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境化视角浅析《菜根谭》英译本

2016-05-14周金龙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6年9期
关键词:英译

摘 要:《菜根谭》作为中国格言体经典,在外宣中华文化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典籍英译中,语境的重构和文化背景的塑造是必不可少的。将《菜根谭》的三个译本放置在语境化的角度进行分析、总结,继而得出在典籍英译过程中,构建文化语境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语境化 《菜根谭》英译 典籍翻译

引言

翻译本身就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同时也是语境重建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构建语境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在1932年,马林诺夫斯基就指出,“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他深入研究了“文化语境”和“场景语境”。语境,简而言之,即使用语言的环境。

弗斯(J.R.Firth)在马林诺夫斯基的基础之上,继承并发展了“语境”的概念,认识到语境对语言研究的重要意义,并扩大了概念的范畴,将语言活动参与者的身份和角色及当时的情景、言语行为的效果等社会层面因素纳入进来,认为语言活动是一种社会行为。弗斯的学生韩礼德(Halliday)进一步挖掘语言深层的构成原因,认识到语境变量和语言结构的关系,一种是与语言使用者相关的变量,称之为“方言”,另一种与使用者的地理环境、年代、个人喜好和社会环境相关的,称之为“语域”。在此基础上,美国社会语言学家费什曼(Fisherman)提出语境是受到社会规范的社会情境。列文森(Levinson)补充前人的观点,认为语境不但要研究交际的客观因素,也要对主体的结构和信仰等主观因素进行关注。

1965年,卡特福德(Catford)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提到语境,并区分了情景语境和上下文;柰达和塔伯在1982年提出“语境一致”,即在译者理解原文的阶段,要根据语境来确定文本的意义,在表达阶段也要根据语境来重现原文的意义。哈特姆和梅森在《话语与译者》中也探讨了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格特在《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中,将动态语境观和最佳关联理论应用在了翻译研究之上。另外,柯坦在2004年的《文化翻译——笔译、口译及中介入门》提到高低语境文化的概念,他分析了霍尔的高低语境理论,并做出了高低语境的实践,分析了英语与其他语言转换的差异,继而得出英语相对于德语、意大利语等而言,属于低语境交际语言,表达更为显明的结论。

综上,笔者受柯坦先生的研究启发,将较为内敛、含蓄的汉语典籍《菜根谭》作为语料,将语境化作为理论指导,探究译者在典籍英译中语境化的应用。笔者针对语境化,通过对语料的全面分析,说明汉语典籍在语言上的凝练性、文化内涵的丰富性,译文的语境的构建上,英语译文应属于低语境的必然性;其次,归纳语境化在《菜根谭》英译中的具体表现形式。笔者将从译者的文化身份、翻译目的等内部因素和时代环境、交际各方等外部因素等方面探索差异性的原因,从而阐释典籍语境化的重要性。

一、汉语的凝练性和文化内涵的丰富

在语言的连接形式上,汉语属于意合语言,也就是说,汉语中的词语和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汉语省略的大量关联词,在翻译版本中需要重新判断,并且添加回来,否则在形合程度比较高的英语中,原文就将无法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语言因为构成结构的不同,导致在两门语言间的互换过程中必然要构建新的结构。比如,在翻译典籍时,译者不仅需要阅读和理解原文,同时还要参阅现代版的译文。所以,从翻译的分类上讲,典籍的原文和现代版的译文是一种语内翻译,也构建了一种新的语境,将古汉语中特别丰富的文化内涵,用比较通俗易懂的现代汉语传递古汉语的信息。更多情况下,读者若能够直接阅读原文,并通过辅助字典等工具理解原文和文化背景,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获取文化内涵和欣赏语言的方法。然而,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读者选择阅读原文,就成为了极少数的选择。然而,大部分有志于了解典籍的读者来讲,选择既有原文又有现代译文的典籍版本,是一个妥协的选择。

中华文化的内涵,大都包含在汉语的典籍当中。汉语典籍大多包含在经史子集之中,四库全书集合了当时中国绝大部分文献。显然,全部英译四库全书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部分地翻译其中的一部分成了当下中国文化对外宣传的首要任务。

二、语境化的表现形式

语言环境对翻译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因为每一个词脱离了具体的语境,变成了纯粹的符号。其次,一个单词在不同的语境当中也具有不同的理解意思。非语言语境也对翻译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这样的非语言因素有自然环境、时间和地点、听众对象和作者心境。

