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声乐表演专业声乐技巧课系统设置研究

2016-05-14崔戈

艺术评鉴 2016年9期
关键词:高校

崔戈

摘要:高校声乐表演专业的小课制已沿用了几十年时间,在社会文化与教育进程的转变中,产生了由内而外的诸多弊端与不稳定因素。本文的研究着眼于小课制的改良,思考目前声乐教学进程中的不足之处,提出矛盾存在的原因,并力求建设新的教学系统。形成以声乐小课为中心,多层次的环抱式教学系统,以求对声乐小课形成支持,建设更为高效稳定的学科教学体系。

关键词:高校 声乐表演专业 小课制 弊病与不足 教学系统改良

中国的高等教育声乐教学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形成的专业划分与教学系统。在引进了前苏联的声乐教材体系与东欧美声唱法基本规范的同时,根据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具体情况,形成了以美声、民族、通俗为代表的三科分立教学组织。这样的规划方式是在西学东渐基础上的因地制宜,具有独创性与特色化。但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与高等教育对于声乐教学的要求纵深与日俱增,传统的教学理念产生了很多不适应与自身的畸变。为此,我们希望通过研究,思考高校声乐表演专业在声乐技巧课的系统化课程设置方面如何可以找到新的突破口。

一、当前课程设置所存在的弊病

从“五四”时期最早的中国音乐学科建立开始,就已经将欧洲的声乐教学方法付诸于实践,“一对一”的声乐教学方式既是西方声乐教学宣讲教义的传统,也符合中国民族传统歌唱中口传心授的教学思路。相对于其他学科的大课制,音乐学科的小课环境更有利于演唱技术从声到情的传承,以使学生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理解。但在现代的教学系统中,这种技巧课的教育方式受到了来自教育专家、机构、学生的种种质疑。质疑声有些来自于内部构建与质量方面,另一方面来自于其本身独立存在的科学性。

从其自身内部而言,“小课制”是由教师进行单独声乐辅导的教学方法,以教师的身体力行来传递声乐知识,教师作为参照物,是一种智能的媒体,起到一种中介的作用,将声乐知识、技术技巧、理论常识、表演内涵等信息传递给学生。自身成为了一本“活教材”。可见,教师所承载的角色与使命是多么重要。而内部的不稳定性恰恰出现在教师环节中。我国的声乐教学如果从20世纪90年代全面普及开始算起,向各地方的综合类大学所提供的师资力量人才并不充裕,加之从2000年左右开始的高校扩招使音乐类生源数量激增,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比如:教师声乐技术水平的不稳定;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案例屡见不鲜;教师理论知识储备不足或不能贯穿到课堂教学中;教学时间、质量、连贯性得不到保障;曲目或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够开阔。这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恶化。原本在声乐教学成果比较集中的音乐学院所走出的少数声乐教育工作者,还能够在声乐教学理论方面保持一致的态度与做法,但后续的师资逐渐在理论塑造上分道扬镳,一知半解。自身素质与水平在岗前与岗内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在这样的条件下,“小课制”逐渐成为了松散的教学园地,学生的参照标准不是正确科学的声乐体系,而是教师本人的要求及唱法。

从外部情况来看,既然“小课制”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承载不了足量的教学内容,就需要其他方式方法的有益补充。而目前在许多高校,尤其是地方各级院校中,完全没有相应的课程体系配套。这是一种从上至下的态度散漫,也是一种传统惯性使然。从外部构成来讲,目前的声乐教学小课制没有任何可以依托的软硬件条件。可以作为教学使用的声乐理论书籍凤毛麟角;教师对于已有国内学术成果知之甚少或各执己见;与声乐小课配套的公共课支持力度匮乏;对于声乐教学所需要的支持知之甚少。这些都严重阻碍了高校声乐人才培养的进程,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的有条不紊,与时俱进。

