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利玛窦在中国的文化活动

2016-05-14陈建林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利玛窦文化活动交流

陈建林

摘   要:利玛窦号西泰、清泰、西江、大西域山人等,明万历年间来华的耶稣会士。 利玛窦入华耶稣会土中,最受推崇者为意籍会士利玛窦(1552—1610年),以其来华之早、经历之长、著述之丰、影响之大,可视为基督教于明末重返中国第一人。文章针对利玛窦在中国的文化活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利玛窦;文化活动;交流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7-0079-01

利玛窦1552年生于文艺复兴后的意大利。他远涉重洋,于1582年抵达澳门,翌年到肇庆定居,由此开始了他在中国内地的文化之旅。1589年他踏上北上的行程,先后寄居于韶州、南昌、南京,于1601年进入大明王朝的都城北京,1610年在北京去世。

一、利玛窦——意大利优秀的儿子

利玛窦在华28年,与中国人民平等相待,和谐相处,互相学习。他一方面将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文化、科学和技术传入中国;另一方面也把中国文化传入欧洲,扮演了“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的双重角色,成为融合中西文明的使者和先驱。

15-16世纪的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代,其科学、艺术、文化得到长足发展;随着新航路开辟,大航海时代也开始了;1517年,德国人马丁·路德(1481-1546年)倡导的“新教”运动在欧洲大陆迅速扩展;同时,以反宗教改革为主旨的天主教复兴运动亦很活跃。其中,西班牙贵族依纳爵·罗耀拉创建的耶稣会便是一支颇有影响的力量。16世纪后期,一批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天主教耶稣会士陆续东来,持续入华,开启了近代中、欧两文明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接触。其中,“泰西儒士”——耶稣会士利玛窦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贡献最大。

二、利玛窦在澳门

经过数年严格教育,利玛窦于1578年乘船东来。首先到达印度的果阿,在那里,利玛窦完成了神学学习,并晋升为神甫。

年轻的利玛窦与当时大多数沾染“白人至上”优越感的欧洲人迥然不同,而是表现出种族平等的思想意识。在果阿,他对教会里的葡萄牙人歧视当地印度人的做法表示不满,他在给总会长的一封信中指出:“这边的本地人,无论怎样有学问,在白种人眼里,都没有什么地位”,“这一点很使我伤心。”

利玛窦于1582年到达澳门。当时,葡萄牙人已经租住澳门几十年了,天主教会也把澳门当作进入中国内地的跳板。澳门渐渐成为中西文化交汇之地。“而立之年”的利玛窦开始在澳门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风土民情。利玛窦在发往欧洲的信中写道:“我立刻学习中文”,中文“较德文和希腊文都难,在发音上有很多同音而异义之字”,“除掉无数的发音外,尚有平上去入四声”,“他们的书法几乎等于绘画。因此他们用刷子(指毛笔)写字,正如我们用它画画一样。”

为了顺利地进入内地,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刻意与在中国人中间口碑不佳的“佛朗机人”(即葡萄牙人)拉开距离,而自称是来自印度的佛教僧人。为此,他们剃了光头,换上了中国官员给他们送来的和尚装。而且,Matteo Ricci从此有了一个汉语名字:利玛窦。

三、利玛窦定居肇庆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大明王朝后期,依然闭关锁国,拒绝与外国商贸往来,且以天朝上国自居,视他国为“蛮夷”之邦,未化之民。但是,远离北京的广东省,因地处沿海,时与外国人通商(也包括走私),民风较内地开化一些。

1583年,耶稣会士利玛窦和罗明坚(Michel Ruggien)获准进入广东。他们携带的自鸣钟、三棱镜和世界地图引起了肇庆知府王泮的极大兴趣。思想开明、热爱“西学”的王泮批准利玛窦等在肇庆居住修行。

四、利玛窦在韶州的文化活动

1589年8月15日,应两广总督府要求,利玛窦等人离开肇庆,移居到进入中原的门户——粤北重镇韶州。

起初,韶州官员将利玛窦误为和尚,让他们住进了佛教六祖创建的南华寺。但利玛窦婉拒了这一安排,而在韶州城外光孝寺附近建造自己新的住所。

在韶州,利玛窦继续学习中文和中国的文化典籍。据时任韶州地方官的刘承范的记载,经过三年的刻苦钻研,利玛窦已经能够与中国文人讨论《诗经》和《易经》了。这一时期,利玛窦将儒家经典《四书》全部翻译成拉丁文,并第一次将其介绍到欧洲。

五、利玛窦在南昌

1595年,由于中日在朝鲜发生战事,原退休在籍(广西柳州)的兵部侍郎佘立被召回首都。他在举家北上的路途中经过韶州,从当地官员的口中了解到“德、学”不同凡响的利玛窦。佘立十分礼貌地会见了利玛窦,席间提出希望利公能够开导自己因科举失利而精神失常的儿子。利玛窦不失时机地答应尽力而为,从而得以与之随行,进入南京。

