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通过课前预习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
2016-05-14陈爱妹林光禄
陈爱妹?林光禄
【摘要】预习是小学生开始自主学习的基础,也是在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这对于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树立坚定的改革意识,并进一步分析了课前预习的优化策略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意识;课前预习;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作为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教师。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所以,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念。实现对课程的清醒认知,重点在于认清楚如何提升课堂效率。学生每天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之下,这样的教育方式真的好吗?尤其小学语文学科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要比其他的课程更辛苦。其实,从根本上来说,还是陈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师凭借自己的经验教学,而学生也被迫陷入其中,从本质上来说,教学质量不高的根源就在此,所以,在紧急的形式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利用课前预习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当下的小学语文改革,教师既是主导者也是创新者,而教师面对的一些受教育的学生,在教师的眼里他们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人。事实上,这样的想法严重地束缚了教育改革。教学改革要打破这样一个旧的模式,教学改革是系统的工程,如果只有教师参与,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那么课堂上,学生就没有了参与意识,这样的改革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教师要相信小学生的能力,通过多种渠道去开拓小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念。丢下以往课堂教学的思想包袱,教师要作为一个教育的创新者,从整体上出发,从细节入手。从整体出发,重点体现在改革教育要破旧除新,实现对学生的综合教育,而从细节入手,是指一点一点克服教育上的难关,从具体的某个项目入手,成功打破教育的壁垒,教育也是一项挑战,不可能一蹴而就。进行小学语文改革,实现有组织的课前预习,就需要建立在此思想基础之上。
二、浅谈通过课前预习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明确预习的目标
教师在布置有关预习的作业时,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下节课要学习什么知识。其次,教师要给学生制定明确的预习目标,预习哪些内容,如何去预习,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等等,为学生植入预习的重要性。
(二)课前预习的程序
首先,对于学生要有一个明确的要求。在预习上,教师可以丰富教学的方式,具体可以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所谓集中式,就是让学生合作集中地进行学习,可以是以小组的形式出现,选择一名有责任心的人担任组长,教师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后,由小组长负责,鼓励大家开展预习活动。而分散预习指的是学生在家独自预习。
其次,做好预习时间的规定。分为短期预习和常规预习。所谓短期预习是提前新知识两三天进行,利用这段时间提前对新知识感知。常规预习,是指在本学期内没有经过讲授的课文内容,只要有时间都可以按照学生自己的计划进行预习。
最后,预习的要求。预习的要求主要是针对常规性的预习和短期性的预习设定的。常规性的预习要求学生身边必须有字典、课本、笔记本、笔以及其他的学习工具,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利用网络去查阅有关的资料。预习是根据课本的内容,按照课本的要求做好相关的预习工作,最基本的要做到对课后问题的理解和回答。例如在准备《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的预习时,教师要考虑学生是否会对课文情节有不理解的情况,因为故事背景与我们当下的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如果对当时的背景、作者身份不够了解,那么就很难理解这篇课文。所以,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去查找一些李大钊的生平资料,在课上将自己查好的资料总结以后介绍给同学。而短期性的预习要求,与常规性的相比,重点在于预习课文,重点要去解决教师会提到的问题。在阅读课文时,要带着工具,遇到生词、生字要及时查阅。第二遍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根据教师的提示以及课后的问题进行阅读,在这个阅读的过程中,要放慢阅读的速度,仔细思考其中的问题,对文章中的字词段落要多看几遍,多想几遍,同时要求学生可以流利地将整个故事介绍给大家。第三遍阅读,要带着文章的重点、难点去阅读,对于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要记下来带到课堂当中,要求同学可以熟练地朗读课文,达到顺畅背诵的效果。出示语文课前预习提纲:在授课前二三天内,对学生容易理解的一般性课文,教师可提前向学生布置对篇幅长理解难度大的课文,应出示引导提纲,教师可用文字通知学生。
(三)实现对主题活动的精心设计
教师可以在预习任务中设计一些阅读的推荐主题活动,让学生从课堂收获延伸到对外的拓展。这需要教师进一步寻找学生在认知上的新旧思维的结合点,给学生更加畅通的表达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现学生思维的优化,它往往会让学生运用以往学到的知识去捕获新的知识。同样的作品在不同时代给读者的不同的效果,不仅要把握教材的时代性,同时还要加强和作者的联系。如在讲解《三峡》这一课时,教师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去理解这篇课文,可以从余秋雨的《三峡》入手,鼓励学生去预习,实现不同文体的比较,进一步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三、结语
预习作为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它成功地将学习推到了一个全新领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更加积极、主动的意识,真正地在课堂上可以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的能力,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教学当中虽然有一定的方法,但也没有完全的定法,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及时更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郝俊格.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5(23).
[2]张玉琴.课前有效预习提高课堂效率——冀教版小学语文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2015(36).
[3]谭丽莎.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1(32).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