1.自然环境

(1)春色为人间之装饰,秋气见天地之真吾。茑花茂而山浓谷艳,总是乾坤之幻境;水木落而石瘦崖枯,才见天地之真吾。

【大意】春天一到,百花盛开、百鸟齐鸣,为山谷凭添了无限迷人景色,然而这种鸟语花香的艳丽风光,只不过都是大自然的一种幻象;秋天一到,泉水干涸树叶凋落,涧中的石头呈现干枯状态,然而这种山川的一片荒凉,才正好能看出自然界的本来面貌。

春色、秋气、百鸟和山谷都是造物主所创造的,“真吾”指的是本来面貌,而且作者在这句里面所表达的观点并不是自然本身,春色和茑花茂都是对自然和人间的装饰。第三句得出结论,山川的瘦枯才是天地的真实。此例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有汉语特色,译文读者有可能被自然描写所误导,作者的目的是借春色和秋气的对比来表现真实和虚假。在《菜根谭》中,作者常常利用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来阐释一些禅意。语境重构就给读者更好理解原文的本意提供了方便。

2.时间描述

因《菜根谭》是一部论述修身、处世和人生的语录集,作者的写作特点是言简意赅,所以对译文的要求,也是简短有力。比如作者在描述一个时间时,通常用“时”或“处”引出时间。译者可以根据情况,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改写译文成时间状语的从句,或其他的表达方式,如非谓语等。例如:

(2)念头吃紧时,要知放下。

When you feel too much tension,you must relax by putting the matter on hand aside.

再例如:

(3)渔网之设,鸿则罹其中;螳螂之贪,雀又乘其后。

When a trap is set for fish it sometimes happens that a frog blunders into it. A mantis stalks a cicada,only to fall prey to the unseen finch following it.

翻译时,译者一般根据汉语的习惯,将这句转换成一个时间状语从句。在描述一个有先后顺序的场景时,译者会将句子处理成时间状语从句,自然译者也可以灵活地将同样句式的对比句,变换成简单句。同样句式间的变换交替,译文表达上侧重点不同。例二中译者就将句子写成简单句,原文意思表达清楚,简短有力。

3.人名语境的重构

语境化在典籍英译过程中,特别要对原文当中的人名、地名和典故进行翻译和再造语境。对于译入语的读者而言,因为对中国历史的不甚了解,典籍作者所提及的人名,不仅对于译文读者,甚至有时对译者都是不甚知晓的。基于这个原因,翻译过程中遇到人名时,尽量采取增译,简要介绍一下人物背景知识。

(4)白氏云:“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

The Tang Dynasty poet Bai Juyi said,“leave the body and mind to their own devices,and mans fate to Heaven.”

例(4)中出现白氏,在译文中加上唐代诗人的前置定语,译者的处理是恰当的。显然译文读者,自然指的是以英语为母语又希冀借助这本书来了解中国文化的读者,因为前置定语知道此文的出处,能更好地积累关于中国文化的内涵。

(5)纵难超越羲皇,亦可匹俦嵇阮。

Thus,although,it would be difficult to surpass the wisdom of the ancient mythical emperor Fu Xi, by putting themselves in conformity with Nature, people could perhaps reach the level of Ji Kang and Ruan Ji,two of the sages widely admired in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of the 3rd century.

例(5)中,羲皇、嵇康和阮籍于原文读者是非常熟悉,但是作为低语境的译文读者就是三个,甚至是两个根本没有听说过的人名,更不知道这三位先贤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译者特别在人名的前后,都添加从句或者非谓语结构来简要解释这三位先贤的背景。

翻译的理解和表达是要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进行的, 例如从语言到文化、从形式到内容、从达意到传情,等等不一而足。翻译和语境关系密切,尤其是在涉及典籍英译时。语境制约着翻译,翻译又不得不依赖语境。在典籍英译的翻译过程中,译者要特别注意文化传递过程中的文化内涵,译文既要再现原文作者表达的意思,也要照顾译文所在的社会文化语境,尽力使译文读者理解原文作者所意欲表达的。因此,译者不仅要掌握原语和译入语的语言习惯, 而且要了解译入语的文化系统。要培养文化意识和对文化的敏感性,要善于识别原文中的文化信息,养成探索其内涵的习惯。要特别注意翻译中的文化传递功能不仅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也直接促进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如何跨越彼此文化的局限,把翻译放到了一个综合原文作者、 译文作者、译文读者多重关系的动态的行为范畴,寻求情景一致性,是文化语境的核心所在。

