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太极初探古典舞身韵的阴阳之美

2016-05-14张哲芳

艺术评鉴 2016年9期
关键词:太极

张哲芳

摘要:太极是我国武术的代表之一,拥有极其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同时也是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太极精神是中国文化中的代表,它集中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和美学追求,它所蕴涵的身体哲学,对中国艺术有着很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典舞创作中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蕴含着医疗、保健和中国古典唯物哲学,同时也是一门具有鲜明特色的人体艺术。作为我国的瑰宝,太极中蕴藏有很多中国古典舞身韵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包括有动静结合、虚实交错,这些与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动作节奏有着相似点;太极中的阴阳八卦和古典舞身韵的阴柔阳刚之美有着近似之处;太极的“中和之美”与古典舞身韵中的美也息息相关。如果可以深入探究太极的内涵,将有助于古典舞身韵自身的变化与发展,并能够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太极 中国古典舞身韵 阴阳八卦 借鉴吸收

在我国现当代建设中,古典舞身韵的关注点应该在挖掘传统文化精神方面,因为这种深度的挖掘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意义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化代表性和典范性。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文化养料和应该汲取的知识养分,经过多年的梳理和整合,理出了一条以“太极”为核心的精神源泉主线,在这条主线上古典身韵不仅建设出了哲学基点,同时在审美价值、创作思维和操作方式上都是一盏指明灯。所以,这就是中国古典舞身韵传统的核心地位,即“太极精神”。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典舞身韵中蕴含并体现的太极精神,准确把握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使中国古典舞身韵沿着健康的方向前进。

一、太极阴阳八卦对古典舞身韵的渗透

(一)太极的阴阳八卦之美

什么是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太极是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产物“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什么是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太极乘气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这就是太极生阴阳的道理。

在中国人的阴阳理论中是以阴为本的,阳为阴之动。从变的角度看,一切阳都是由阴运动而产生的,虽然现实世界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但动之极,却又是静,动静之间,以静为本,以动为末。以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与人类发生关系的基本自然现象,是《易经》中的八种基本图形,即称八卦。在太极的阴阳八卦中始终要达到事物的平衡状态,太极分阴阳虚实,对立而统一。道家认为,世间万物,均有阴阳两面,而阴和阳又在不断地相互变化、矛盾着向前运动和发展,正所谓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这是一种简单朴素的辩证哲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体现。先祖们研究宇宙,视日为阳,月为阴,天为阳,地为阴;研究地理,视山为阳,水为阴;研究人类,视男为阳,女为阴。中国人认为事物都是变化的,这种变化是由内在的阴阳转换促成的,阴阳平衡时,事物相对稳定,事物状态最佳,这是中国人的方法论。太极图黑白鱼儿曲线互补,表明中国文明崇尚“中庸”; 太极图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阴阳鱼儿黑白分明,共处一圆儿,对立且统一,这是中国文明理想“和谐”;所以太极图是中国哲学最完美的图示,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二)太极精神在古典舞身韵中的表现

“身韵”是中国古典舞“身法”与“韵律”的总称,换句话说“身韵”即“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这是中国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其规律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在对中国古典舞身韵加以了解的过程中,不难看出在其中融会贯通了中国的其他元素,如戏曲、武术等。这些元素的吸收和借鉴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至今仍保留着一定的研究价值。在深入了解了古典舞身韵后可以发现,“圆”贯穿于舞蹈形体运动的始终,这和太极图形有极为相似的地方。不仅如此,在身韵中还有动作形态的虚实、呼吸的强弱、动作力度的刚柔等,这些无不体现着太极的中和美、阴阳美。因此, 古典舞身韵中的太极精神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二、古典舞身韵对太极的借鉴吸收

(一)阴阳美

太极图用一大圆环、一S线和二小圆圈,辅以黑白色彩相交错,共同构成太极图的基本《易》理意象。而太极图显示的“两仪”“四象”“八卦”。这种阴阳相应的意识,在中国古典舞身韵中表现为“左右反正、阴阳相变”。具体而言,左右手分阴阳,脚步多为一虚一实,身体有前俯必有后仰、有伸展必有内收,动作有动必有静、有刚必有柔,构图有退必有进、有离必有合。如身韵中的“划圆”动律表现为一种从内至外的划圆,而且是以“起承转合”的方式在运动,倘若我们尝试着将太极图中间的“S”线看做太极图“起承转合”中“转”的环节,而从其外圈的任意一点出发沿线而行,那么,无论从左还是往右,从上还是往下,最终都要回到那一起点上的。所以中国舞蹈之讲求阴阳平衡、中正曲含的特征亦非常突出这些,显然都是《周易》原理的体现。

(二)虚与实

中国表演艺术之高妙所在于以虚代实、从虚见实、甚至从无到有地创造。虚实的手法是这种高妙达成的重要手段。而在古典舞身韵中虚实的变化不单单只是表现在气息的运用当中。往往舞姿是虚实结合的最佳载体,如提、沉、冲、靠,这些动作通过气韵的调整以及音乐的配合,使舞姿内容更加丰实;动作不会只以一种方式运动变化,所以为观众的视觉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实则为虚。我们经常在训练古典舞身韵以及其他舞蹈中听到“练死了,演活了”以求得事半功倍,也意在表明虚与实的结合是中国舞蹈的形式美特色。

