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扬琴曲《查尔达什》的创作特色

2016-05-14刘欣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创作特色扬琴

刘欣

摘   要:本文主要从风格特征和演奏技法两方面对《查尔达什》的创作特色进行分析。本文的目的和意义主要在于:(1)对移植作品《查尔达什》进行作品的背景介绍和乐曲结构分析来充分了解这首移植作品;(2)通过分析这首作品的创作特色来探究扬琴移植作品在丰富中国扬琴技法、形式和表现力方面的有利之处。

关键词:扬琴;查尔达什;创作特色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7-0105-01

一、风格特征

1.旋律特点、扬琴曲《查尔达什》这首移植作品在整首乐曲中间转了三次调,首先由引子、柔板、快板的1=C转到过渡段第一部分的1=A,接着转回过渡段第二部分的1=C,最后在急板段落转回1=A,虽然整首乐曲中转调次数较多,主题动机出现的次数也较多,但是它富有歌唱性的主题动机旋律是变化出现的,随着调性的改编而作相应的改变,让听众印象深刻却不觉太腻,回味无穷。许多优秀的移植作品有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主题动机,并代表不同的色彩进行对比。

2.节奏特点。黄河先生改编的《查尔达什》虽然已经成为了中国的扬琴曲,但它的引子部分标注的速度也只是稍自由的,大体还是按照拍子严格进行。因为中国传统扬琴音乐和西方音乐在节奏上的把握是有所不同的,例如在乐曲中的引子部分,中国传统扬琴乐曲大多都是散板进行,而西方音乐则大多数是按照严格的拍子来进行。

编者在《查尔达什》的柔板段落加入了很多装饰音—倚音,这使此段落听起来轻松流畅,使作品具有画面感。在这小提琴版的《查尔达什》中也是经常出现的,因为扬琴的移植作品大部分选自西方的小提琴,大提琴和少量的钢琴作品,因此在改编的时候,编者一般会加入一些能表现原乐器特色的一些节奏音型和装饰音技法。这样既丰富了移植曲目的节奏,又不会觉得移植作品的音乐色彩过于单一。

3.和声特点。编者在再创造《查尔达什》这首移植外国作品的扬琴曲目时,为了符合扬琴的演奏技巧也为了增强音响效果,在很多段落都运用了双声部的旋律,例如在这首作品的过渡段,它是两手交替进行的“双声部织体”,左手敲击一个单音作为高声部的主旋律,右手连续敲击两个音作为低声部的副旋律,在弹奏时右手要烘托左手旋律,配合左右旋律的进行,使乐曲更有画面感和饱和感。中国传统扬琴流派的作品主要以单竹手法为主,因为这些作品主要是从中国传统说唱和戏曲的伴奏中发展来的,所以其五声性的单线条横向旋律性特别强,具有中国传统乐曲中典型的民族性,而外国作品则是更多的重视和声内在的纵向结构和音乐整体感觉的把握。另外西方音乐多用变化音,甚至是不协和音程,例如《查尔达什》中便多次运用到了?2、?5、?4、?6等变化音来丰富旋律色彩和增强乐曲情感,而中国扬琴传统曲目主要以五声、七声为主,大量变化音的使用也是这首作品在和声方面的创新之处。

4.曲式特点、小提琴版《查尔达什》这首乐曲是复三部曲式,因为扬琴和我国其它的民族乐器相比,适合演奏外国移植作品的最关键的一点在于调性的转变比较方便,不需要大面积地移动琴码和调弦,只需要变换敲击琴弦的位置便能适应大部分的变音和调性的转换,所以黄河先生在将其移植成中国扬琴曲时并未改变其调性和基本结构,因此黄河先生再创作的扬琴版《查尔达什》也是复三部曲式。

在中国传统的音乐中,扬琴传统曲目的曲式结构一般是按照“起、承、转、合”这样的结构进行发展,但是因为近来年中国扬琴与西方音乐的交流增多,而西方音乐的曲式结构较为多样化,因此现代的扬琴移植作品基本结构有“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等等。

二、演奏技法特点

1.长轮音的运用。《查尔达什》这首改编乐曲与小提琴最相似之处便是在柔板部分,大量轮音的出现,从乐曲第4小节恬静的柔板开始到20小节柔板结束,大量轮音的运动,好似小提琴拉弓的感觉,充满流畅性。在小提琴版的慢板部分有许多成串的连音,小提琴这一类弦类乐器表现得最好的就是如歌的状态,擅长于表现音乐“线条”方面,而扬琴版柔板中大量的长轮音运用便是模仿和学习了小提琴的运弓技巧,这在中国传统的扬琴曲目中是鲜有出现的,因为长轮音的运用对演奏者手臂、手腕和手指控制能力的要求极高,可是在移植作品中长轮音出现的几率便大大增加了。我们可以一边研究小提琴等西方弦类乐器的运弓时力量的强弱控制,一边研究扬琴的轮音技法和线性演奏方法。

2.反竹轮音的运用。在《查尔达什》的过渡段,有8个小节都是连续的反竹轮音,反竹是扬琴特有的一种技法,它是指在弹奏时将琴竹头反过来击弦,不用包有皮管的一端,而用另外未包皮管,琴竹竹体裸露的一端,用其敲击琴弦发出清脆的声音。在中国传统扬琴曲目中,有较多的反竹技法使用,却极少出现反竹轮音的使用,这段之所以编者标注的是反竹轮音,想必是因为想保证曲子的歌唱性和流畅性,模仿出小提琴的歌唱性,这里的反竹部分与密集的双手轮音相结合,使音色听上去更加清脆动人且富有旋律性,好似小提琴流畅运弓的感觉,在这个热情的快板和激情的急板过渡段中暂时形成了一种舒缓、宁静的音响效果。

参考文献 :

[1]项祖华.世界扬琴三大体系[J].演艺设备与科技,2005(05).

[2]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3]陶亚兵.明清间的中西音乐交流[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创作特色扬琴
应用于合重奏的扬琴音域介绍
浅析中国扬琴乐器改革历程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扬琴的传入与流变探析
浅析唢呐乐曲《欢庆》的三次变奏
浅谈扬琴演奏技法的创新与传承
砺志典藏 逐梦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