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作课堂:积累引来活水,指导绽开百花

2016-05-14徐小英

新课程·小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习作课堂教师

徐小英

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顽疾”,对此产生的教学理论,可谓形形色色,令人眼花缭乱。然而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特别是要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着实不易,一线老师大旱望云,渴求有一种具体可行的理论来实施。本文笔者尝试各种途径突破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的“瓶颈效应”,借组织教研互动的契机寻求教学思维碰撞火花,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习作六《父母的爱》习作指导课为例,并结合教学效果,反复试教—反思—讨论—修改,以此寻求习作教学有效途径。

一、课堂教学现状与简析

(一)一课一得,明确课堂“主心骨”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一堂课成败就在于此。《父母的爱》是人教版语文上册第六组的习作课,是本组教材专题“父母之爱”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学生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经过深思熟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根据习作提示,在观察和习作中体会父母的爱。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学习课文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写法,尝试着在习作中使用。

(二)智慧解读,引导走向“好习作”

1.别“误会”好词

一篇好的习作,离不开好词、好句的运用,而教师在强调使用好词时,却让学生产生了误会。成语属于好词吗?形容词属于好词吗?

很难说,因为一个词语离开了语境,谈不上好或不好,只有词语在语境中能够为中心、主题服务的才是好词。课堂中,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光强调“好词”是远远不够的。

2.别“困住”思维

在主题限定下,如何写出好习作?学生思路广,立题新颖,更具重要性,但是教师往往会因为好心引导,反而让学生“束手无策”。

本次习作的主题是“父母的爱”,教师反复强调的是“一件感动的事”,在若干事情中,选择出一件事,而这件事必须是让你感动的,显然对主题进行了局限。“为什么让你感动?”学生认为生活平淡,并没有惊天动地让人泣不成声的事,怎么办?正因为框定了要感动,学生只能选择编一个感人的故事,比如“生病”,在学生习作中有7人都写家人、我生病时的场景。生活点滴皆是爱,有爱就有感动,可以是重逢、离别、庆祝、惊喜,也可以是伤心、难过、痛苦、快乐。

二、课堂衍生农村习作教学问题及对策

(一)阅读教学,为习作养根

习作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师生的痛处,农村则更甚。为何同样在学习阅读与写作,学习同一套教材,有的学生可以奋笔疾书、文思如泉,有的则如坐针毡、无从下笔呢?本次示范课,教师试教多个班级发现,大部分学生欠下的“债”实在是太多。那些怕作文、难下笔的孩子,究其原因就是思路狭窄、积累贫瘠。对此,教师要注重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兴趣,锻炼阅读毅力,唤醒学生的筛选、言语、形式意识,以源源不断的阅读之泉去滋养学生的写作之根。

(二)多彩活动,为习作添肥

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能够抛开各种诱惑,静下心来阅读的人越来越少。媒体组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我的一本课外书》此类节目迅速引起关注,收视率飙升4倍,“汉字”成了最热门的词汇之一,《中国诗词大会》的出现,掀起了学生疯狂背诵古诗的热潮。这让我们意识到激发学生阅读的方法可以多样,采用有趣味性的活动来替代言传身教,小型《班级诗词大会》《我的一本课外书》等,虽具模仿性,但亦是极能达到效果的。引导学生“趁热”写下熟悉的人、事、景、物,就能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将略有兴趣升华为热情。

(三)彩笔批改,为习作开枝

1.修改形式多样

首先,应该明确各种修改形式的目标,自主修改注重的是学生主体在修改时的独立性、自主性;合作修改注重的是合作团体的互补性、合作性。在此,如果运用各色的笔来代表各个批改形式,如习作时笔的颜色选用黑色,自主修改时用蓝色,合作修改时可选喜欢的颜色,教师修改时用红色笔,无论哪个环节不允许颜色重复即可,这样一来,每次修改环节不仅人人有事做,还能看到自主修改、合作修改时,修改人一次次的进步情况,习作修改好后,老师可以请同学们看看,不同颜色的笔迹是在怎么变化的,几篇作文以后,第一遍主动修改的能力是不是就提高了?老师圈画后再修改,这样的习作能力是不是就提高了?既能激发学生的批改热情,又能让批改更具有效性、趣味性。

2.小组合作运用

在一堂习作课中,如何发挥批改的作用呢?四人小组合作修改当仁不让,小组合作最关注的是成效。学生错别字多,句子不通顺,是学生在课堂上对规范语读得太少。起先,各个修改环节都可以让学生选择大声朗读手中的习作,调动五官、集中注意力去修改习作。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作品的赏析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而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样得到了全面提高,合作精神也得到很好的培养,一举多得,何乐不为呢?

一堂习作示范课,醍醐灌顶,将我从习作教学的误区中拉出来,一位学科专家一席话,茅塞顿开,还学生难习作一个清白。“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这是叶圣陶先生对习作的诠释,习作教学,本就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并无定法,像学生的习作一样,是在改进中提高的。望此文能助习作教学在“园中绽放百花”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1]谢广田.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及其方法[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孙建龙.小学写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习作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