(三)强与弱

在古典舞身韵中呼吸是至关重要的。呼吸的强弱关系贯穿着舞蹈的始终,而中国古典舞身韵又是练习呼吸强弱关系最好的方法之一。中国的艺术家们把宇宙的阴阳变化体现为“气”的变化之道。不仅把阴阳之“气”视为生命之本,而且在表演中将其转化为艺术的呼吸,它可以通过节奏强弱、快慢、大小、轻重等韵律形式的处理不同,“一长一松”作为“气口”。戏曲名家钱宝森在《京剧表演艺术杂谈》中专门谈到了身体的“气口”, “所谓‘一长,就是身子往上伸,在伸的时候要吸气,所谓‘一松,就是身子往下沉,在沉的时候要出气。”这种独特的艺术呼吸和运动法则,伴随着“大小周天”的运行,成就了中国古典舞蹈的抑扬顿挫的韵致。在这其中不仅要把握呼吸的强与弱,还要注重情感上的强弱对比,二者结合会产生出多种不一样的表达形式,这在舞蹈的表现手法上有丰富的实用性。这样不仅大大丰富了呼吸在舞蹈情感的表达上采用的方式方法,也使得同一情感在不同呼吸的带动下呈现出不同的动作质感。

(四)刚与柔

太极在中国传统武中将“刚与柔”表现的淋漓尽致,虚实结合、刚柔并济的招式突显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在舞蹈中,中国人认定的美感根源离不阴阳顿挫、刚柔并济的辩证把握。从古至今众人向来认为“柔中寓刚,刚中见柔,刚柔相济,相得益彰”是中国古典身韵独具的风格代表。中国古典舞身韵讲究“寸劲”的亮相,但是并不着重注意对于之前的过程与亮相之间的对比与落差,而在吸收了太极“刚柔相济”这个特点后既讲究了合则为柔,开则为刚(即蓄则为柔,发则为刚)在运劲过程中表现为柔,在运动到落点时表现为刚,从而加强了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表现力。因为有了柔作为前提条件才能显得出刚的刚猛,也正是有了刚的刚猛才能显得出柔的柔顺,这是中国古典舞身韵对于“劲”相得映彰的运用方式。刚柔结合,化蛮力为巧劲,在舞蹈中乃至武术中都用的尤为广泛。

(五)动与静

古典舞身韵在动静结合中的真理可深入到艺术的各个层面。如身韵中的舞姿定位、造型亮相都是静态展示,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它也是静中有动。其中内在的呼吸调整以及动作的伸展外延都悄无声息的将静与动完美结合。再比如,古典舞身韵中的步法,“圆场步”“花梆步”等小碎步,如太极一样的表述,“迈步如猫行,行步如临渊”。前进时后脚掌先着地,后退时前脚掌先着地。无论进退均是大腿带动小腿,重心前后移动,平稳、均匀、清楚。看似只是太极的步法特点,其实在古典舞身韵中却蕴含了同样的道理。

(六)离合始反

中国舞蹈身韵中美学的阴阳辩证观表现的舞蹈运动法则为“离合始反”。妙诀在于欲进先退、欲伸先屈、欲急先缓、欲起先伏、欲高先低、欲直先迂、欲浮先沉。离合始反不仅深入古典舞身韵的各个细节,而且在太极中也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在舞蹈《古舞新韵》中有所表现,在这个境界里,舞者以自身身体为基点,不断靠创造和想象实现自由灵空,欲上先下、欲左先右的始反之劲让人有种点到为止但又意犹未尽的感觉,这种看似“无目的的目的性”,让舞蹈有了另一番滋味。

在今天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慢慢历程中,可挖掘传统文化的精神还有很多。太极精神在古典舞身韵中贯穿始终有着核心地位,充分理解、重视和运用好太极原理,在现当代舞蹈中也是至关重要。文中提到的六对相互对立矛盾的关系也只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的一叶扁舟。按照失误发展的规律,总结归纳前人在舞蹈中的探索和研究,做到在新的领域有所认识和新的领悟,这样才可以大大加强古典舞身韵的自身艺术价值和富有的观赏性。

参考文献:

[1]徐艳.太极拳与中国古典舞的关联[J].四川戏剧,2008,(04).

[2]周来祥.中华和谐美第一图——太极图的审美观照和理性思考[J].学术月刊,2003,(10).

[3]唐满城,金浩.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袁禾.中国舞蹈意象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5]刘青弋.关于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范畴与概念丛[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02).

[6]隆荫培.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7]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8]米盖尔·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太极
太极三部曲Ⅱ·太极图
唱道真言(四)
人到老年学太极
婆婆的太极人生
练太极100%安全吗?
太极马扎(三)
太极达摩伏虎棍与太极达摩杖对练(一)
太极风采
太极Ⅱ
诸葛闪闪与太极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