幅度非常的小,而且最高也不会高出肩膀,摆动的时候会呈现出臂膀伸直或者会形成固定的角度将其弯曲。强拍时将双手向上摆动,而弱拍时将双手向下摆手,于此同时双手和上身都应该颤抖一下。土生土长的摆手舞在形成的过程具有了粗犷、随性的风格、朴素却又不失风趣,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而这个形成也是在于舞蹈者对于中动作的配合及其瞬息转变,全在于舞者的即兴创造与运用。比如像是 打"火把”这一动作就是将松树皮(或烂棉絮)捆成"火把”,玩时把它点起来,而扮演打"火把”的舞蹈者,必须用毛巾将眼睛蒙起来,围成圈圈跑。
(二)恩施摆手舞
恩施土家族人民将摆手舞称为"舍巴”"舍巴格痴”。在湘西和恩施的摆手舞摆手舞依据现在所有的考古发掘研究,早在夏商时期,来凤县土家族居住的区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摆手舞。在举行摆手舞舞蹈时,中间有锣鼓的伴奏和摆手歌曲的穿唱,比起湘西摆手舞,恩施摆手的锣鼓伴奏声音与气势更加剧烈。舍米湖摆手舞第一次在湖北剧场演出,土家族自娱自乐的舞蹈从此走入了人们的视野。这种舞蹈表现出山区人民的粗犷。舍米湖村名在一阵阵锣鼓声的感召下,不约而同地向村西方向聚集,舍米湖摆手堂始建于清顺治八年,它是目前发现最古老、保留最完善的土家摆手堂,被誉为土家"神州第一摆手堂”。舍米湖摆手舞本来惟有有四个动作"单摆”"双摆”"磨鹰展翅”"撒种”。以后,在摆手舞推广和普及的过程中,专业人士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动作。目前,在来凤最为流行的是新九式摆手舞,就连舍米湖人跳的、传的也大多是新九式摆手舞。这也是摆手舞根据时代的要求加以创新。
(三)湘西土家族摆手舞与恩施土家族摆手舞区别
由于各区域之间的地形与气候的不同,会导致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一般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恩施土家族主要分度在百福司镇和漫水乡,以百福司镇河东舍米湖村地处湘、鄂、渝三省市交界的深山之中,以前这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而这里的摆手舞最具特色,保留了原生态的状态,也从影响了恩施土家族摆手舞比起湘西土家族摆手舞会更加粗犷。中间有锣鼓的伴奏和摆手歌曲的穿唱,比起湘西摆手舞,恩施摆手的锣鼓伴奏声音与气势更加剧烈。土家族是沿酉水流域分布,而湘西地区是沅水与澧水中上游及支流的汇聚地,因此湘西区域内水流分布较为丰富,这里常年雾气缭绕、湿度大。所以现在湘西土家族的摆手舞中也出现了喝酒的动作。而现在流传在湘西区域的摆手舞蹈中会出现划水的动作。而这一动作是为了纪念土家族人民跋山涉水的来到湘西这个地区定居下来,划水的动作便是将双脚向前蹉步双手模仿划船的动作,在最早移民到湘西的土家族人民是种植小米的而不是水稻。所以导致了这两个区域播种的摆手舞动作不一样,恩施土家族摆手舞中播种是单手插腰,双脚伸直时另外一只手臂伸直握拳状,当双脚向前屈伸时手臂向内侧摆动五指摊开,头部跟随手移动的方向摆动。而湘西播种的动作却是将一只脚伸直另外一只脚弯曲,身体面向伸直的脚并将双手在体前交叉然后分开,五指张开。
三、国内外研究状况和相关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土家族摆手舞处于一个痛苦的转变时期,面临现代各种现代流行舞蹈的挑战,如果不慢慢的从地方小众舞蹈走向大众视野,被大众所接受和感叹的话,那么土家族摆手舞将会处于一个慢慢走向劣势无人传承的局面,在19世纪下半业,土家族摆手舞还盛行在湘、鄂、川、黔的酉水流域,可到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恩施土家族的摆手舞却神秘地消失了,但是由于现在对于人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所以一大批文化工作者将摆手舞挖掘和整理,现在生活在恩施的彭昌松老人成为了现在公认的摆手舞断代传人。1957年,由舍米湖村名组成的河东乡文艺队,代表来凤县参加了恩施专区和湖北省文艺调演,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媒体也称赞摆手舞是土家文化的活化石。现在湖北的来凤县已经开始慢慢的将恩施土家族的摆手舞系统的刻录下来,去加以创新将原始的摆手舞动作从粗糙的动作加以精简美化又将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动作本身与动作所要表达的意思。湖南湘西土家族也开始有意识的去宣传属于自身的土家族舞蹈。
首先摆手舞的发展应该开始面向大众的视线,而不在是自娱自乐的发展下去。要将立足于土家人民自身的土生土长的摆手舞加以创新,更加符合现代人民的审美感,最重要的是如何有保留原汁原味的动作寓意,又能满足大众的要求。将摆手舞与当地的旅游业紧紧地结合起来,赋予摆手舞新的社会功能,使其能够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能让更多的人能够主动地去传承民族的文化,潜移默化的增强民族意识,将摆手舞带进人民群众中去,能使群众增进身心健康,又能丰富繁荣群众的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李建平,李再燕.论土家摆手舞文化生态的保护与传承[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08).
[2]秦叙常,田华.土家摆手舞何以“摆”出大山[N].恩施日报,2010-12-18.
[3]唐丽香.试论土家族巫文化对湘西土家族舞蹈的影响[J].凯里学院学报,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