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荷加斯艺术探索中的经验主义方法

2016-05-14梁骏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经验主义威廉

梁骏

摘   要:荷加斯针对十八世纪早期英国美术疲弱的现状,主张破除对古典规则、经典和权威的迷信,代之以对自然的直观观察,在生活和艺术实践中发现美,归纳美的规则,形成新的创作标准,并运用于艺术实践。在荷加斯艺术探索所取得的成就中,经验主义方法功不可没。

关键词:威廉·荷加斯;经验主义;形式美学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7-0056-02

威廉·荷加斯的年代,是欧陆唯理论与英国经验主义两种哲学思潮相互碰撞的年代。荷加斯深受英国经验主义影响,认为艺术不必因循教条,照搬古典,而应在对自然的观察、在生活的实践中,发现美,感受美,总结美的规律,并以此进行艺术创造。荷加斯以经验主义方法对绘画艺术、形式美规律进行的研究和实践,开创了英国绘画的新阶段,为西方形式美学走向科学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一、荷加斯经验主义方法的缘起

荷加斯所处的18世纪正值欧洲的启蒙时代,人们越来越相信理性与知识的力量,并以之取代那些关于人与世界本质的虚幻的信仰。在欧陆,唯理论者认为理性是人类天赋的秉性,知识和真理可以通过演绎和推理得来。在英国,经验主义者却否定与生俱来的真理,认为对于一切未经验证的理论都应保持怀疑。不但牛顿强调理论需要有明确数据与具体经验的证明,洛克也认为,人类原先的头脑只是一片空白,思想只能来自对物质世界的感知和经验。①培根指出应该“把感性认识看作知识的基础,信任根据观察和实验的归纳法” 。②荷加斯显然受到了经验主义哲学的影响。

自从十六世纪新教宗教改革终结了英国灿烂的中世纪文化,英国美术便处于重新开始的探索之中。直至荷加斯之前,英国美术一直由国外艺术家所主导,如德国的荷尔拜因,佛兰德斯的凡·代克。本土画家只知奔赴罗马,草率地模仿古代及他人的经典作品,毫无创新。而当时时髦的上层人士宁可花大价钱订购国外艺术家的作品,也不愿将机会留给本土的画家。荷加斯敏锐地察觉到,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在于宗教改革后英国绘画缺乏特色,同时世人(无论是画家还是鉴赏家)普遍缺乏判别美的标准,因而无法辨别作品的优劣,造成对经典的盲从。 在荷加斯的时代,人们对美的普遍认识是:“美是一个崇高的和特性过于微妙的概念,是很难作明白浅显的论述的”, ③这造成了艺术理论研究的落后,由于“解释美的原因的大量尝试毫无成果,研究美的论著几乎完全被人置诸脑后” 。④荷加斯认为有必要对当前混淆的关于美的理论进行研究,并予以澄清。荷加斯的研究方法从当时流行的经验论中汲取了养分,强调从自然观察出发,从无数个例中总结一般规律,并运用于实践。1753年,荷加斯发表了《美的分析》这一卓有新意的著作,将形式美的规则总结为适应、多样、统一、单纯、复杂和尺寸六大原则,并得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这一著名论断。荷加斯还在书中谈到这本书对于读者的意义:无论曾经多么惶惑于那些艺术术语、名词以及艺术雕塑之类的高深莫测和不可思议,只要能够以系统、平常而自然的方式对艺术形式进行观察,无论男女都能精通其中的美雅和精妙。⑤

二、荷加斯经验主义方法的实质

(一)理性

在启蒙时代,无论唯理论还是经验论,都将理性视为其理论的根基。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中,同样强调理性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意义。荷加斯注意到其所处时代形式美理论的贫乏。他指出,艺术评论家们总是喜欢谈论艺术的风格、艺术家的性格、艺术背后的典故,或是“不得已而转向大家已经走惯的议论道德美的老路”。⑥对于美的形式问题及其解释却总是采取逃避办法。例如,对于艺术作品中所体现的蛇形线的魅力,人们在感觉上可以捕捉到它,但却解释不清,只能用“吸引力”、“不可言传”等笼统的语言来敷衍,或是将其归为艺术家的“天赋”,甚至是“神的恩赐”。对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荷加斯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解释。一方面,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大师们满足于在技艺方面取得的高度成就,疏于去推究艺术成功背后的原因,因而他们所留下的相关理论即使不是乱七八糟,也是支离破碎的,甚至如德尔斐的神谕那般晦涩难懂。另一方面,对于著述理论的作家们来说,因为缺乏实践经验,所以无法精通绘画的精髓,他们对艺术规律做出的阐释也是差强人意的。在此,荷加斯暗示出,要对美的规律做出恰当的研究,就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与经验主义的观点是吻合的。

荷加斯进一步强调了掌握理性规则对于艺术创新的意义。在“优美的形体由哪些部分构成和怎样构成”这一章里,荷加斯指出,只要掌握了多样性原则的具体变化规律,建筑装饰、柱式等都可据此做出优雅的新变化,而不必拘泥于古代的传统。教堂、宫殿、医院、监狱、民房和别墅等,也会依据各自不同的功能和目的,自然而然地生成明确的新面貌。“建筑家们在建筑拉普兰丁和西印度的宫殿时,就不用照搬帕拉狄奥的图样以至于离开他的书本就寸步难行了”。⑦荷加斯还谈到哥特建筑的美是合情合理的,因为这种美是依规则行事的自然结果。英国园林中的中国式楼阁是古怪的,因为这是对外国建筑的生搬硬套。在这里,似乎可以发现一种自然理性的影子,很多年以后,它同样渗透在现代主义大师赖特的“有机建筑”里,“每一种生物具有的特殊外貌是由它能够生存于世的内在因素决定的。同样地,每个建筑的形式、构成,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要依据各自内在因素来思考,力求合情合理”。⑧此外,在《美的分析》里,人们还可以看到理性作为一种新的评判标准,对旧权威及经典的颠覆。荷加斯指出,如果不深谙美的规则,即便大师也可能犯下错误而不自知。例如,丢勒总是按照机械的数学规则作画,其作品吸引力不够。从某种角度评判,普桑的作品很枯燥,鲁本斯的风格则显得过于放荡不羁。

