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诵读提高学生作文素养

2016-05-14曹晶晶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9期
关键词:作文教学

曹晶晶

【摘 要】目前的中学语文教材入选的文学作品,基本上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无论是作家、作品、作品中价值取向及写作特色,都有借鉴之处。这就为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课文向学生提供写作材料,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料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关键词】诵读经典;作文教学;作文素养

经常听到语文教师在抱怨,学生怎么就是不会写作文呢,肚中没有素材,有素材的语言表达又不过关,只会平铺直叙,泛泛而谈,语气中有不少的无奈。古典诗词是中华灿烂文化的瑰宝。最近几年,人们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出现了“汉学热”“国学热”,各地开始重视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我校,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诵读经典活动。学生诵读经典,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开拓学生视野、陶冶情操,有着积极的意义。让学生诵读古代文化经典作品,势在必行。因此,去年以来我进行了“读经典学作文”的实验探索,将诵读古诗与作文教学相结合,指导学生借助古诗词学习写作,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从现代作文看

作为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我阅读过许多学生的作文。其间构思精巧,立意高远,语言生动的文章如凤毛麟角。大多数学生的文章词语匮乏,枯燥无味,重复罗嗦,胡编乱造,人云亦云。“早上,我走出家门。走到大街上,我看见地上有一个钱包。我捡起钱包,开始做思想斗争……”多么相同的题材!多么幸运的遭遇!更有甚者,恶搞成了一种时尚。“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鬼门关”“小时不识月,一个白面团。”内容滑稽,情趣消极,语言荒诞……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历来是老大难。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呢?让我们看看古时候的孩子吧!“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多么聪颖机灵!“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多么孝顺谦让!再看当今的孩子们,生活环境更优越,受教育方式更系统,认知水平也更高。同是幼童,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作文时语言苍白无力、废话连篇?为什么把经典的唐诗改得面目全非?凡此种种,无不表明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的缺失。

二、从古代作文看

中国古人数千年的学习都很注重朗读与背诵。中国古代几乎每一个时代都产生了让世界瞩目的大思想家、文学家。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屈原,到现代的大文学家鲁迅,无一不是世界级的大师。他们启蒙学习用的就是最“笨”的方法——朗读与背诵。古之教法有云:“诗从放屁起,文自胡扯来”。自我表达是人类的天性,是一件愉快的事。孔子云:“辞达而已矣。至哉言乎!”现在你的孩子喜欢作文,就让他直摅胸臆,有什么说什么。将来他就有文胆,敢思考,有己见,随着年龄和知识的成长,吐出漂亮的丝来,而且成蛹,天蚕变,翅而飞。假如现在就要求太多,他要必须百般思索才能下笔,甚至想着如何写,才能符合老师家长的心意,则他的慧根,就被无情切断了!

三、从读经典看作文

读经第一,阅读第二。此是生命学问扎实所在,其它皆弄玄虚耳。“教作文”的最完整方法是:第一,从眼前说,是他怎么写,就怎么对,只鼓励,绝不刁难,绝不责备(甚至不必批改,不必纠正)。第二,为将来说,只要一面认真教他“读经”,一面博览群书,期待其“水到渠成”。十几年来,已经给出经验证明:读经的孩子,因为以大量的时间读经,少量时间阅读。虽然一向从不教其作文,但到了中学五六年级,甚至到了初中的年龄,才开放给他写日记,写信,写作文,不消几个星期,即能“下笔千言”,而且“吐属不凡”。所谓“作文技巧”,在他阅读时,都已自己融会了,是不用教的。如果要教,也稍稍指点就可以了。譬如蚕要先吃了许多桑叶,才能吐丝,如果“肚子里”没有先前吞下的“料”,巧妇是难为无米之炊的。眼看很多从小补习作文的孩子,一时好像“很有办法”,作起文来,起承转合,有模有样,但愈长大,愈不象样,最后只成个“庸才”。而且“庸才”一辈子,何其不幸!而这种人当今天下比比皆是也。

诵读古诗对于提高学生国学素养有着重要意义,但它仅仅局限于朗诵和积累层面。古诗词是极其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它不仅蕴涵着传统文化、民族智慧,还饱含着诗人的真挚情感、丰富想象,也体现着诗人独特的创作构思。我们在诵读经典的基础上,能否借助经典诗词指导学生学习作文呢?能否在语文教学中改变诵读经典单纯的“述而不作”,将诵读与写作有机结合,在诵读的基础上学习写作,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基于上述思考,我结合学校研究课题,于去年开始了“读经典学作文”的实验研究。

1.开启了心智,情智共融

学生写不好作文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语言的贫乏,尤其是我们农村的孩子,看得课外书不多,词汇量很少。所以我很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平时有意识的让学生做一些专题式的板块积累,比如春天来了,让孩子去收集一些描写春天的词语、精彩片段;在写一个人的习作之前,让他们去分块收集描写外貌、动作等方面的片段。而且允许他们在自己的习作中引用,只要你不是通篇照抄,用得恰当、到位,老师同样认为你的文章很精彩。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一条习作的捷径,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激发了他们的兴趣。经典诗文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其中积淀了中华先民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审美意识,流淌着历代贤达志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悲天悯人的精神。学生通过对经典美文反复的强化诵读,可以养成良好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可以为写作积累用之不竭的语言素材,厚积而薄发。

2.内化吸收,适时运用

(1)文题借用古诗词,匠心独具。“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如果文章拥有一双迷人的“眼睛”,读者便会一见钟情。现在,我班学生学会了借用古诗词名句作为文题,使文题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如习作要求是:写一篇新闻报道。有一位同学就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题目,报道了本班一位学习基础原来比较差的同学,如何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班级的佼佼者,从文题中一眼就看出这位同学的写作方向和写作目的,显得简练优美。再如描写母爱的文章,有一位同学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为题,中心非常明了。真是妙笔生花,妙不可言。在学生的习作中,他们能把自己诵读的诗句运用进去,作文中会经常出现“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这些能力的形成,正是语文素养的体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沉淀,必将厚积薄发,它对习作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

(2)文中贯穿古诗词名句,如虎添翼。古诗词名句,言简意赅,寓意深刻,以一当十,可唤起读者的联想与思考。要使文章有文采,并有文化底蕴,其中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就是恰当地借用古诗词名句为已所用。本班学生中大多数据同学能将古诗词名句贯穿文中。

(3)结尾引用古诗词,画龙点睛。许多学生在习作中能巧妙地引用古诗词名句来结束全文,利用它富有的哲理加以总结,为文章增色不少,给人以美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靓出了他们习作的风采。

总之,只要孩子们阅读了大量的由汉语言文字构成的中外古今的名著,只要孩子们滚瓜烂熟地背诵下了几百篇汉语言文字的精华篇章,有了这样广读博览的体验,有了宽厚扎实的文化根基,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和知识储备,就好比一个人攀上了群山之巅,他自然而然就有了一种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的气魄,有了一种开阔的胸襟。这样一种文化素养,再加上适当的训练,我不相信孩子会写不好。

参考文献:

[1]中国当代教育科研杂志.《读经典学作文》,2009.4第2期

注:该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2015年度教育规划课题《“诵经典、塑人格”课程化开发的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5]GHB0806)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作文教学
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小学作文教学
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的几点做法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英语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与实践
论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快乐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