二、科学的系统构成设想

在国家对于基础教育和专业学科教育屡次提出课改指导意见的背景下,告别与改良几十年来一成不变的声乐小课制早已势在必行。改革并非否定小课制存在的价值和科学性,而是在现有基础上斧正其内部的发展弊病,统一构成标准,形成系统化的学科建设构造,以使声乐小课能够在有效的支持中发展下去,规范教师的言行举止和榜样作用,丰富教学内容,使声乐学科发展能够充满活力。

首先,统一标准是形成系统化的前提条件与当务之急。面对众多学科都有大量理论书籍和教参作为授课指导的情况,声乐教学其实本身来讲并不缺乏相关成果,但是教师在实际授课中很少依照其中的内容和步骤来要求练声和歌唱,惯常以经验主义和自主的训练方法来指导教学,这并非自成一派的独到见解,而往往是不受约束的表现。其实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都只是教育岗位上的一枚棋子,应当以做好本职工作为前提。但很多教师以专家自居,特立独行,不遵循科学的教学步骤,甚至以此来标榜自己的教学风格,这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造成恶果的源头。以统一或者音乐学院的规范教材作为授课依据,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是声乐小课内在的依靠。

其次,形成系统化的教学体系,将声乐教学分层展开是革新的重中之重。基于声乐小课所承担的教学使命过重,在教学中顾此失彼的现象屡见不鲜,我们认为有必要形成分层的课程设置体系。如果将这一体系看做是一种环抱式的原型系统,那么在核心地位的声乐小课主要的教学任务在于发声技巧训练与歌曲演唱教学方面;距离核心位置最近的环抱课程,应集中于声乐理论学习,声乐发展史,声乐表演赏析,舞台表演实践,艺术作品鉴赏等与声乐有着直接关联的课程;中层环抱课程可以集中于声乐教学理论,艺术学原理,曲式分析,视唱练耳,钢琴伴奏等课程,可以间接对于学生的自学、实践、教学模拟等方面测中培养,形成全面的素质能力。在最外围的学科包围中,可以考虑将基本乐理、音乐常识甚至其他文化类知识综合贯穿,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这样的教学系统不仅能够解决声乐小课独木难支的困境,分散其压力,同时还可以丰富与开阔学生的视野,塑造学生与社会衔接的本领。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小课制的不科学并非自身原因所造成的。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中国几千年来的各种民间音乐传承都是以面对面的耳提面命形成的,即便在这样文化不发达,甚至人民群众基本不识字的条件下,单纯凭借语言的力量就可以将很多艺术形式传承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无独有偶,在西方的声乐体制中,教学也擅长单体性开展,传承几代,没有遇到任何瓶颈。因此,我们认为小课制发展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社会的浮躁与教育者心态的不淳朴。所谓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可以存在于社会的某种层面,但存在于教育环境中,却值得我们警醒和悲哀。教育主体一面大肆宣扬学校教育的各种优势,敞开扩招的大门,将学生吸引进入,另一方面又对教育内部存在的问题漠不关心,得过且过。久而久之,造成了一种自上而下的消极情绪蔓延。小课制教学所承担的角色与实际教学中的教学信息量严重不平衡,一些教师还妄自尊大,摆不清自己所处的位置。这直接导致了教学系统的急功近利。表面上看似风生水起,实则暗流涌动,充斥着许多不该有的硬伤。

端正教育者的态度,以学生为本,以天职为己任,也许许多实际中遇到的困难便可以迎刃而解,不够自破。对于声乐表演专业的日常教学而言,系统化的教学设置,也许可以从另一种实体层面去规范教师的任性与教学能力的不足,降解教与学中不对等的诸多矛盾。我们期许一些实质性的改变早日到来,也希望声乐表演的教学能够踏实、深入、客观、全面的尽早展开。

基金项目:

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项目“高校声乐表演专业声乐技巧课系统设置研究”最终成果,项目编号:2016-GH-259。

参考文献:

[1]陈栋.谈高职院校声乐集体课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5,(33).

[2]赵毅.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声乐教学模式研究[J].音乐创作,2012,(03).

[3]郑明顺.论钢琴伴奏对揭示歌曲音乐形象的作用[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3,(04).

[4]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