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名著改编中存在的问题

2016-05-14李琪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9期

李琪

摘   要: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名著被改编成为了电视剧,本来是互利互惠的一件事,无论是为了名著更好的传播,还是电视剧的经济效益。但是,在近些年来,观众对于名著改编成的电视剧,出现了一些抵触情绪,这也说明了名著改编电视剧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本文从审美观念的低俗化和庸俗化,思想和艺术准备不足?,游离原著的基本精神问题三个方面分析名著改编成电视剧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低俗化;艺术准备不足;游离原著;尊重读者

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7-0138-01

一、存在的问题

(一) 改编低俗化、庸俗化

追求观众的口味是电视剧的方向,而观众们却比较喜欢通俗易懂的东西,这是一个定律。但是有些电视剧的编辑却歪解了这个事实。有些编剧把一些低俗或者庸俗的东西加入到名著改编的过程中,用这些廉价的想法改变了名著中原有的内涵,在名著之中的添加了许多的低级趣味,在人物之间胡乱构建关系,彻底颠覆了原著中人物的形象。这就会使得一些没有看过名著的人被误导,使得看过名著的观众感到反感。胡乱改编名著反而适得其反,这说明了大众是有积极向上的艺术鉴赏能力的,并不是只追求通俗易懂,这种过于追求利益的作品,反而会遭到观众的反感。自以为用低俗来假装通俗的观念,这其实是对艺术创作的玷污,同时也降低了文化品位。这种改变还会污染观众的精神环境家园,不利于中华精神文明的发展和传承。这种娱乐性质的改编,拿名著来开涮的现象是大有存在的。

(二)思想和艺术准备不足

名著就是随着历史的推进,不断赋予其新的历史意义。只有将历史与名著相统一才能更好的向人民传递出名著的艺术性。在时间的考研中,名著会对人民产生重要的影响。名著本来就是在特定时期内的艺术创造,是后来不可代替和不可重复的原创性作品,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是电视剧改编并不是对于原著一丝一毫的都照搬上去,可以为了更好的适应原著的同时使用心得艺术形式在基于原著的基础上学会变通。但是这种变通又不是直接游离出原著或者是直接将原著拆开。就像是《康熙王朝》中苏麻喇姑明明是孝庄太后的侍从,但是在电视剧改编中却说成了和康熙一起长大,并且最后喜欢康熙的人,这种改变就是没有基于历史的程度上进行改编。名著并不是完美的,历史上的很多名著也都是有其历史局限性的。我们在改编的时候就要去粗取精,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对于经典的改编的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现在的改编并不是这样的,而是过于商业化和利益化,导致名著改编成电视剧,观众并不买账。

(三)游离原著的基本精神问题

原著在创作时期,都是这个时代的精神活动的产物,都是在一定的时代环境中产生的。名著的意思就是名著就是指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认识以及流传的文字作品,能给人们已警世和深远影响的著作,以及对世人生存环境的感悟。所以说只有在人民当中被认同、所接受、所传承的就是名著,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改编历史名著,是因为他在我们经济时代的现在还是有存在的意义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改编的过程中要尊重原著的基本精神和他的灵魂所在,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但是在现在的改编中很多名著只是基于这个名字已经和原著偏差太远,有偷梁换柱之嫌。出现了一种只有原著之名,没有原著之意的情况出现了。不少改编是胡乱篡改,四大名著的电影、电视的改变中,已经偏离了名著的结构,将人物之间的关系胡乱描绘,远远超出了改编的范围,给人感觉这不是改编而是重新写作。这种取材于原著的创作已经远远超出了改编的范围。现在有一个顺口溜叫戏不够,情来凑,长而又长,庸俗无聊。??

二、基于名著尊重读者和观众

大家都懂的,一部作品要想成为名著或者成为广为传颂的经典,不仅仅在于作者的创作,更在于读者对于作者意图的理解,大众所接受的东西才能成为名著。名著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创造,名著中的一些经典的形象已经成为了一些典型的代言。名著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所以说改编名著也代表着对于这个国家精神文明的添加。因此当我们有了改编权的时候,如果换乱肆意的改编,不光是对于观众的不尊重,更是对于国家精神文明的不尊重。

所以说,尊重读者是对于改编名著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并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如果心存读者,就是在改编的时候充满了对于名著和读者的满满敬意,,不会过度的加入自己的私人利益掺杂进去。

总之,在改编名著的时候,应该心怀天下,表现出对于名著的诚意,要尊重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在改编过程中要对于名著中存在的落后文化加以剔除。同时不能过度迎合低级趣味,过度追求利益最大化,毕竟观众的最终评价才是证明名著改编好坏的最终评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