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音乐专业竹笛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2016-05-14陈晓光

艺术评鉴 2016年9期
关键词:实践探索

陈晓光

摘要:竹笛现在已经成为我国民族乐器中,和二胡、琵琶同等重要的一种民族乐器。其教学,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历史了。从1956年的“全国音乐周”活动确立“笛子独奏”这种舞台独奏形式开始,一大批民间艺人、演奏家纷纷进入高等院校,为国家的竹笛艺术事业培养人才。随后随着一些社会运动的举行,竹笛教学也经历了黑暗时期,尤其是在“文革”期间。但不能否认,尽管如此,在那一时代,仍然产生了很多优秀的作品。高考恢复,为竹笛教学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我国的竹笛艺术事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如今我国的竹笛艺术事业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竹笛的教学体系建设也已经建设地较为完善,拥有了从小学到艺术硕士、教育硕士的完整教学体系。但是,问题与取得的成果总是同时存在。我们也应该看到这几年,由于高校大量扩招,导致的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授课能力也有待检验,教材更是严重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将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前进的基石,所以一定要重视,一定要解决。这样,我们的竹笛艺术事业才能拥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竹笛教学 历史变革 实践探索

据考古学研究发现,早在七千多年以前的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了竹笛这种乐器。当时的人们是用何种方法来演奏竹笛的,我们不得而知。但作为民族乐器中的一件瑰宝,其历史之悠久的确是值得我们华夏儿女骄傲的。真正的国内竹笛艺术事业迎来发展的春天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一方面通过各高等院校,艺术团体的发动,承认了竹笛这种民族乐器独奏的演奏形式,民众开始广泛接触到这种乐器。那个时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竹笛演奏家和优秀的经典曲目。另一方面,高考制度的恢复,为竹笛这项艺术事业带来了新的血液。源源不断地输送着优秀人才为我国竹笛事业的传承和延续奠定了坚定的基础。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尽管已经有了如此美好的改变,但是由于我们教育体制存在一些弊端,导致竹笛教育事业上仍然有很多问题存在。我们需要解决掉这些问题,然后才能更好地前进。

一、建国后我国竹笛教育事业的发展

建国后,第一次正式的音乐舞蹈演出活动演出是在1953年。当然,在那个时代,大多都是民间艺人进行表演,国家在这方面还没有组建起专业的团队。但就是在那一次汇演上,竹笛这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才开始被大众知晓。随后,1956年举办了专门的音乐周活动,为竹笛确立了“独奏”的演奏形式,这基本标志着竹笛这一古老的民族乐器的地位已经被确立了。但那个时代,国家刚刚成立,在很多领域还不成熟,也没有专门的人才来建设这样的事业。为了发展的需要,一大批民间艺人和演奏家,比如著名的演奏家冯子存、刘管乐等人就应时而起,他们是第一批投入到我国竹笛教育事业当中的人,为后来我国竹笛教育事业人才培养和体系建设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那个时候的教学并不规范,没有教材,更多的像是民间师傅徒弟拜师学艺一样。随后,在1961年,第一届关于竹笛的专业艺术会议在天津音乐学院举办,这一次会议最具使命意义的是确立了竹笛教学要使用的教材。大会经过16天的激烈讨论,最终达成一致通过了“全国性的教材统一草案”,并且也讨论通过了教学曲目的总体范围和同一教学记谱符号。这次会议之后,我国的竹笛教学进入规范化阶段。

但是紧接而来的“文化大革命”将刚刚蓬勃兴起的一切都打回了原形。从中央的音乐学院到地方的高等音乐院校、教学机构都停止了所有形式的音乐教学活动。甚至部分竹笛音乐教师还被当成了反动派,被批斗,关牛棚,其他的教师有的则被贴上“右倾”的标签下放劳动改造,或者是以各种各样的名义把教师遣送原单位。所以在那段时间里,学校的教学工作无法正常展开,甚至整个体系处于崩溃的边缘。而且受到政治形势的影响,那个时代的所有作品全部都打上了“文革“的烙印。很多曲艺作品都要被强制加上红色文化,比如著名的《春到湘江》被改成了《华主席光辉照湘江》,《运粮忙》被改成了《公社成员运粮忙》,而《塞北春哥》则被换成了《喜看塞北换新天》。所有的曲艺作品都被强行加上了政治色彩。当然那个时代也不乏优秀的作品。但总体上来说,“文革”对那个时代的竹笛教学工作的破坏可以说是毁灭性的,很多学校的教学工作根本无法展开,很多教师也被下放或者改造。这种情况直到高考恢复之后,才有了本质性地改善。

1977年,邓小平主席恢复高考时,中央音乐学院已经有十年之久没有招过新生了。其他艺术院校,比如南京艺术学院、浙江艺术学院等也开始陆续展开招生工作。而且“文革”期间一些被迫离开学校的教师教育家们也陆续返回工作岗位。这为接下来的人才培养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此之后,我国的竹笛教育事业才算是真正走上了正轨。学生们有了可以学习的教科书,而教师们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竹笛教学工作中去。改革开放以来,在众多竹笛教育家、表演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竹笛教育从小学到硕士毕业的教学体系的建设。这为我国竹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后续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同时,一些针对业余爱好者的考级活动也在逐渐展开。这让我过的竹笛事业更加蓬勃地发展。

