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型语文课堂的建构与实施
2016-05-14许燕
许燕
巴西著名教育家弗莱雷认为对话式教学有助建立一种新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对话的主体,通过对话和交流,不断发展。“对话型语文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后的一种发展趋向,主要是通过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唤起学生对生活独特的体验。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构建,为语文课堂增添活力。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浅析了对话型语文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给大家提供一点参考。
一、多元交流,对话主体
学生是对话型语文教学模式的主体,想要营造高效的课堂,作为教师,首先要营造出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鼓励同学们自由、积极、多元化的交流,发挥出主体的作用。
比如,为了高效地实现对话型语文教学模式,我让同学们在语文课前把课桌摆放成“秧田式”,通过这样的座位排布方式,加强了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由于这种座位排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同学的视线范围很小,在教学时我与偏远位置的同学的眼神交流也很少,因此我让同学们采用流动的方式,每节课都会变换自己的位置。我将每个座位编上标号,上课前由同学们抽签,抽选自己的座位。由于每节课的位置不同,同学们很容易产生新鲜感,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而且每次座位两边的人会发生变化,增大了同学们之间互动交流的范围和机会,避免了传统“秧田式”的局限性。在互动过程中,我鼓励同学们畅所欲言,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更不会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我尽量采用幽默、温柔的方式与同学们交换意见,适时地肯定他们的观点并给予鼓励,营造出一种宽松、愉快、民主的氛围。我会与同学们进行多元的交流,不仅仅限定于语文课本上的内容,而是拓展知识范围,选用一些有趣的话题作为题材导入教学内容,从而顺利地推动对话型语文教学的开展。
通过上述方法,在我的长期努力下,成功地营造了和谐、平等、宽松的对话氛围,同学们在课堂上敢于发言,凸显了主体性,为“对话型语文教学模式”的成功保证了前提,使对话能够有效、顺利地开展下去。
二、捕捉生成,对话文本
要想使对话型语文课堂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效的对话文本是非常关键的。在教学时,教师应当设计有趣味性的和有深度的话题,可以通过讲课时捕捉生成话题然后展开讨论,引导同学们积极地深入思考,提高语文素养。
比如,我在讲必修二《祝福》这堂课时,讲到课文中“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段语句时,我捕捉生成了讨论话题,向同学们提问“这段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同学们都能回答出是肖像描写。然后我提出话题“鲁迅为什么要对祥林嫂有如此细致的描写呢,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呢,大家谈一谈你对这一肖像描写的感受吧”。同学们就此话题以小组的形式展开了讨论,我让同学们在讨论完后每组派出一名代表来回答我的问题。最终同学们的答案不断完善,接近正确答案“表明祥林嫂遭受了长期的打击与折磨,极度悲哀,精神麻木,濒临绝境”。
在上述的课堂教学中,我以课文内容中某一知识点作为触发点,引导同学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完成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通过对对话文本进行逐步深入的解读,使同学们对课文内容有着清晰的认识与理解,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实践活动,对话生活
“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语文的实践活动,走出课堂,在活动中与同学们对话。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同学们形成更深的感悟,提升语文的素养。
比如,为了让同学们对课文中的古诗词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我带领同学们开展了主题板报的设计与绘制。同学们需要将我们学过的古诗词包括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通过新颖的方式设计黑板板报。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对板报构思展开了讨论,我们对诗词的内容、意境、思想感情、描写方法都进行了分析,讨论引入哪个部分作为板报的内容。最后经过不断深入的讨论与完善,我们决定在板报中引用古诗词原文、思想感情和作者的创作背景,同学们还画了作者肖像的简笔画。设计好后,我与同学们共同参与了板报的绘制,在这个过程中,我通过与学生们展开对话,引导同学们复习了这些古诗词的背诵、创作背景、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让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巩固曾经学过的知识,并且加深理解与记忆,达到更好的学习与运用效果。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我通过开展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将所学的语文知识链接到生活中,与同学们对话生活,引导同学们复习进而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从而加深同学们的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成功地构建与实施对话型语文课堂的关键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设计有效的对话文本并将对话链接到生活。我们要在不断改善过程中将对话型语文课堂的效果提高到最佳,使学生通过有效的对话不断发展和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作者通联:江苏海门市四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