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小学生习作真情流露

2016-05-14王晓玲

新课程·小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习作指导

王晓玲

摘 要:当前教师在习作教学中,面对小学生习作无内容可写,写不出真情实感而束手无策。谈谈让小学生习作真情流露的一些教学策略,祈盼能引起语文教师的深思与重视。

关键词:习作目的;习作内容;习作指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只有让学生把作文看成是一种自然的生命状态,一种朴实的生活行为,一种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才能引导学生用真实的生命拥抱作文,让心灵与作文亲密无间。这里我将结合自己的观课议课、反思实践,谈谈自己让小学生习作真情流露的做法,与各位同仁探讨交流。

一、习作目的要明确

长期以来,学生作文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应试而作,为了让教师满意而写。这种教学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感知、情感,致使作文远离生活、缺乏体验,缺乏真情。“说假话”“抒假情”不仅是作文的问题,实质上也是做人的问题,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习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它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应当是真我的体现。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是学生学习做“真人”的一种历炼。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所以,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让学生思想自由,无拘无束,性情率真地抒发自我,表达真情实感,张扬个性。教师自身也要具备一颗不同一般的“心”——童心、爱心、真心的复合体,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贴心人,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学生习作真情流露打下基础。教师还要多和学生说真心话,多和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言为心声”,用自己榜样的力量去鼓舞和激励学生求真,做真人。

二、习作内容生活化

1.在习作命题上注重与生活的对接

胡适就命题所提的条件是:“第一要能引起学生的兴味,第二要能引起学生去搜寻材料,第三要能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学识。”来自于生活的题目,最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有主动写作的欲望。这就需要教师能时刻关注生活的热点,是引领学生再现生活的乐趣作为写作的主要动因。例如,在中央电视科教频道今年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中,各地美味可口、沁人心脾的美食引起了热议。于是,在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要求是:介绍自己喜欢的风味食品时,我搜集整理了《舌尖上的韶关》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后,拟了这样一道题:你最喜欢吃妈妈煮的哪个菜?按“食材—做法—感受”的顺序推介给大家。当天学生想说的欲望十分强烈。虽然只是六年级的学生,但在片段写作中也尽情展现自己的真实感情。

2.习作内容应以学生有体验的生活中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应以写纪实作文、想象作文和应用文为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教师应大力进行观察作文,实物作文,生活体验作文,活动作文、游戏作文,应用文等的训练,只有这样从生活中摄取和积累习作的素材,才能为习作开拓源头活水,才能激发学生学习习作的热情和兴趣。我的孩子从小我就教他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例如《怎样去上学的调查报告》、《第一次跳水》《校规——小白鼠事件》《她笑了——探望小怡同学》《养小鸭子》《爸爸智斗手机骗子》等,由于从有体验的生活中来,因此习作语言流畅、有感而发,作文内容真实,孩子活泼可爱的性格就跃然纸上,作文成了孩子童年美好生活的写照。

3.生活化的习作内容引进课堂

语言学家克鲁姆说:“成功的语言课堂教学应该是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已学到的语言材料。”所以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爱好出发,充分利用和挖掘习作的主阵地课堂,在课堂里提供真实的习作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真实的习作交流,从而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获得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如,习作课上运用实物、图片、简笔画等让学生触摸生活,通过亲自地观察、感悟,真正做到“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利用角色扮演、视频、课本剧等模拟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情动而辞发。也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开展主题班队活动、科学小制作小实验、游戏等,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生活,走进习作。

三、习作指导要关注学生创作的心理过程。

1.作文指导要着力于激发习作欲望,打开思路

作文指导要指在关键处,导在兴趣上,让学生的眼睛发亮、发光。教师指导审题时,应量拓展习作的范围,从学情出发,深入浅出;解读以单元主题为主,依据教材启发学生的习作题目可以多元化,并自己命题,而且切入点尽可能小,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如语文S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习作《我的一次科学尝试》,“尝试”可以理解为一次科学小实验、小制作,一个小窍门;还可以理解为以前没有做过的一件小事,这里的“科学”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此时,教师指导时就要化难为易,通俗形象的理解为对自己“有启发、有帮助,有提高”的认识,习作就好写多了。

2.作文指导要努力唤醒学生的内心世界的种种心理表象——在人记忆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

学生的生活经历比起成年人来当然不够丰富,但也并不是白纸一张。作文指导中唤起学生对自己某种生活的形象回忆,激起相应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使之产生不吐不快的强烈冲动。为了“唤醒”学生的心理表象,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运用调查、测量、统计等多种观察方法认识客观事物。教师应注意选择观察的对象要形成悬殊,落差大好比较,要把观察的生活情景(或事件)拉长、放大,让学生看得细,看得清,让事物的形状、颜色、味道、变化等通过我们细致观察实践知觉(感觉)出来,储存在头脑中,再与头脑中自己想说的话联系起来,形成丰富的内部语言,从而使学生写出自己印象最深刻、体会最深切的东西,而不是按一种写作套路去刻意虚构。

3.作文指导要着力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是驱动学生习作的内在动力,情动而辞发,作文指导中教师应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激起其相应的情感体验,使其产生共鸣,产生不吐不快的强烈冲动。为了“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话题作文题目前均有一两段文字作为拓展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思考的“饵料”。布置作文题目时,教师可以通过表达的情感,语气来唤起学生的情感记忆,从而有效地激起学生写作的热情。指导习作时,在描述的事物的过程中,教师要任务驱动:每个阶段你想到什么?心情怎样?把过程中的感情变化描述出来。确实,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强烈的情感需求,学生才有可能写好作文。

4.增强外部语言的表达

语言的表达在小学阶段是需要讲文体特点、文体结构的等一般习作知识的。学生掌握了记叙文的几种文体结构,抓住结构的要素来写,就能做到文章的大致条理清晰了。如记事的文章,抓住写事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写;状物的文章,就抓住景物的样子、特点、功能来写等,这样学生习作就能做到言之有序。教师指导学生把重点内容写具体,就做到言之有物。所以,小学阶段习作的一般规律还是要讲到位,学生的习作才能事半功倍。其次,还要要求学生平时进行好词好句的积累,掌握语言的修辞等,这样表达效果才会生动形象。

参考文献:

[1]张洪玲,陈晓波主编.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

[2]罗黛.走进生活,让习作真情流露[J].考试周刊,2012(52).

猜你喜欢

习作指导
让写作与生活同步
关注习作指导过程,提高学生作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