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音乐表演教学关系的构成规律

2016-05-14郑良文

艺术评鉴 2016年9期
关键词:教学成果教学评估音乐表演

郑良文

摘要:音乐表演教学,是高等专业音乐院校教学主要组成部分。教学关系是教学活动的本质体现。科学的认识和把握教学关系,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本文从音乐表演教学的组织形式、美育本质、现场表演的教学成果形式和考核方式几个方面,论述了音乐表演教学关系的构成规律。

关键词:教学关系 音乐表演 授课形式 美育课程 教学成果 教学评估

教学是所有学校教育工作展开的核心环节,教学关系是教学活动的本质所在。认识和把握教学关系规律,不仅是做好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还是保证教学业务有效实施的理论前提。教学关系的研究始终是教育专家关注的焦点。然而,研究成果大都集中在人文社科与自然学科领域,研究角度主要是教学关系的基本规律。少量关于音乐表演教学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在声乐教学。很少涉及其他音乐表演学科,或者站在音乐表演学科整体来研究。而本文则是从音乐表演整体教学关系角度做出的研究。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是教学关系的基本构成要素,但三者的简单叠加不等于教学关系,教学关系是三者在教学行为中的动态体现。三个基本要素在不同的动态教学行为中,呈现出多角度、多层面的运动规律,这种动态的立体关系,就是教学关系。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历层次都会呈现出不同的教学关系。音乐表演教学,不仅区别于非音乐学科的教学,还区别于其他音乐课程的教学。音乐表演教学主要是指音乐专业院校的声乐、器乐专业课教学。声乐包括美声唱法、民声唱法、通俗唱法;器乐包括西洋乐、民乐及电子音乐的所有种类。音乐表演教学关系,主要从授课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成果、教学评价形式和评价标准几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得以体现。

一、个别课形式引发的近距离全方位的教学关系

授课是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授课形式一般都为课堂教学。但非音乐学科的课堂教学,大多都是以集体课的形式呈现。而音乐表演授课通常都是以个别课(也称小课)的形式呈现。即一对一或小组面对面的近距离授课形式。这种简单的授课形式的区别,却给教学关系造成很大的变化。首先,师生人数比对教学关系的影响。集体课一般都是一位教师向几十甚至上百的学生授课;音乐表演个别课,一般都是一位老师向一位(最多不超过几位)学生授课。教师面向多数或少数学生的不同授课形式,就限制了师生在授课空间内,彼此间注意力指向、心理压力的不同。集体课教师对学生的注意力和个别课相比,要分散的多,学生感觉被老师关注的程度也相对较低。反之,教师感觉被学生的关注度要高很多。因此,集体课中教师被学生关注的心理压力明显高过个别课,而学生的心理压力正好相反。

其次,是授课空间的组合形式对教学关系的影响。集体课是教师在讲台上面对在下面坐着的多数学生;个别课是老师和学生近距离教学。这两种不同的空间组合形式,不但造成了师生心理距离的不同,还造成了课题氛围的显著差异。集体课的师生心理距离不但明显大于个别课,站在讲台的教师是众人关注的焦点,教师维持集体课堂的任务,无形中赋予了教师特殊的权利,这会造成师生间一定的心理落差。形成相对严肃的课题氛围,即使是幽默风趣的教师授课,也不可能消除讲台的高度,这和个别课授课形式形成了明显差异。还有,个别课的近距离教学,教师对学生表演指导过程中的肢体接触,集体课一般是不可能出现的。

第三,是师生互动对彼此间了解程度的影响。集体课教学,由于人数和空间组合方式的限定,决定了师生间很难有过多的互动和了解。即使是个别老师习惯向学生提问,但由于人数过多,每个学生遇到的机会很少。而且,在课堂的公众环境中,提问话题所涉及内容,也都是学科知识本身。很少会涉及师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习惯、生活方面的内容。而音乐表演教学的个别课,近距离接触、集中的互动关系及自由放松的教学氛围,给师生相互了解提供了方便。众所周知,专业高等音乐院校,一般个别课都是在条件比较好的琴房进行,琴房和集体课的大课室相比,要小得多。而且,教师的琴房一般都是固定的,甚至是一个人专用,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装饰,很多还备有茶具。特别是流行演唱和一些电声乐器教学,还配有音像视频播放器。试想这样的空间虽是课堂,也是理想的私人聊天室。在这种没有旁人在场的室内空间里,师生间出于对作品的理解而交流思想情感时,或是课间休息时,几乎无话不谈,从生活、美容、装束,到兴趣爱好、旅游、交友等。这种情况下,师生彼此间了解的程度和层面可想而知。

因此,音乐表演一对一的授课方式,空间组合方式,构建了师生近距离接触、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和彼此深度熟知的师生关系。

