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代美术创作的时代风格
2016-05-14张梅
张梅
摘 要:关于中国画的时代风格,至晚唐张彦远始有论述。从中可以看出唐以前中国画风格的演进,也可以看出艺术审美思想的变迁。《历代名画记》云:上古质略,徒有其名,画之踪迹不可具见。中古妍质相参,世之所重如顾、陆之迹。魏晋以前的绘画“质略”,入晋,“妍质相参”。这与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说的“古画皆略,至协(卫协)始精”,所见略同。东晋是中国画由质略向精美转变的时期,“妍质参”,是过渡时期的表现。
关键词:美术创作;时代性;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 J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7-0082-01
中国画的风格每个时代各有不同,东晋南朝划为一个历史阶段,隋唐划为一个历史阶段,唐朝又分为近、今两个时期。即:上古之画,迹简意淡而雅正,顾、陆之流是也;中古之画,细密精致而臻丽,郑、展之流是也;近代之画煥烂而求备;今人之画,错乱而无皆,众工之迹是也。
一、汉以后的绘画风格
汉以后乃渐趋纯净,虽曰佛教输入,于庄静华丽之风不无有助,但人物至六朝,由“生动”入于神亦自然之发展也。神者,乃人物内性之描摹,不加注名位而自得之者也。如写班姬,不借班姬外表之动作以象征其人,或注其名位,以助了解;画若入神,则班姬神致充足,无须假借。汉代人物毋宁只状动作而非状人。如画老子与孔子,不在老子、孔子其人,而在一时间之动作。汉画人物虽静犹动,六朝唐之人物虽动亦静,此最显著之区别。盖汉画取生动,六朝取神耳。
由动到静,由描写人物外表动作到写人物内心世界(神),是从汉至六朝画风转折的显著标志。佛教对六朝画风有影响。“庄静华丽”的风格,在有女性媚力而又超尘出世的菩萨形象上,表现最鲜明。这是汉画所没有的。佛画静的风格只是六朝画的一个方面。在邓以蛰看来,“人物至六朝,由‘生动入于神亦自然之发展也”,佛教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一图,作者所能表现的是相会行礼的“一时间动作”,且须依赖榜题“孔子也”、“老子也”说明其系何许人也,至于人物的“内性”则无从寻觅了。六朝人物画与此不同。“如写班姬,不假班姬外表之动作以象征其人”,“画若入神,则班姬神致充足”(班姬,可能是指顾恺之《女史箴图》中的班婕妤)。顾恺之是东晋善于传神的画家,他的作品脱离了汉画刻画人物动作的表现方法,进入以目传神的高级阶段。他在《魏晋胜流画赞》中评《伏羲》、《神农》云:“神属冥芒,居然有一得之想”;评《汉本纪》云:“超豁高雄,览之若面也”。这些都是对所画人物的思想境界表现的评价。
二、六朝绘画风格特征
当时是以顾恺之、陆探微为代表的“迹简意淡而雅正”,体现了当时的审美思想。隋朝绘画风格特征,是以郑法士、展子虔为代表的“细密精致而臻丽”,它向盛唐“焕烂而求备”的风格过渡作准备。至于说晚唐绘画“错乱而无旨”,是指画工画而言,反映了张彦远“衣冠贵胄”的论画偏见,不能视为时代风格的正确描述。
六朝画迹简、意淡、雅正,隋朝画细密、臻丽;盛唐画焕烂、求备,我们从传世的顾恺之、展子虔、周昉的作品以及北朝、隋、唐的佛教题材壁画看,各个历史时期的绘画风格,大体上如张彦远所说的那样。对于盛唐绘画,张彦远的评价不如后人高,但焕烂、求备的主要特色,他还是抓住了。鲁迅说唐“佛画的灿烂”,张彦远说唐画“焕烂”,古今论者的见解不同。张彦远论绘画的时代风格,主要指人物画而言。他对晋至唐的山水画的发展演变也有论述,也涉及风格问题,如说王维的山水画“体涉今古”(王维能画水墨和青绿两种风格的山水画)等,但未概括出时代风格的特点。
顾恺之之迹,紧劲连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精利润媚,新奇绝妙。张僧繇点曳斫拂……钩戟利剑森森然。吴道玄……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
从四家用笔的个人风格中,张彦远总结出晋唐时期的绘画风格有“疏密二体”:顾陆之神不可见其盼际,所谓笔迹周密也。张吴之妙,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若知画有疏密二体,方可议乎画。
三、唐、宋、元绘画风格特点
唐、宋、元的绘画都可入赏,尤其是意味深厚“如醇”的元人绘画。“枯硬”的明画,当然谈不上味道了。“柔靡”无生气的清画,亦无所赏。以上黄宾虹所论唐、宋、元、明、清画风,是就整个时代而言,有元以后每况愈下之感,而明清有一些杰出的画家如徐青藤、石涛、八大山人以及石溪等人,他仍然是称许的。
唐画如曲,宋画如酒,元画如醇,是黄宾虹的比喻概括之说,他对唐、宋、元画还有一些具体而独到的见解;大凡唐代画法,每每清妍秀润,时斤斤于规矩,而意趣生动。盖唐人风气淳厚,犹为近古……于画法谨严之中,尤能以气见胜。其所成者,有吴道子、李思训及周昉三家,以道子为最。学者辗转揣摩,未易出其范围。
唐画刻画如缂丝,宋画黝黑如推碑。力挽万牛要健笔,所以浑厚能华滋,粗而不犷,细而不纤,优入唐宋元之师。唐画刻画,宋画犷悍,元人以冲淡生辣之笔出之,兼取其长,而舍其短,后世所不易到。唐画的“刻画”,宋画的“黝黑”而“犷悍”,这些缺点被元人转化为“粗而不犷,细而不纤”的“浑厚华滋”风格。此外,北宋人的笔简意丰的长处也为元人所吸收:元人野逸,三笔两笔,无笔不简,而意无穷,其法皆从北宋人画中来。
总之,“汉画取生动,六朝取神”。黄宾虹论画多半起于晋而不及汉,邓以蛰将黄宾虹留下的空白作了补充。这样,关于中国绘画的时代风格从两汉至清都有所阐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