(二)观察

荷加斯主张从对自然、生活的观察中获得对美的直接经验,而非轻信成见和范例。这与经验主义者哈奇生的观点相呼应。哈奇生赞同舍夫茨别利的观点,认为人是通过“内在感官”来认识和感知美的,这种感官由“自然神”造就,因而是天生的,先于一切习俗、教育或典范的。既然任何人都有共同的审美器官,那么人们对美的感受也是普遍的、绝对的、一样的。⑨

荷加斯赞美大自然的造化,认为应从自然中发现蚌壳、花卉等优美的形式作为范本。他认为,与一个鲜活的妇女的美的面孔、颈项和手臂相比,希腊的维纳斯雕像也像是拙劣的模拟品。荷加斯善于从熟悉的生活中发现美与丑,当谈到人们对单调的厌恶,他举例说人们不会喜欢两颗一样的美人痣;蟾蜍、猪、熊等动物之所以显得丑,是因为身上没有体现波状线。这使他的论述显得亲切有趣,迥异于古典主义所追求的宏大庄严。

荷加斯强调眼睛的主观作用。他批评丢勒、洛马佐等信奉的僵化的古代信条,即把音乐的音律与视觉艺术的比例强扯在一起——因为音高的变化关系在听觉上产生和谐,就以此推论线段的类似距离关系也会产生视觉美感。荷加斯指出,只有眼睛的主动观察,而非数学关系才能决定最恰当比例。既然视觉因为生理的局限无法分辨微小的距离差异,力求精确完美的比例就是无意义的。荷加斯对比例的看法也许受到了经验主义大师培根的影响,培根认为美是相对的,主观的,他对古希腊画家阿佩利斯(Apelles)和丢勒关于人体比例的理论不屑一顾,将它们视为歪门邪道。⑩

(三)实践

作为职业的铜版画家,荷加斯从来不缺少实践与经验。他所总结的很多形式美理论来自日常的工作及训练,同时也将它们置于实践中去验证。也许正是由于版画独特的刻线表达方式,他对线条有着异于常人的敏锐感觉。荷加斯在几乎所有的生命及非生命的形态中都可看到线条,并将它们提炼出来,并置在一起进行比较。他从版画的排线中领悟了明暗微妙变化的规律。他还发明了一种观察、研究物体形态,培养想象力的方法——将物体想象成一个中空的壳,这个壳是由密排的线条组成,其形态的所有细节,包括各种点、线的位置、距离及相互关系,都彼此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连续的整体。艺术家通过这种想象力的训练,便能很好地把握物体的三维形态,在二维画面上将其准确地表现出来。由此可见,荷加斯的艺术研究和创作,并不是基于先人流传下来的固定范式,而是以真实的观察和体验为出发点的。

荷加斯以针砭时弊的讽刺画见长,他的作品都有明确的劝诫主题,适应着宗教改革后英国清教徒的道德需要。他将自己的画称为绘画中的戏剧,画面中所有的人物、姿态、动作、道具、场景都经过精心的设计,指向同一个性格、主题,形成强烈的戏剧效果。这正符合他所归纳的美的 “适应“原则——部分应与整体的意图相符,形式也应符合目的的需要。一幅画从某个角度,从局部来看可能是不美的,但如果有统一的主题,整体的美就不会受到影响。11荷加斯的艺术创作显示出他没有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成法,而是将所有的艺术要素依据自己的需求灵活地加以应用。因为贫苦的成长环境,他很自然地将目光聚焦于他非常熟悉的城市生活。在题材和风格上,他显然受到尼德兰画家博斯及勃鲁盖尔的影响,而在具体的绘画技巧上,荷加斯又运用了18世纪流行于欧陆的洛可可绘画技巧。经验主义的美学倾向,现实主义的创造态度,使荷加斯得以跳脱古典教条的桎梏,博采众长,开创了英国绘画的新气象。

三、结语

荷加斯反对对古典信条、经典、权威的盲目信仰,强调应从眼睛的真实观察中发现美,感受美,并从中归纳、总结美的法则,运用于创作实践。他的艺术创作,使得十八世纪的英国美术焕然一新;他对艺术理论的研究,也开启了西方形式美学研究的新阶段。在荷加斯赢得的艺术成就中,经验主义方法功不可没。

注释:

①弗雷德·S·克莱纳,理查德·G·坦西,克里斯丁·G·玛米亚.诸迪,周青,等(译).加德纳世界艺术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836.

②周卓.荷加斯承袭经验主义的观察方法:“壳”[J].美术教育研究,2012(17):45.

③④⑤⑥⑦11威廉·荷加斯(英).杨成寅(译).美的分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31,1,104,45.

⑧刘然,胡美芳.中外建筑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129.

⑨李醒尘.西方美学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24.

⑩汉诺·沃尔特·克鲁夫特(德).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67.

猜你喜欢

经验主义威廉
威廉·亚历山大:通过画笔让西方了解中国
破耳兔
《静物与秋叶》
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数据与语境
——第十七届《哲学分析》论坛专题研讨之二
思 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一粒沙子
威廉·福克纳的《熊》
杜威经验主义课程理论指导下的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