二、“美育”教学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

音乐属于艺术学科,它具有艺术学共同的学科属性,音乐又细化为表情艺术。“所谓表情艺术,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音响、人体)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一类艺术的总称,它主要是指音乐、舞蹈这两门表现性和表演性艺术。”因此,它又具有不同于其它艺术形式的特殊性。“音乐不受语言与具象限制的抽象性,又使它更能深入到生命的内核来完整表现它的内在精神,因而最能揭示人的丰富内心世界,展现精神运动的自由状态,与人的灵魂、灵性息息相通。”音乐是将声音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用一定的方式将声音呈示出来,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传达思想情感、表现生活的时间艺术。而音乐表演教学,是教师根据美育规律,教授音乐作品和表演技艺,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通过音乐表演教学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审美能力和立美能力的过程。因此,音乐表演教学以音乐作品为载体,以思想情感为主体,以音乐审美为内涵而构成音乐表演教学的核心内容。音乐表演特有的教学内容,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沟通和交流,呈现出自身的鲜明特征。以音乐作品为桥梁,审美感知为起点,以审美判断力、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知识为条件,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的目的。这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过程,是情绪体验与逻辑思维相配合的过程,是音乐作品内容与表演技艺相统一的过程。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的特殊性,是影响音乐表演教学关系的又一大因素。在其他学科的集体课中,师生个体心理的差异对教学关系的影响,远远没有音乐表演教学那么大。集体理论课教学,教学内容的文字化程度、语义化程度很高,而“非语音性”是音乐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文字符号和音符的功能不同,其表达对象的效果亦有明显差异。文字符号主要表达的是概念,音符表达的是声音结构。对文字概念有一定的约定性,而对音符的理解和转换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况且,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趣味千差万别。音乐表演教学和理论课教学相比,师生的表达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理论课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陈述,而音乐表演教学,主要是通过演唱或演奏操作示范,加上语言解释来完成。

总之,教学内容的独特性,导致了音乐表演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形式和交流层面的不同。师生近距离表演互动过程,实质是彼此间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甚至是世界观、生命观、价值观的碰撞和融合过程。是师生生命深层的交流和相处。而且,音乐个别课教学,师生关系保持的时间,要比理论集体课长得多。理论集体课,通常是一到三个学期,课程结束,师生教学关系随之终止。而音乐个别课是表演专业的主科,如果没有特别原因,师生教学关系一般都会持续整个大学阶段。因此,上述种种原因导致了师生关系,向朋友、兄妹、知己、亲人的程度发展。这是音乐表演教学关系的特殊作用。

三、表演教学成果形式和考核方式构建下的教学关系

对教学成果的评价不仅是教学关系的组成环节,还是检验教学关系及整个教学工作成败的重要依据。音乐表演教学成果的特殊形式,其检验标准和实施方式,不仅是教学关系的组成内容,还是影响教学关系的因素。

首先,音乐表演教学的评估标准,和理论课教学成果的评估标准存在很大差异。理论课教学成果一般都是对学科知识回答的对错率,做为评判标准。一般来说理工科知识答案的确定性最高。人文社科的问题答案,虽然不像理工科那样精准,但基本的标准和大意是确定的。而音乐表演和其它学科相比,其教学成果评判标准的不确定性、随机性程度最高。这点充分体现在评委老师的主观性上。不同评委老师的审美趣味和专业技艺各不相同。面对同一个学生的表演,其评价的结果存在差异。还有,评委老师面对学生的汇报表演,对其表演水平做出评价时的心理机制是复杂的。不像其它学科有标准答案可以参考。那么影响评委老师做出评价的依据,除了表演效果外,很难排除人情的成分,即评委老师对学生个人的喜好,及与学生本人及其任课老师的关系远近等因素。而且,每次教学成果汇报表演,每个学生都要接受几个评委老师的考核。而理论课教学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无论是在考场,还是批改试卷,都是一位老师考核几十位甚至更多学生。因此,这种教学成果的评估标准和考核形式,不仅形成了音乐表演教学关系中考核环节的特殊性,还引发了考核环节对教学关系后续效应。

音乐表演教学成果考核形式,和理论课集体做试卷的考核不同,它具有突出的自我展示性,还有很强的传播功能。学生的现场表演,全方位展示了个人专业水平和自我形象,不但给评委提供了考核的内容,还给所有在场的人提供了传播的材料。现场的表演会被老师同学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传播出去,每位学生不同的表演水平和风格会成为师生议论的话题。另外,学生的表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主科老师在向其他师生汇报教学成绩,因此,自己学生的表演会引起主科老师密切关注和心理反应。现场表演的好坏,不仅会影响到师生关系,还会影响到后续的教学活动。比如,是否会做为优秀学生由教学系部或学校集中起来,统一组织正式演出,或被选派参加比赛等。这些演出和比赛环节同样是教学关系的组成内容。

音乐既具有艺术学科的共性,又具有不同于其他艺术学科特殊性,特别是音乐表演专业课程,其特有的个别授课形式、承载个人审美趣味和思想情感的教学内容、现场表演的教学成果形式和考核方式,承前继后,相互影响,既是教学关系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影响教学关系的重要因素,共同构建了音乐表演专业特殊的教学关系。

参考文献:

[1]王慧霞.教学关系的涵义、结构及生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1).

[2]付畇.大学声乐教学双方信任机制的缺失与完善[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03).

[3]彭吉象.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6]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教学成果教学评估音乐表演
注重教学成果转化,拓展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三进入”的实效性
音乐表演心理素质的培养
基于大数据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服装 CAD一体化教学课题论述
优秀的音乐表演具备的几大特点
浅议网络自主学习的评估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
论血型对音乐表演的影响
论音乐表演创造的美学原则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五个度”见证我国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