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杨守敬书学创作思想

2016-05-14任玮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八面帖学学书

任玮

摘   要:杨守敬是晚清民初一位兼具舆地学、金石学、书法、碑版目录学的学术泰斗。他一生的著作多达八十余种,在书法方面,编著了以《激素飞清阁评帖记》、《激素飞清阁评碑记》、《楷法溯源》、《学书迩言》为代表的十余部书学著作。在碑学中兴,帖学式微的大环境下,杨守敬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峰,全面客观的看待碑帖,在学习方法上提出“碑帖融合”弥合了碑与帖之间被夸大的区别;在创作上与书论一脉相承,坚守“八面出峰”“侧峰”等笔法。不仅如此,杨守敬的碑学思想还为当时的日本书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困顿于帖学的日本书风得以解放和发展,被国内外学者们称为“日本现代书道之父”。

关键词:杨守敬;书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7-0077-02

一、生平简介

杨守敬(1839-1915年),湖北宜都人,谱名开科,字云朋,号心物,晚号苏邻老人。据《邻苏老人年谱》记载,杨守敬生于商贾之家,天资聪慧,八岁入私塾并能流利的背诵四书五经。九岁便可习作。十一岁因祖父年事已高,便缀读习商,白昼营生夜秉烛,经商习文两不误。十八岁时“三就院试皆不售”,究其因,乃“冯学使式小楷,颇生字学,而守敬书法草率,故而见摈”。①自此杨守敬才立志要拜师学书法。十九岁时跟随朱景云学习,朱先生工书善文,常与有识之士论古谈今,杨守敬耳濡目染,书法与国学皆大有长进。1863年,杨守敬进京会试,认识了陈一山、何如璋、李慈铭等人。通过几次的探讨,杨守敬深刻感受到京城浓厚的学术氛围,他购买了大量的古籍、碑版,将主要的精力和热情转向了对学术的研究。通过读碑及抄文,同治六、七年间,他撰成《激素飞清阁评碑记》四卷和《激素飞清阁评帖记》二卷。1877年,完成编著《楷法溯源》。1880年至1884年,作为出使日本的外交官,把以魏晋时期为代表的的碑帖带到日本,刮起了日本尚碑之风。1907至1914年,在老家潜心完成《学书迩言》的编著工作。于1915年无疾而逝。

二、学书思想及创作创新

《激素飞清阁评碑记》囊括了先秦及秦的经典碑刻两百八十八种,《激素飞清阁评帖记》涵盖了隋唐两代具有代表性的字帖九十六种。书中“碑帖融合”有这样一段记载:“顾掩雅之士,未暇论及点画;而染翰之家,又或专注集帖,不复上窥汉魏。余谓天下有博而不精者,未有不博而能精者也。”②强调书法若要求精,只学一家是有失偏颇的,只有碑贴相融合,陶荣荟萃,才能独具一格,所谓“合之两美,离之两伤”正是此意③。笔者在对《评碑记》、《评帖记》的整理中发现,杨氏论书的精辟之处其是科学、严谨、细致的学术方法。其一,他没有大而化之的简单论述,而是从考据学的角度出发去品评书法,将碑帖逐一评述,指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通过对笔法、字形、结构、章法等方面,碑帖艺术所呈现出来的多维化审美风向,做到信而有证,华识相辅。其二,杨氏对前人论述成果的态度较为理性。对如雷贯耳的名人不盲目崇拜,对名不见经传的前人也不掩其善。《评碑记》和《评帖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研究碑帖的专著,其开创之功在书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楷法溯源》是杨守敬和潘存合力编著而成的一部书论。主要论述了隶书向楷书演变的风格史。囊括了两汉至五代近700种碑帖中的楷字、行楷字2万余个。选取的图版史料皆为每个朝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按时序编列,在选录中,有些名碑大碣,锺、王之书,或有取舍,而魏晋南北朝的墓志与造像收入较多,行书偶录,如李北海,杨凝式等大家。任何一种书体的诞生,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非某个书法家的个人创造。杨守敬在书中对于楷法的源流有独到的见解:“隶书以徒隶得名,故楷书亦称隶书,晋以后始称楷书。楷法之兴,在魏、晋之间····皆二体不分···是书于汉魏之少波磔者,亦略载之,溯甚源也。”这里明确指出“汉魏之少波磔者”是楷法的源头,既舍去了隶书一些典型化的特征(波磔)又带有楷书雏形(撇捺)的书体,这样“二体不分”则为楷书的源头。

