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海门山歌的艺术欣赏与文化传承

2016-05-14邢睿凌

艺术评鉴 2016年9期
关键词:艺术特征文化传承

邢睿凌

摘要:海门山歌的内容涉及面广,大量反映了农民的生活,抒发了农民的感情。历代的海门人民,总喜欢在劳作时唱上一小段,其风格形象生动,易于传唱,深受大家的喜爱。海门山歌在2008年6月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对历史悠久的海门山歌最大的肯定。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喜欢原汁原味的海门山歌,传统的山歌正被年轻一代慢慢疏远乃至遗忘。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海门山歌,赋予海门山歌新的生命力,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关键词:海门山歌 艺术特征 文化传承

江苏海门,地处我国长江口北侧,东面黄海,南临长江,被称作是“江海门户”。在这一方富饶秀美的土地上,孕育着被称作“江海平原一枝花”的神奇宝藏——海门山歌。在江海儿女的心目中,海门山歌一直是他们引以为傲的宝贵音乐文化资源,2008年6月,海门山歌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对历史悠久的海门山歌最大的肯定。

为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海门山歌,海门特地创设了山歌剧团。剧团从创设开始至今已上演了200多个剧目,其中创作剧目30多个,代表剧目有《淘米记》《俩媳妇》《献给妈妈的歌》等。海门山歌剧的演出除了在海门本地外,还经常去南通各个地区和江浙沪的吴语区。早在多年前,海门山歌剧团先后两次去北京演出。在北京完美地上演了山歌剧《青龙角》和《献给妈妈的歌》,获得一致好评。

如此说来海门山歌剧团不仅是个专业戏曲团体,也是海门山歌传播的载体,更是海门山歌发展的基地和培养山歌演员的人才宝库。

一、海门山歌的艺术特征

(一)叙事与情节的珠连璧合

海门山歌中还包含山歌、号子、小调,但常见的、流传最广的海门山歌大致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即兴山歌,即兴山歌是人们在干活、休憩的闲暇时间随口传唱出来的,词句的长短没有限定的长度,内容大多于反映平时生活。第二类是叙事型山歌,有比较详细具体的人物情节,歌曲内容也比较完整,思想情感较为丰富。

1.从演唱方式来说

海门山歌的演唱方式主要分为独唱和对唱,但在实际表演生活中,还会以合唱或是歌剧的方式呈现。海门山歌的曲调委婉动听,旋律优美,琅琅上口。例如传唱很广的《淘米记》《山歌调》等,其旋律平和规整,演唱方式上相对自由,易于上口,因此很容易被人们接受和传唱。

2.从曲调上来看

海门山歌以中国传统的五声性调式为主,其中D羽调的山歌数量偏多。在小调山歌中,则以G宫、G宫羽调为多。从旋法上来看,海门山歌的旋律以级进下行、大小三度进行为主,跳进很少。

3.从节奏上来看

海门山歌的节奏自由,灵活多变,换拍子的现象很常见,每一首山歌都有属于其自己独特的节奏。自由舒展多变的节奏加上流畅悠扬的曲调,更凸显了海门山歌独特的魅力。

(二)语言与氛围的诗意提炼

海门山歌的语言有着巨大魅力。海门山歌主要流传于海门、启东等沙地地区,在语言上属于吴歌的分支。在表演中,海门山歌多以海门沙地方言进行演唱,吴侬软语给人带来了一种亲切的江南风味。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即兴性的,在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看到什么或者想到什么就唱什么。歌词一般四句、六句、八句不等。如“四句头山歌两句真,还有两句笑煞人:癞蛤蟆出翅飞南海,小田鸡出角削煞人。”

另一类是叙事性的,有丰富的故事情节,形象生动的人物。

如《摇船郎》《贩桃郎》等。歌词有十几句、几十句以至几百句不等。这些歌词,不仅词汇丰富,故事情节还很曲折。山歌的内容涉及面广,但大量反映了农民的生活,抒发了农民的感情,因而爱唱的甚多,流传甚广。但在旧社会里,却被上层人士认为语多俚俗,不能等大雅之堂,受到歧视,很少有人将它写成文字。

(三)歌词与情感的自然流畅

歌词内容多从生活中而来,除了反映百姓们平时的生活,还有映写男女爱情的,取材多源自生活,歌词的表达自然流畅,形象且直观。可以很好的帮助歌唱者抒发情感,宣泄情绪。歌曲经常在开头直抒胸臆,很少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选择使用朴实的语言进行描述。简洁明了的语言给听者带来了较强的亲切感、真实感。