二、对当前竹笛教学工作中面临的一些问题的改革探索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真正建立起从小学到硕士毕业的完整教育体系,这期间付出了无数老一辈教育家的心血和努力。所以,我们应该倍加珍惜目前的竹笛教学工作。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总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前,我们的教学工作中面临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否则将会对我们的竹笛教学工作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概括来说,目前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生的基础水平参差不齐

自从高校连续扩招以来,学生的基础水平已经越来越差,水平参差不齐。这一方面是由于高考阶段,很多学生既要忙专业考试,又要忙文化课考试,两头忙,顾不过来,往往拆了东墙补西墙。到最后,都没有掌握扎实。另一方面就是受目前社会上大环境的影响,很多学生不将精力放在学习上,这让那些基础本就不牢固的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更不牢固,而且这部分学生往往都没有怎么接触过竹笛,没有什么演奏基础。另外一些学生,尽管接触过竹笛,也有一定的演奏经验,但是就像前面提到的,水平参差不齐,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学生,水平已经达到了专业水平。

所以,这就导致在平时上课的时候,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正常的上课无法进行。教师很难提高课堂演奏效果,这样只能导致降低教学质量。而且在演奏过程中,由于学生对呼吸把控、操作指法都掌握的不够熟练,使演奏时间被拖长,这样不仅影响到其他学生的时间分配,而且还打乱了教师的课程计划。而学生也因为操作不当,过度耗费精力而体力透支,甚至声音变得沙哑。进而对课堂效果甚至老师不满。

(二)课程设置进一步优化

目前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主要是因为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教师无法正常进行课程计划,致使教学质量严重下滑。所以在对课程进行设置的时候,应该尽量做到对学生因材施教。完全具有可操作性的一种方法是,将目前的基础普修课程、选修课程和专业课程重新进行设计,已达到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区分的目的。基础普修课程顾名思义就是针对那些完全没有竹笛演奏经验和专业课程素养的学生,或者一知半解,掌握的并不牢固的学生。那么针对这样的学生上课,教师只需要针对性地讲授基础方面的技能就可以了。而选修课程针对的是已经上完了基础普修课程的学生,这个时候他们都已经掌握了一些必要的基础,他们接下来在这个阶段需要学习的主要是技能方面的教授。所以,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针对这一部分学生,只需要讲授如何提高技能,并做一些练习,既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又尽最大可能帮助每一个学生提高自身的能力素养。如果这两门课程学生都通过了,那说明该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演奏竹笛的能力,接下来他要认真选择在竹笛演奏这方面,他要选择的方向了。然后根据他选择的专业方向,教师给予针对性地指导。由于这一阶段学生不论是对于乐器演奏,还是对于课堂理论知识,都已经驾车就熟,所以无需教师时刻关注,只需在需要的时候给予重点指导就可以。经过这样的梳理之后,针对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我们都能对其进行适当分类,然后统一安排教师根据他们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既提高了教师资源利用率,同时又针对学生特点精确教学,将会使学生迅速提高。

(三)定期举办针对学生的音乐会

作为竹笛的教学工作来讲,最重要的,也是最终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竹笛这一乐器的演奏能力。乐器演奏理论方面的知识,需要学生勤奋学习,但舞台表演经验,同样也需要学生多加练习。否则,学生就会成为不敢上花轿的大姑娘,只有花架子没有真功夫。学生在平常学习过程中,可能觉得自己已经掌握的很好了,但是到了舞台上并不一定就是这样。这就是从一开始就需要培养的舞台经验。尤其是让学生在台上锻炼自己的指法和呼吸技巧,很多学生在台下掌握的挺好,但一到了台上,就不行了。所以要给学生提供这种上台表演的机会,让他们这舞台上锻炼自己。另外,通过组织这样的活动,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展示自己的才华,这样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竞争氛围,更利于学生后期的学习。而且这样也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为将来站在舞台上从容演出,做好铺垫。

三、结语

竹笛教育事业在我国已经经历了六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在这六十多年里,有阳光也有阴霾。尤其是“文革”期间,由于政治原因,对我国的竹笛教育事业产生了非常严重的破坏作用。所以,今天我们拥有的这份教育事业十分珍贵,我们应当倍加珍惜那些前辈们冒着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今天的机会。我们已经建立了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硕士的一整套竹笛教育体系。这一点为我国的竹笛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证。但是,光有这样一个构架还不够,我们还必须把这个构架里面的内容填充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在这条构架中能真正学有所长,继承我国竹笛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课堂效果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一切都将会顺利解决。希望引起高校教师的重视。在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上,逐渐做出改善。

参考文献:

[1]赵大禹.高校竹笛教学改革的策略探究[J].黄河之声,2015,(17).

[2]罗海玲.高师民族器乐教学改革初探——以竹笛教学为例[J].歌海,2008,(06).

[3]陈赛.新时期高校竹笛教学改革的策略思考[J].艺海,2013,(10).

猜你喜欢

实践探索
提升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实践探索
“一站式”学生服务中心的实践与探索
民俗文化传承与中专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新经济时期高校纪律检查与业务监管协同机制建设的探索
“微课程”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实践探索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