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初作文衔接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6-05-14陈稻惠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9期
关键词:小初想象作文

陈稻惠

写作是带创造性的复杂的脑力劳动,写作能力综合了语文学科的各项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但是,对不少老师来说,作文难教;对大多学生来说,作文难写。由于小初学生思维发展和阅读积累的差异,以及作文评价标准和老师指导着力点的不同,小初作文衔接教学出现了脱节问题。以下着重从小初作文教学中思维要求的差异进行分析并就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做了几点探索。

一、小初作文教学思维要求的差异

《课程标准》在中小学两个阶段,对作文的性质有明确的界定。首先,小学第三学段定义为“习作”,就是学着去写,用书面语言尝试练习表达的意思;中学阶段名为“写作”,“写作”就是“写文章”,有时还专指文学创作。名称不一样,两个学段的作文教学在性质上也有本质差异。其次,从课标的具体内容上看,小学高年级作文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小学习作教学重在激趣,注重在鼓励中促其进步,引导其主动练笔,这就是课标中提倡的“自我表达、与人交流”。初中作文的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初中课标对学生的思维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思维具有独创性。

而从小学的作文教学现状看:小学生作文题的激发性不够,不少教师按部就班,以单元后的作文题目布置写作任务,针对学生的生活及体验的作文相对比较少。长此以往,小学生逐步忽略了对生活现象的关注,更缺乏思考;更有甚者,为了应对考试,一些老师鼓励学生把平时写过的作文一而再、再而三地修改,甚至背诵,以便搬用、套用。而作为检测学生语文能力的期末统考作文也基本上是某一个单元教学后作文题的微小变化,学生逐渐对平时的作文已形成一种依赖性。由于忽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高年级的作文质量势必受到影响。

二、小初作文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想象是文学的翅膀,作文常借助想象来拓展思路、抒发情感、塑造形象、创造意境,可以说文章的选材、立意、结构、表达都离不开想象的参与。写作如果充分运用想象力,就有利于拓展思维空间。

(一)挖掘教材,诗文改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古诗文是中小学阅读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精练而有韵律的语言形式,诗人往往在字数有限的诗句中容纳丰富的内容,或表现极富特征的生活场景,或表达真挚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中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方法,为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诵读中理解诗句丰富的内涵,体味其中美好的情趣或深刻的思想感情。最后指导学生在诵读、品味、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融入自己合理的想象,改写古诗词,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诗歌《长相思》,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教学目标除了指导学生准确有节奏地读词,理解词意,真切体悟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乡愁,还要拓展词句的内涵,发挥想象的空间,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如何将这些简单的语言符号化为鲜活的画面?如何领会诗中所表现的“乡愁”?我认为可以引领学生吟咏诵读后,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导:

①“山一程,水一程”,诗人所见难道仅仅是出行山海关途中的山水?

②诗人到底“身”在何处?

③为什么“夜深”了,依然有“千帐灯”?

④“风一更,雪一更”,诗人处在一个什么环境里?

⑤“故园无此声”,诗人心中的“故园”应该是怎样的情景呢?

在想象中,学生们脑里或许呈现亲人依依送别的情景,看到词人白天孤寂一人跋山涉水、夜间思念故园辗转反侧等画面;或许浮现故乡的美丽、温馨,安宁、祥和的场景。然后用言语和文字释放着“故园”二字所承载着的无穷韵味。两次想象的对比更使学生感受到征途的艰辛,感受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体味“身”和“心”分离的情感,突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乡愁主题。

同样是表达乡愁主题的诗歌《秋思》,整首古诗侧重情景描写,看似简单,实则情在言外。诗人笔下的每个环境、每个动作都能带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①“秋风”真的看得“见”吗?“见秋风”,其实是见到什么?

②“意万重”指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有很多,你猜作者想在家书中说些什么?

③“匆匆”的仅仅是作者吗?

④当家书又“开封”的时候,你能想像诗人当时的神态动作吗?

⑤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通过老师课堂有效细致的引导,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想象力丰富了,要完成第⑤道题的课堂习作练习就不是件难事了。

当然,合理利用教材中古诗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整个小学阶段必须有整体的规划,做到有理、有序。

首先,要以写物的诗词为主,比较接近初预学生的学识水平。如骆宾王的《咏鹅》,除了诗歌吟诵之外,指导、启发学生通过对关键字、词、句的揣摩,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造想象性的描摹,使平实的文字显现丰富的内蕴。

其次,以写景、写场面的诗词为主,例如《牧童》、《村居》等,能唤起和调动学生头脑中乡村生活场景的种种表象,剪辑成一幅幅恬淡、祥和、温馨的鲜活的生活图景。自然的景物和活动的人物融合在一起,形成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

再次,以情感类的诗词为主。比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纳兰性德的《长相思》、郑燮的《竹石》、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抒情诗,这类诗歌重在抓住关键诗句,理解诗句丰富的内涵,走近诗人的世界,体味其中美好的情趣或深刻的思想感情。如《天净沙·秋思》的改写(节选):

