漱石与鲁迅
2016-05-14朱翔
朱翔
摘 要:本论文通过对比近代日本文学家夏目漱石与近代中国文学家鲁迅的异国留学体验,浅谈二者异国体验的异同以及对其文学作品的影响。
关键词:夏目漱石;鲁迅;留学;异国体验;从英文学到汉文学;弃医从文
中图分类号:I106;I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7-0074-02
夏目漱石和鲁迅作为倾其一生于近代日本和近代中国的文学者,是日本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上的泰斗。二人都拥有国外留学的异国体验。虽说二人留学的国度不同,但珍贵的异国体验都对二人之后的文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日本留学期间的鲁迅,深爱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文学作品。其后,鲁迅又翻译了夏目漱石的文学作品,并为《现代日本小说集》的附录“有关作者的介绍”写了夏目漱石的介绍文。从鲁迅写的介绍文中,似乎可以吟味出鲁迅自身的“漱石观”。本论文在对夏目漱石和鲁迅介绍的基础之上,浅谈二者的异国留学体验对其文学思想的影响。
一、日本文学史上的巨星——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出生于江户(现在的东京),本名金之助。明治三十三年九月(1900年9月)至明治三十六年一月(1903年1月)赴英国留学。英国留学归来后,辞去教师一职成为《朝日新闻》的专职作家。主张与“自然主义”对立,追求用心理描写刻画出现代人知识份子特有的孤独,自私意识。其晚年则追求“则天去私”的文学思想境界。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大文豪。
二、中国文学史上的巨星——鲁迅
鲁迅于1881年(清、光绪7年),出生于浙江绍兴,本名周树人。更准确的说,其少年时代的本名为樟树,树人是1898年进入南京的学校时所用之名。1902年1月,从矿务铁路学堂毕业的鲁迅,被派遣赴日本留学,同年4月抵达日本,4月末进入日本弘文学院。在日留学期间的鲁迅,以著名的“幻灯事件”为契机,从此踏上了文学的道路。
三、二人的留学生涯
(一)漱石——从英文学到汉文学
对于伴随着明治时代一起成长的漱石来说,“近代”似乎是被赋予的某种东西。漱石于明治二十三年(1890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英文专业学习。毕业后,作为高中教师,曾赴松本、熊本任职。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作为文部省的派遣留学生,漱石踏上了英国留学之路。此次留学的目的为学习英文以及英国文学研究。两年的英国留学经历对漱石来说并不是愉快的,而是阴郁又黑暗的两年。他在《文学论》的序文中如下回忆其留学经历:「倫敦に住み暮らしたる二年は尤も不愉快の二年なり」(译:在伦敦生活的两年是最不愉快的两年。)一直有神经衰弱的漱石在英国留学期间病情愈加严重,过着阴暗忧郁的生活。尽管在如此不安和烦恼中,漱石也在默默的为日本的前途担忧。他认为日本不得不必须变得更加认真,日本人的视野不得不必须变得更加开阔。另外,在此期间的漱石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现在所接触到的西洋文学,与自幼喜欢并深爱的汉学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两者有着极大的差异。也正是在此时,他有了如下的想法「初めて文学とは何なものであるか、その概念を根本的に自力で作り上げるより外に(《文学论》)(所谓的文学到底是什么东西,必须靠自己的实力将其概念从根本上弄清楚)。他认为,只有这样才是把自己从阴郁的思想中解救出来的道路。虽然《文学论》可以说是漱石英国留学的产物,但似乎说“自己本位”是其英国留学的真正产物才更为确切。在英国,与西洋苦斗的漱石神经衰弱更为严重,在漱石从英国回日本的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也正是鲁迅在日留学的期间。这二人赴国外留学的时间尤为接近,异国体验也给二人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影响。但是,二人的境遇绝对不是类似的。
(二)鲁迅——从医学到文学
鲁迅于1902年9月赴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留学。本来应该到东京帝国大学工业部采矿冶金工科专业学习的鲁迅,凭自己的志愿选择了医学。正是以选择医学为契机,鲁迅真正认识到当初自己父亲生病时所依靠的汉方药并不是那么可以信赖。他深刻的认识到,在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医学同样也有了巨大的发展。但此时的鲁迅并没有弃医从文的想法,使其真正产生弃医从文想法的是发生于之后的所谓“幻灯事件”。
当时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有一门细菌学课程,在课堂上播放了中国人被日本军处刑的场面,据解说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鉴赏这示众的盛举的麻木不仁的人们。这样的场景,让鲁迅深感,自己不得不唤醒这帮麻木不仁的国民。而精神上的懦弱不仁并不是医学可以治疗的,真正可以治疗精神上的“懦夫不仁病”正是文学这样的武器。
关于“幻灯事件”鲁迅于《藤野先生》中这样描述:“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演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课堂里的还有一个我。”每当看到日军胜利的画面,日本同学照例就欢呼鼓掌,这一次也不例外,大喊“万岁!”,“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由此,鲁迅在日留学期间以“幻灯事件”为契机踏上了“弃医从文”的道路。
相较漱石与鲁迅的留学经历而言,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虽说二者的留学时间极为相近,但二者所背负的使命与面对的现实有着很大的差异。漱石背负着来自于慢慢向近代迈进的日本的使命,而鲁迅背负着的则是封建王朝与半殖民地共存的旧中国的使命。
2.在英留学的漱石意识到的是从“个人主义”立场的“自我本位”。而在日留学的鲁迅意识到的是以文学为武器,唤醒沉睡的国民。但无论是漱石还是鲁迅,在留学期间考虑的都是国家与人民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二者的留学经历又有了相似之处。另外,无论是漱石还是鲁迅,在留学期间都把目光集中于文学,这一点又可谓是二者的另一相似之处。但鲁迅对“近代”的思考必须基于将中国人民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中解救出来这一基础之上。他主张中的民族色彩、政治色彩更加浓烈。漱石则没有这样的特点,这一点应该是二者最根本的区别。
3.精神基准与背景的不同使二者文学思想发展的方向也有所不同。漱石的思想有由“自己本位”向“个人主义”发展的趋势。而鲁迅的文学思想则一步步向揭露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唤醒中华民族的方向迈进。
总而言之,无论是对于漱石来说极为黑暗和忧郁的英国留学体验,还是对于鲁迅来说使其选择“弃医从文”的日本留学体验,都是二人文学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为二人今后的文学道路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林業.漱石と魯迅の比較文学研究[M].新典社,1993.
[2]藤井省三.ロシアの影 夏目漱石と魯迅[M].平凡社,1985.
[3]魯迅誕生110周年記念祭実行委員会.魯迅と日本[M].東北堂印刷株式会社,1991.
[4]荒正人.夏目漱石[M].五月書房,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