三、语境化构建的重要性

Samovar认为,“文化语境包含知识的储备、行为、态度、价值、经历、空间关系、时间概念、宗教信仰、学科领域等诸多方面。”就影响译者的因素来讲,知识储备和宗教信仰这两个因素虽往往被忽视,但是这两点因素的影响是根本性。中国的意识形态决定了由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翻译人才,在知识储备上是大大欠缺的,译者自然是要知识面广博,诚如吕叔湘先生所言,“翻译必须是一个杂家。”只有译者对原语和目的语都有深入的了解的时候,他才能将原语的内涵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传递。

此外,宗教信仰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根本性的,而且是非常深远的。宗教信仰的不同导致了译者、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追溯翻译的历史,不论是西方圣经的翻译,还是唐朝三藏法师在白马寺白首译经,都体现了宗教对于翻译工作和译者态度的影响。虔敬之心是译者必备的一个品质。不管受何种宗教的影响,译者总是在翻译的过程当中,或多或少体现着他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所以,在具体的典籍的翻译过程当中,译者是不是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就显得特别的重要。文化语境的构建上,译者的宗教信仰和主体性影响着翻译作品的整体风格。

另外,翻译的目的也对文化语境的构成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Hatim和Mason将翻译认作是在社会语境下发生的交流过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是谁翻译给谁的,在何时间,何地点,为何?回答了如上的问题也就解释清楚了翻译的目的。那么具体的典籍翻译上,就是中国的翻译者,向除中国以外的所有国家和地区,为了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对象是对中国文化有向往的外国读者。

四、结语

在典籍英译过程中,文化语境的构建是十分有必要的。中国传统的典籍中蕴含的文化因素是饱含中国民族文化色彩的,译者要实现译文和原文之间的文化对等,要根据不同的文化语境,来做出新的构建和顺应。表层文化语境顺应,译者可以直接转换;而深层次的文化语境的构架,译者要根据翻译目的、译文读者和时代背景等因素来进行具体地判断和选择。译文所构建的文化语境,要准确全面地达到传播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译者也要为实现原文和译文之间的文化对等,做出构建上策略的选择。译者在构建语境中有足够的自主权,同时也参照语境构建的原则,毕竟对外传播中国文化也要考虑译入语文化。构建语境的时间和地点等因素,应归属在表层文化语境之内,而译者心境和听众理解这一类的非言语行为,要构建起来,译者就切实地全盘考虑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从而准确又贴切地构建文化语境。

(基金项目:本文由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2014年度院级科研立项项目资助,项目名称为《菜根谭》英译语境化研究,项目号为[2014yjyb003]。)

参考文献:

[1]Eugene A. Nida. 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2]Samovar et al.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F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26.

[3]曹明伦.翻译中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汉译疑难探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3):79-85.

[4]戈玲玲.文化语境顺应与翻译解码[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44-47.

[5]关孜慧.文化语境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3):46-48.

[6]刘泽权.《红楼梦》叙事标记语及其英译——基于语料库的对比分析[J].外语学刊,2009,(1):106-110.

[7]徐珺,霍越红.典籍英译:文化翻译观下的异化策略与中国英语[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7):45-48.

[8]王宏,刘性峰.当代语境下的中国典籍英译研究[J].中国文化研究,2015,(2):69-79.

[9]魏晓红.典籍英译中的文化语境顺应研究[J].外语教学,2010,(3):109-112.

[10]张小波.从古籍英译分析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J].上海:中国科技翻译,2006,(1):39-42.

[11]钟明国.辜鸿铭《论语》翻译的自我东方化倾向及其对翻译目的的消解[J].外国语文,2009,(2):135-139.

[12]周永模.语境与翻译示例[J].上海科技翻译,1996,(3):17.

(周金龙 广西南宁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530006)

猜你喜欢

英译
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策略研究
情景体验式外宣纪录片《四季中国》民俗文化负载词英译探微
顺应论视域下“中华老字号”企业简介英译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怎样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大学校名及其关键词的英译研究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Reflections on Elizabeth Bishop’s The Fish
从修辞学角度看汉诗英译的模糊对等
“小”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