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2016-05-14羊兰英
羊兰英
【摘 要】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多少年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于教材方面的影响,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不感兴趣,致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知识的学习过程,缺少生活的气息,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用“活”教材,让生活走进数学,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之共识。那么,如何用“活”教材,让生活走进数学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依托教材,促进学习材料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和许多研究者的认识一致的是,目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仍然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笔者这样重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二是选择信息。在学生所列举的众多信息中选择出一条“为绿化道路环境,在校外公路栽种树木,一共栽了500棵,成活了490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知领域,让学生自己解决。四是教师引导。告诉同学们“这批树木的成活率是98%。”从而提问“成活率”和“98%”的含义,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这样重组,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的熟知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死知识”适应“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让教学根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有价值的案例,从而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二、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数学问题生活化,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知识找到生活的原型。学校教学楼前有两块平行四边形空地,计划绿化为草坪,打算分给十个班级平整泥土。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把学校的计划和打算告诉给学生,请他们来分一分。我把学生分成四个组,带着皮尺来到了空地边。每组的同学先是在一起讨论、商量,接着分工活动,有的记录,有的测量。完毕,回到教室讨论。每个组都把空地分成三个部分:两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然后应用所学知识求出三个部分的面积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接着为了便于研究,我用多媒体屏幕显示出了两个平行四边形,并根据同学的测量标出各部分的长度。请同学们拼一拼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观察,同学们发现将左(右)边三角形拼补到右(左)边,正好是个长方形,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底×高。
三、创设情景,活用生活化教学
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数学情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学生和知识之间的距离,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会更加愿意主动的进行知识的探究。并且生活化的情境还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这样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不会感到过于的枯燥。并且生活情境的创设还能够让学生亲自体验到数学,在学习的时候热情也会更加的高涨。
在进行情境创设的时候,老师也应该跟学生一起走进情境中,体验学生的学习,这样在以后进行情境创设的时候会保证其有效性。在讲到认识人民币的时候,老师可以准备一些钱,再准备些小商品,让小学生模拟买卖商品,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到人民币,还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是存在自己生活中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总之,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将其生活化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且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符合数学发展需要的,不但能够提高老师的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够培养学生实践方面的能力和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