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低年级学生写话能力的培养
2016-05-14周海珍
周海珍
低年级学生在学习写话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害怕写话”。一怕没内容写,二怕不知怎样写。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初步的写作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可是,怎样才能使学生对写话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提高学生写话的能力呢?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由浅入深,指导写话方法
一年级学生最初接触的写话就是用学过的词语写通顺的句子。训练的方式有:选词填空;补充句子;连词写话;用词写话;扩充句子;看一幅图写一句话;看一幅图写几句话;看几幅图写几句话,并能连几句话成一段意思连贯、语句通顺的话。由于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及语言组织能力较差,常常颠三倒四或错用词语,不能有条理地、连贯地写话。于是,我在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辨析近义词、理清词序,把几句条理混乱的话,按照事物的顺序(空间、时间)和几件事物之间的关系,重新排列使之条理化。或帮助学生运用一定的关联词,如连词、时间副词等,使几句话的内容围绕一个意思,按一定的合理顺序连缀而成,教给学生一些连接句子的技能。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逐步具有围绕一个中心说几句话或写一段连贯话的能力。随着学生知识积累的不断丰富,写话能力的逐步提高,再通过扩充句子的方式,训练学生把一段话写具体、生动。这样的指导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易于接受、掌握。
二、营造氛围,激发语言表达的欲望
激发学生口语交际欲望,是我们低段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儿童是天生的演员,不论是在课堂的提问、故事的续说,还是在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时,我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生活中的角色,巧妙地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角色中去体验、去感受,表达更确切、逼真。
我在教学口语交际《我想这样做》(内容:说说你周围有需要帮助的人吗?你准备怎样帮助他们?)时,首先,创设情境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接着,我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年迈的奶奶、有病的阿姨、受伤的乘客……用自己的语言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交际,并对交际的过程予以调控,形成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使学生语言表达更富有激情。但是由于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缺乏条理性和连贯性,说起话来常是前言不搭后语,跳跃性很强,有时重复、有时带有语病。因此,在训练时教师不能操之过急,要有由说得少到说得多、由说得不大好到说得比较好的训练过程。要求学生想好后再说,用自己的话把意思说完整、连贯,要有头有尾,遵循一定顺序,条理清楚,声音响亮,并准确使用普通话。鼓励学生用词恰当、生动,启发学生大胆思维、合理想象、积极发言。训练时,先让口语表达较强的学生先说,再大面积展开。对口头表达能力差的、胆小不敢说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促其发言,哪怕是三言两语,也应予以肯定;对语言表达新颖独特、有个性的学生,及时给予赞扬,使学生兴趣盎然,语言表达精彩纷呈,富有童趣和灵性。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出写话要求:“把自己刚才精彩的发言写下来,让家人、朋友看”,学生充满信心去表达,收获了自由写话的乐趣。
三、看图说、写,感受写话乐趣
图画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因为它比文字更形象地直接作用于儿童的感官,符合低年级思维的特点。因此,低年级写话的训练形式以看图写话为主。即在看图的基础上进行说话、写话练习,使学生能写几句连贯的话,表达简单的内容。低年级的学生,观察图时的无意性、情绪性比较明显,在观察时他们容易被最感兴趣的局部画面所吸引,而忽略了整体画面。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首先,要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获得整体印象:看一看图上画的有谁,发生了什么事?以了解画面的基本内容;接着,指导学生具体、有顺序地观察景物,认清画面中的环境,想一想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情况;再指导学生具体观察人物,看人物的外貌、年龄;最后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想象他们的语言及心理活动。
教学《自我保护》时,我先让学生根据教材给出的四幅图,以及提示的故事开头看懂图意;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想当自己独自在家遇到有人敲门时该怎么办;接着同桌两人根据自己的理解、想象,给图中的人物加上动作、语言进行情景再现;最后选出几组同桌表演给全班同学看。对学生的语病通过师生评议的方式予以纠正。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教师指导看图写话要求:写清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人物干什么、想什么、说什么,把图上的内容编成小故事写下来。这样,学生易于感受到写话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有了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指导掌握初步写作方法为主的低年级写话训练,就能将学生写话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从而为学生中年级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顺利完成向中年级写作的衔接和过渡。
参考文献:
[1]原艳萍.浅议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写话能力[J].学苑教育,2013(8).
[2]舒红妮.浅议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写话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