《学书迩言》是杨守敬晚年所作的书法理论。书中“八面出峰”是《学书迩言》中精辟主张之一。文中说“八面出锋始可为中锋。惟中故能八面出锋,若非中则仅一二面矣·····若锋在画中,无此巧妙。变化无方,方能意味无穷。古人之字所以不令人一览而尽也”。④“八面”指笔法,源出自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海岳名言》:“字之八面,唯尚真楷见之,大小各自有分。智永有八面,已少锺法”。⑤其中“八面”并非实指,而是说明笔锋的多样性;“出锋”指充分发挥毛笔锋颖性能。简言之,就是使毛笔锋颖产生多种变化的意思。只有充分发挥出笔毛的多种形态,才能下笔如有神。《学书迩言》叙述历代书法的演变,各种碑帖的特征,评述书法艺术本质和风格流变都有其独到之处,对书界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杨守敬认为不拘泥于历代某些特定之作品,只要通过独特的笔墨形式创造出美的汉字形象,都应该兼容并蓄,百花齐放。他书法风格与其的学书观点一脉相承。笔者认为有两点可以深思:一是他能熔北碑南帖于一炉,二是采用侧峰为主的笔法。杨守敬存世墨迹而百余幅,篆、隶、楷三种书体较少,行书居多。他的隶书笔墨厚重,在形体上流于狂怪,盖欲便古法而未能宏逸者,亦能篆书,尤擅钟鼎文,为精妙的则为行书。总体来看,他的篆书圆浑恣肆,隶书古朴厚重,楷书醇厚典雅,行书苍劲潇洒。他作大字亦如作小字,看似毫不经意,舒展自如之处又下笔千斤,力透纸背。陈衍先生曾评价杨守敬的书法:“所见碑版既多,书法高古,融篆隶于行楷中,非貌为六朝者所及”,故他的书法既有碑碣的苍劲浑厚,又有法帖的秀丽飘逸,下笔如钢斧劈木,沉着痛快,有资致而无媚骨。真草隶行篆诸体皆擅,但最具特色的当推其行楷。陈上岷先生对杨守敬的书法更是给予高度的认同,“熔汉铸唐,兼有分隶引楷之长,在清代末期,真可以说是继往开来,独拔艺林”。⑥

三、杨守敬的书法贡献与地位影响

在杨守敬到达日本前,日本延续的还是以二王帖学为主的书风,几乎无人热心于碑学。古拙、野逸的碑刻与秀丽、流媚的帖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对日本书法家而言确实是一种震撼。于是日本书坛掀起了一个“尊碑”的热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改变了当时帖学称霸的格局。日本书法史家木神莫山所著《日本书法史》中有这么一段记载:“精通金石学的杨守敬,把以北魏为中心的许多碑版法帖带到日本,这些名迹终于在日本露了面。毫无疑问,他的书论对于正在以苟延残喘的幕府末期书风徒劳的回旋着的日本书坛而言,具有极大的冲击力。”⑦杨守敬解救了困顿已久的日本书风,被尊为“日本书道祖师爷”,深深扎根于日本书家的心中,其书艺万人敬仰,其精神永不熄灭。除此之外,杨守敬驻日期间,经过努力,购回了我国流失海外的一部分稀有古籍,据粗略统计,杨守敬共购得隋唐逸书百余筐,刻《古逸丛书》26种,并撰《日本访书志》20卷。日本一行,杨守敬为祖国带回了荣誉,带回了流失的国宝,功不可没。为振兴中华书艺,杨守敬孜孜不倦,从书学理论到书艺实践,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清末民初,可谓是继往开来,业绩斐然。其书学思想和治学精神,尤其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注释:

①杨守敬《邻苏老人年谱》,宜都杨守敬学术研究会编.

②谢承仁.杨守敬集(第八册)[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③谢承仁.杨守敬集(第八册)[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④引自《国学网络》,《笔谈实录 古今印证》.

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发行,1979.

⑥陈上岷.杨守敬研究学术论文选集[M].崇文书局,2003.

⑦木神莫山.陈振濂(译).日本书法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八面帖学学书
心与形:帖学与碑学
学书杂述一则
宇通八面“埋伏”
如何正确练习太极拳的“支撑八面”
论龙开胜的帖学创作
学书感悟
我的学书
我的学书之路
东营凹陷八面河地区孔店组底界不整合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八面观音 色相俱足——天一阁藏文徽明小楷《岳阳楼记》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