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画家绘画风格解读
2016-05-14农家
农家
摘 要:印象派绘画是指十九世纪出现的,根据光色原理对色彩进行改革,打破绘画传统的印象主义绘画流派。以马奈、莫奈、梵高等为代表的印象派画家打破传统的绘画创作模式,提倡走出户外,把绘画的镜头转向了世俗生活以及大自然。他们注重观察,用色彩代替物体表达主题,并且通过光色的变换来表现主观感受,强调主观理性和自我情感[1]。
关键词:印象派;色彩;光线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7-0044-01
1874年,一个与当时审美不符的画展引来了整个艺术界的讽刺嘲笑。有批评家以展出的画作《日出·印象》为这次画展命名为“印象派画展”。自此,印象派绘画以不被人接受的姿态登上了法国艺术舞台。但是其后却在短短一二十年的时间内,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给艺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印象派画家绘画风格
印象主义分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三个时期。以马奈、莫奈、德加等为代表的早期印象主义,他们汲取前辈的经验,首先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对光色的技巧,对光和色彩的运用进行了发展,代表作有莫奈的《日出·印象》等。十九世纪末,新印象主义代替印象主义,绘画把物体空间结构消失于光、色机械地分解之中,虚化它的真实表现。代表人物是修拉和西涅克,代表作品有修拉的《睡莲》等。与此同时,以梵高等为首的大师不再只满足于描绘自然,热衷于光色的表现,而是主张应该主观的表现自我,强调自我情感和个性的表现。这被称为后印象主义,代表作有梵高的《星月夜》等。
(一)印象派画家题材和创作方式的改变
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西方绘画以古典学院派为代表,作品大多以宗教、历史、神话等为题材,以记事、教化为目的,艺术地表现出现实的情节和叙事性的文学状态。而印象派则是强调创立新时代的艺术形态,提出艺术应该表现生活,绘画是对现实情景的生命状态进行直接描绘的看法,强调将艺术的焦点转移到了纯粹的视觉感受形式上。于是印象派画家倡导走出画室,以大自然和生活场景为主角,这种做法颠覆了以往的内室进行的传统作画方式。印象派画家积极在户外写生,阳光下的生活场景和大自然增加了画面的生活气息使得艺术充满生动性。印象派画家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干草垛》、《睡莲》、《带水帽的少年》、《马铃薯食者》、《秋千》等。
(二)对色彩的独特追求
学院派绘画推崇轮廓鲜明,过分强调物体结构而忽略颜色,作品呆板,没有生命力。印象派绘画最主要的成就是将光与色的科学概念引入了绘画中,革新了传统固有色的观念。马奈在前人的基础上,将光学原理合理地运用于绘画之中。在《威尼斯大运河》里,他用小块的色彩将阳光色、水色、人物色、环境色等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以色彩来表达主观感受。他加强色彩对比和明暗对比,显得作品色彩鲜明饱满。毕沙罗也追求色彩对比和明暗关系,善于利用色彩的冷暖对比和明暗关系来描绘客观事物,表达主观感受。比如《简妮画像》中,只选用了黄色和粉色,但是娴熟的明暗对比使得画面丰富饱满。
(三)对光影的独特追求
莫奈推动了印象派的发展。他认为自然界中不存在孤立的颜色。他致力于光与色的探究,发现景物受到环境色的影响,打破褐色调子对于绘画色彩的束缚,提高了色彩的明度。他还发现,物体暗部颜色的变化,用丰富的色彩表现暗部,打破了暗部是单一黑色的绘画传统。他的大多作品不用线条勾勒轮廓,而是用色彩的的对比来形成空间感,通过将环境色和对比色运用地恰到好处,让色彩对比鲜明,突出画家要表达的主观感受[2]。比如《日出·印象》中的阿佛尔港口:初生的太阳,摇曳着的三两只小船,海和天的轮廓,所有的一切在薄雾中模糊不清却又浑然一体。他通过色彩来真实得描绘出视觉印象,做到了抽象与具体的统一。他还醉心于研究同一个场景下不同环境和光照的色彩变化。在《卢昂大教堂》系列组画中,他削弱物体的轮廓和体质,突出色彩的主题表现地位:教堂的轮廓在阳光下变的模糊,教堂背对着朝阳,背光处被染上了天空蓝蓝的冷色调,让人感受到了夏日清晨的凉爽;傍晚的教堂和晚霞在红色的夕阳照射下,变成了大块的橙黄,露出了小片蓝灰的天空,和橙黄的教堂形成和谐的补色,教堂显得庄重又温和[3]。莫奈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于色彩的准确表现力以及大胆奔放的笔触,才能将瞬息即逝的光影变化凝固在画布上,赋予作品灵魂。
二、结语
印象派画家本着对艺术的热爱,在抵制和嘲讽中前进,打破了保守思想的束缚,将绘画从客观自然的再现转向主观精神的表现,建立了独立性的美学观念。印象派被看成现代艺术的起点,推动了以后美术技法的革新和艺术观念的转变,对西方艺术乃至世界艺术的发展都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荣.印象派三时期的艺术世界[J].价值工程,2016(10).
[2]谢孝珍.浅析印象主义绘画及其传播[J].美术时空,2015(16).
[3]陆虹宇.莫奈作品中光与色的运用[J].美术大观,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