在歌词的撰写中,不难发现海门山歌的另一大特点——偏好使用叠字、叠词。《东天日出白浩浩》《小寡妇》等多首山歌的歌词中都体现了这一特性。除了使用叠字、叠词,山歌的歌词还很注重押韵,例如《东北风起海连天》中的:天连海,海连天,海水烧菜不用盐。再比如《号子泼在满街头》中的:叠字、叠词、押韵这些手法使得原本朴素的歌词变得琅琅上口,更易于民间的传唱。个性鲜明的歌词,为原本情趣盎然的海门山歌增添一抹独特的风味。

二、海门山歌的文化传承

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的海门山歌渐渐被大众审美所忽视,为了抢救、保护、传承这一灿烂的民间艺术,各级政府、文化工作部门还有许多热心民间文化人士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

(一)物质文化的方式传承

1949年海门解放以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各地十分重视民间文艺的搜集整理工作。1954年夏,由县文化馆陆行白,搜集了一首叫《摇船郎》的叙事山歌,经过加工整理,写成了第一个山歌剧《淘米记》。1956年县春节业余文艺会演中,崭露头角,受到观众好评。当年冬,赴省演出;第二年又参加全国民间歌舞会演,受到了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并与演员合影留念。几十年来,剧团足迹遍及全省及上海等地,创作、移植和改编了60多个剧目。山歌曲种的特色,在曲调上,也有较大的创新和发展,已成为我国地方剧种之一。海门山歌剧团是海门山歌文化传承和发扬的载体,他们的坚持,使得海门山歌的传承得到了物质文化上的保证。

(二)文化系统的支持传承

除了成立海门山歌剧团,自1985年开始,海门坚持举办山歌会唱活动,前来参加会唱的人来自各行各业,通过会唱活动,促进、推动了海门山歌的挖掘与传承。同时,经过多年的挖掘、收集、累积,海门文化局出版了《海门山歌》《中国海门山歌集》等收录了大量山歌的书籍,以物质文化的形式对海门山歌进行传承。

(三)各级学校、教育系统的演唱传承

除了以物质文化的方式进行传承,更重要的传承方式是以演唱。为了更好弘扬海门山歌的文化,“海门之春”等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更有利的帮助海门山歌进行推广,让更多的江海儿女拥有文化传承的意识。近些年,海门市全市中小学都开设了“海门山歌”这门课程,通过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家乡特色文化的感情,让学生对家乡的文化艺术有着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培养他们对文化传承的意识,使得优秀的海门山歌文化后继有人。

2月25日,海门市通源小学邀请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海门山歌剧团的宋卫香女士来校讲学。此举也为通源小学“汇源”文化论坛开了一个好彩头!

活动中,宋女士从海门山歌的起源以及传承等多个层面叙述了海门山歌的发展情况。她重点讲述了海门山歌的传承绝对不能靠她个人的力量,应该有一个团队,有一群热爱海门山歌的人一起来传承。宋女士希望海门山歌首先能从通源小学唱起,组织一个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一起来推动海门山歌的发展。讲到动情处,宋女士还专门为大家演唱了《淘米记》等一批海门山歌的经典曲目,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

据悉,通源小学将与宋卫香女士深度合作,开发海门山歌校园剧社,让一批教师和一批孩子先加入进来,从而带动大家一起来传承海门山歌这一国家级“非遗”。通源小学还将积极申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主题就是开发海门山歌校园剧社,力争以课题的形式进一步推动海门山歌的发展。

海门市通源小学为继承并发扬海门山歌这一国家级非遗,邀请专家指导,并组建了山歌社团,真正实现了让海门山歌 “进校园、进课程、进课堂”的目标。学校还打造海门山歌学唱课程和海门山歌欣赏课程,在2014年南通市非遗进校园现场会中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肯定。

三、结语

本文通过浅析海门山歌与其生存环境的共融关系,让我们从更深的层面认识了海门山歌及其文化底蕴和艺术特色,那就是海门人民的热情和对未来的乐观。作为一名骄傲的海门人,我始终坚信:我们有责任与义务让更多的人了解海门山歌,让更多的人喜欢与传承。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之下,海门山歌一定会成为中国民间音乐中一朵璀璨而靓丽的奇葩!

参考文献:

[1]李翔.中国海门山歌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2]李翔,俞仲明.海门山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詹皖.海门山歌的艺术特征与传承保护[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猜你喜欢

艺术特征文化传承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