困倦的阳光无精打采,淡淡的余晖映出了我的悲伤。看着路边干枯的藤蔓软软地勾着一棵老树,树上的叶子已经快落光了,剩下的叶子在夕阳的照耀下镀上一道金边。树枝托着一个鸟巢,几只幼鸟正在里面休息。“哇哇哇……”他们的父母——两只大乌鸦,一边大声凄厉地喊叫,一边向孩子飞去。我不禁悲从中来。

……

夕阳再也坚持不住,在西边的天空慢慢落下,回到它的家中了。只有我这漂泊的断肠人,还远在那天涯。伴随着这无限的凄苦与惆怅之情,我缓缓念出《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止不住的泪水爬满了我苍老的脸庞。

古典诗词语言精练,内涵丰富,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选择贴近小初学生写作能力和水平的诗歌进行有序列的想象训练,必将使小初作文衔接的训练找到了一个比较容易的抓手,学生也慢慢进入写作状态。

(二)重视评讲,开拓思维

要改善作文的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参与作文修改的能力。一篇内容单调、中心模糊、结构混乱、语言平淡的文章在自己的动手修改之下,变成了一篇内容具体、主题突出、层次分明、语言生动的美文,相信在每一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份欢欣,一种鼓舞,更重要的是,思维能力由此提高了。

曾听过一堂小学作文讲评课,老师展示了学生的习作《小公鸡》,原文是这样写的:

我有一只小公鸡,它有一对圆溜溜的大眼睛,一个尖尖的小嘴。一大早就喔喔啼,催我快快早起。

虽然本段对小公鸡的眼睛、嘴巴进行了描写,但这样的片段描写内容比较空泛,语言贫乏。这种语段在学生当中是比较常见的,很适合作为一道典型的例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如何将这个语段修改得具体可感、生动形象?这位老师引导学生抓住细节,比如:小公鸡的羽毛是什么颜色?什么质地?能否给鸡冠加个比喻,让表达更生动?怎么把这只小公鸡写的威武一些?就这样,老师的引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同学们一番七嘴八舌的评议修改,从多方面进行描写。原来干巴巴的句子就变成了:

背上的羽毛像穿着深红闪亮的外衣,腹部的羽毛似套了件金黄色的衬衫。火红的鸡冠竖在头顶上,像戴着一顶小红帽。大清早,就伸长脖子,满院子跑,使劲地叫唤着。

这样的作文修改,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就充分调动起来,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就得以慢慢提高了。

在作文评改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一些典型的例文进行评改,教师更要发现一些例句,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的空间,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刚进入初中,我曾开设了一堂作文讲评课,主题是“让你认识我”,经过反复筛选,我找到一句“我紧张地自我介绍着”进行讲评。这是最简单的一个主谓句,但也是很平淡的一个句子。首先,我要求学生找出关键词语“紧张”,抓住要表达的内容,接着让学生放开思路,发散思维,展开想象,比如:当时的“我”怎么走上讲台的?讲台上“我”怎么想?怎么做?我又怎样回到位置……在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这个句子不断修改,不断补充,不断完善:

我紧张地自我介绍着。

我低着头走上讲台,紧张地自我介绍着。

我低着头走上讲台,手脚冰凉,紧张地自我介绍着。

我低着头走上讲台,手脚冰凉,刚才那股“雄心壮志”消失得无影无踪,面对着台下五十五张陌生的面孔,只是紧张地自我介绍着。

……

窗外,蝉儿不知疲倦地叫着;教室,同学的目光直直地射向我。我低着头走上讲台,手脚冰凉,刚才那股“雄心壮志”消失的无影无踪,面对着台下五十五张陌生的面孔,脸上火辣辣的,只是紧张地开始了自我介绍,我似乎听得见自己的心跳,五分钟的时间犹如半个世纪那样漫长,终于最后一句结束了。我飞也似的跳下讲台,奔回座位,心还是砰砰砰直跳,终于明白了什么是“看花容易绣花难”啊!

最后修改的句子,融入了更多的想象的空间,它综合运用神态、心理、动作描写,把自己内心的紧张、惶恐、不安表现得淋漓尽致;再通过景物的渲染烘托,人物的心境更是一览无遗。写作文,最聪明的是在文字的背后透出主人公的情感,所谓力透纸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总之,小学和初中作文教学在思维能力的培养、知识和生活的积累等多方面存在差异或“断层”。教师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充分挖掘学生思维的潜力,才能确实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感受及发现认识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效地激发学生蕴藏着的写作潜力,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从而形成由“爱写作文”到“写好作文”的良性循环。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小初作文教学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

[3]石义堂.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宁雪丹.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的实践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1).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小初作文教学衔接实践研究+FJJK14-429”

猜你喜欢

小初想象作文
快乐的想象
一生
我看到一只小黄狗(外一篇)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拖醉汉到屋外致死被追刑责
YY学院:如何做个好编辑(上)
我的女朋友小初
想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