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课堂中微视频应用问题与解决策略

2016-05-14徐建强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6年9期
关键词:微视频解决策略存在问题

徐建强

【摘 要】随着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不断推广,以微视频为载体开展的教学活动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推崇。信息技术课堂,作为一门与现代化教学技术联系紧密的基础性课程,在运用微视频教学时却存在着互动性缺失、探究空间减少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师找准内容、适度应用,操作演示、多段设疑,引入支架、链接视频,巧设情境、练习拓展,从而提升微视频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微视频 信息技术 存在问题 解决策略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视频采集工具的普及,视频的拍摄和制作技术的门槛越来越低,而近年来,微视频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也成为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教学中一大有力的武器,呈现出较多的优势。如在操作练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反复多次观看微视频,最终通过模仿掌握操作中的难点,这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让学习的节奏、进度变得多样。但是,在笔者日常的调研工作中,在与一线教师的交流中,却发现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应用微视频教学手段,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没能引起大家的关注。

一、微视频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互动性缺失

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还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如果教师想把录好的微视频发给学生,试图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学习知识和技能,从而很好地掌握它,很多时候只是一厢情愿。信息技术微视频教学,最主要的一块内容是操作过程的讲解和演示,在日常的讲解演示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演示,还要进行讲解说明,并常伴有与学生的语言和眼神的交流。教师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形,当教师讲解了一遍后发现学生大多一脸茫然,这时教师就知道讲解大概存在问题,会马上调整演示的速度,或是改变表述的方式和策略。如有教师在进行六年级“机器人”单元的教学时,讲解到红外传感器的原理,既有实物的展示,又有PPT中动画的演示,但当教师往下面一望,发现还有大半学生没能掌握,此时他马上改进讲解的策略,叫上一个学生,模拟盲人走路,把盲人手中的拐杖类比成红外传感器,师生互动,通过教师引导,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红外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发射信号,接收返回信号得知前面有障碍物,“拐杖的长短”更是揭示了红外传感器探测障碍物是有距离限制的。在游戏式的类比中,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让所有的学生掌握了这一课的难点。这是一种带有眼神和情感交流的讲解、演示。但在微视频的教学中变成冷冰冰的一方宣讲,交互成为问题,因此更难实现教学策略的调整。当学生看了一遍视频发现没能掌握时,只能再看一遍,但对于需要理解的内容,这样的方式大多是无用的。

(二)探究空间减少

《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提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等四个指定领域。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重要领域,信息技术课程必然承载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倡导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价值取向。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微视频教学最擅长的是技能操作类的演示和讲解。学生通过反复观看,模仿操作,最后掌握技能。但这样的学习既没有深度,也无前后知识与技能的联系,更缺少探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是不断尝试与探究、不断反思总结经验的过程。如果缺失了探究性,也就失去了信息技术学习的方法。而信息技术的操作方法更是存在多样性,学生尝试探究、发现新方法的激动和愉悦,在微视频面前也被剥夺了。

二、微视频应用的策略

针对以上两个主要问题,笔者认为,要将微视频有效应用于信息技术教育,发挥其优势,规避其缺陷,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改进。

(一)找准内容,适度应用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对于微视频的应用,要适度。在操作技能方面,笔者认为,日常教师的现场讲解和演示比视频更生动和直接。只有当碰到操作步骤多或是操作时需要注意的点较隐蔽的内容时,才真正需要提供微视频,以便于学生反复观看,模仿掌握。如浙教版五年级上《采集生活点滴》一课,要求学生采用系统自带的录音机进行录音,这一过程,是需要多个步骤完成的,且难度不大,探究性不强,完全可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一步一步掌握操作步骤。

(二)操作演示,多段设疑

按照教师个人的理解,结合实例进行操作演示,往往不能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不论学生会与不会,教师都是这么讲课,学生缺少探究和思考的空间。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少用平铺直叙,对于重难点内容要提示、提醒学习者,调动学习者的注意力,对于概念、操作上的易混淆点,也要重点提醒学习者,可以采用多段设疑与提示。如powerpoint学习中,插入图片操作,如果要制作微视频,在开头处,就可以提示学生,“这一操作,与word软件中的操作是极相似的,你想不想现在就试试?”这样的话语,可以引起学生思考,唤醒已有知识和经验,达到知识和技能迁移的目的,更是为学生提供了“试一试”的探究机会。也可以在视频的中间或是视频结尾处,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究。

(三)引入支架,链接视频

为了留给学生更多的探究空间,可以引入学习支架的方式,建立学生的学习路径,并在新的技能点或教学难点处设置超级链接,学生点击链接观看相应的微视频,从而克服学习难点。如有教师采用了“导学稿+微视频”的形式组织教学。以浙教版四年级下《精彩图片剪辑》一课为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如下:

1. 掌握用主要工具栏按钮旋转图片的方法。

2. 掌握用“修改”菜单裁剪图片的方法。

3. 通过比较,知道图片尺寸大小与图片文件大小的区别。

教学重点:掌握旋转图片和裁剪图片的方法。

教学难点:图片尺寸大小与图片文件大小概念的区别。

该教师就通过设计导学稿式的任务单,为学生构建学习的支架,从而实现微视频的有效应用(如图1)。

引入支架、链接视频有以下两大优势:

1.充分给予学生学习主动权和自主权。图1的设计,即为学生设计了学习的路径,既学习操作步骤,也让学生有了自主选择权。认为启动ACDSee没问题的学生,就可以直接跳过相应视频的观看,只有当真的有问题有困难的时候,才去观看微视频。真正实现分层教学,自主控制学习进度。这也是微视频(或微课)引入教育的一大主要目的。

2.引发思考,评价反馈。如图 2,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这有助于增强观看视频的目的性,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观看,并在观看后,通过“新手操作”完成后面的填空,形成学习后的反馈。

(四)巧设情境,练习拓展

技能的掌握仅仅依靠模仿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经过多次且在不同情境下的操作实践应用才能真正掌握。如在浙教版六年级下《键盘触发》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入学校运动会400米赛跑这一情境,自然而然地引出多角色,然后把任务分成两段进行。首先实现一个角色的键盘控制,使他跑起来,这一过程有微视频的介入,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模仿掌握基本操作,再通过第二个角色的脚本编写,再次复习巩固键盘触发这一新的知识。然后,通过赋予角色变大缩小的技能,来进行探究。整堂课通过“观摩视频—模仿操作—巩固再练—拓展探究”等步骤,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的氛围中,学习了新知,巩固了技能,锻炼了能力。

微视频引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才几年时间,但得到了广大信息技术教师的极大欢迎,微视频这一教学手段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应当引起大家的反思,并在探求各种方法的过程中加以弥补和改进。如微视频制作技术中互动和评价元素的引入,又如微视频学习网站的搭建,等等。可以相信,随着更多教师的加入,微视频这一新兴的教学手段必将在信息技术课堂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4).

[2]郑军,王以宁,王凯玲,等.微型学习视频的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4).

[3] 王宏艳,金书辉.技能类微视频教学内容的设计研究[J].中小学电教,2014(21).

(浙江省平湖市教师进修学校 314200)

猜你喜欢

微视频解决策略存在问题
《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专题实践活动中的微视频教学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浅谈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慕课的应用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