利玛窦一行翻越梅岭进入江西境内,然后乘舟顺赣江而下。赣江在流经赣州后不远处有一段急流险滩——“十八滩”。他们的船队在其中一处叫“天柱滩”的地方遇险翻船,所幸利玛窦抓住一段绳索而脱险。在即将进入省会南昌的时候,已经蓄须留发的利玛窦改换了早就准备好的儒生服饰。

这期间,他以“西儒”的形象进入当地的文人社交场合,以其兼通中、西的广博学问,获得极高的声望,结交了很多朋友。他将欧洲哲人有关有益的格言警句翻译成中文,编写了一本题为《交友论》的小册子,广为散发,博得包括两位朱姓王爷在内的众多文人的好感。

利玛窦的另一本中文著作《西国记法》,则是由于他曾在大庭广众之下显示出过目成诵的惊人的记忆力,而应江西巡抚陆万垓之邀而作的,同样为他赢得声誉。

当时享誉全国的高等学府“白鹿书院”就位于离南昌不远的九江。利玛窦常常应邀到那里讲学,并与书院的主持人章本清建立了友谊。

六、利玛窦在南京的文化传播

1598年,一心想要去北京的利玛窦等到了机会。他随吏部尚书王弘诲离开南昌北上进京。然而,由于朝鲜战事影响,利玛窦无法在大明王朝的都城立足。他只好顺运河南下,却又因冰冻而中途滞留了一段时间。

在一艘小棚船里,利玛窦将他多年来所作的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探索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制定出一整套方案,并以此写了一本《西字奇迹》。他原来只是为来华外国传教士学习汉语提供方便,没想到几百年后却成为包括中国学生在内的所有的人学习汉语的必备工具。

南京是大明王朝的陪都,也设有一套中央政府机构,大批官员和文人汇聚于此。利玛窦在此广结善缘,结交了很多朋友。其中最重要的要数与他联手成就中西文化交流大业的中国科学家——徐光启。

徐光启曾到韶州造访过传教士住地,当时利玛窦已经北上了。但是,徐光启看到了利玛窦绘制的世界地图,而受到极大的震撼。向来以“一物不知,儒者之耻”为座右铭的他,下决心一定要当面向利玛窦请教。1600年,徐光启从上海到北京参加会试途经南京,特地拜访了利玛窦。虽然相处和交谈的时间不长,但徐光启对利玛窦的道德学问钦佩不已,称他为“海内博物通达君子”。这次短暂的会见,奠定了徐、利二人之后结为跨国界、跨文化的“莫逆之交”的基础。

利玛窦在南京期间应南京吏部主事吴中明的要求又绘制出版了一版世界地图,称:《山海舆地全图》。这幅图也没有流传下来,但是在王圻的《三才图会》和冯应京的《月令广记》中都收录了该图的描摹版,使今人能对此图略知一二。

七、利玛窦在北京成就中西文化交流的伟业

1601年,利玛窦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进入大明都城——北京。他进贡的礼物有西洋自鸣钟、万国地图、西洋琴和圣母像等。

利玛窦给万历皇帝呈上了一份由他的中国朋友帮助润色的奏折,称:臣一向仰慕天朝的“声教文物”,愿终身为天朝一子民, 所以“航海而来,历时三年,路经八万余里”。在广东肇庆、韶州二府十几年,学习语言文字,诵记中国古代圣人之学。后由江西至南京,又淹留五年。知 “天朝招徕四夷”,便携本国方物,陈献御前。臣于“天地图及度数,深测其秘”;能“制器观象,考验日晷,并与中国古法吻合,倘蒙皇上不弃疏微,令臣得以尽其愚,披露于至尊之前,斯又区区之大愿”。他表示了自己愿意将所学之天文、地理、数学等知识贡献于中国皇帝面前。同时他又以婉转的口吻,表达了想在北京留居的愿望。

参考文献:

[1]赵春晨,雷雨田,何大进.基督教与近代岭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郑彭年.西风东渐—中国改革开放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利玛窦,金尼阁.何高济,等(译).利玛窦中国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赵春晨.岭南宗教历史文化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5]林金水.利玛窦在中国的活动与影响[J].历史研究,1983(01).

猜你喜欢

利玛窦文化活动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利玛窦伦理哲学作品中的西方古典引证
利玛窦、德里格与钱德明 紫禁城里的西洋音乐家
从利玛窦与“天主教三柱石”交往看中西文化交流
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现状及创新发展
论如何加强基层村级文化建设
“交流”等5幅
你知道“几何”的由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