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中有“量”,量出精彩

2016-05-14施媛媛

新课程·小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台秤花生米计量单位

施媛媛

一个苹果重250千克,一个学生的体重是50克,这是在学习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后,学生作业中常会出现的错误。我们在面对这样哭笑不得的作业时,也要反思:为什么学生对质量单位这么没有概念?对物体质量没有基本的估计能力呢?换言之,作为成人的我们,虽然不至于像学生一般乱用单位,但是要我们较为准确地估计一千克的物体到底多少,这还是比较困难的。除非是在一些达人赛中,卖鱼的农民经过长年累月积累的经验,误差能在几十克之内。我们的数学课堂不要学生成为精准的“电子秤”,却有必要帮孩子心中建立起正确的“量”。

结合三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我进行了尝试。

一、重视直观——建立表象

计量单位是抽象的,为了让这些抽象的计量单位变得形象直观、生动具体,并在学生脑中形成实际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就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实践在脑中形成正确的表象。

【教学片段1】 今天我们要学习两个新的单位:千克和克,这是两个质量单位。那你们在哪见过这两个单位呢?

生:体重秤上、饮料瓶上、零食包装上、天平秤上……

师:生活中你估计一下,哪些物体的质量用千克表示,哪些用克来表示?

生:人的质量、书包的质量、门的质量、冰箱的质量、一台电脑的质量,一架空调的质量、一个书柜等家具的质量可以用千克。

生:零食一包用克,一包茶叶可以用克,一小瓶饮料,一袋面粉,一个苹果,一块肥皂、一袋洗衣液可以用克表示。

师:刚才我们猜测了许多物品的质量,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质量需要怎么办呢?

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种类的秤:体重秤、台秤、天平秤。

师:你觉得什么时候要用什么秤呢?

生:比较重的用体重秤,比较轻的用天平或台秤。

简单认识不同秤的使用方法。

这两个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并不少见,让学生初步感知比较重的物体用千克,比较轻的物体用克,并认识不同的秤。

【教学片段2】 体会“一千克”

课前每位学生各自准备一千克的物体,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互相掂一掂猜测一下,小组内同学的物体有没有1千克?并在小组内用记下自己什么物体质量大约1千克。

学生小组活动后集体交流汇报。

生:两块肥皂和两瓶椰子汁质量约1千克;

生:一袋桂圆重大约1千克。

生:八小瓶牛奶大约1千克。

分四个大组,用台秤有顺序地验证自己的物体是不是大约1千克,验证后到小组长的记录卡那里调整验证。

小组活动时学生的热情是高涨的,有些学生喝掉半瓶牛奶后又称一称,有不够质量的加书再称,有把瓶中水倒掉的,有减少米的数量的,真是五花八门,形态各异。学生每人手中都有了一千克的物体,也知道了生活中一千克的不同形态,而不仅仅知道一千克是两袋盐的质量。1千克不再只是书本的一个数据,它是学生手中的实物。

【教学片段3】 体验“1克”的物体

师:你觉得什么物体的质量大约1克?

生:一瓶盖的水、一个1元硬币、一支铅笔、一个2分硬币,一支粉笔,几个回形针,水果的包装袋,小夹子,一张一元纸币、一粒种子。

四人小组内发一个简易天平秤,小组内先估一估物体的质量,再称一称哪些物体的质量约1克,并记录下来,小组汇报合作结果。

小组内估物练习,先估再称。(一个土豆、一个红薯、一个文具盒、一罐加多宝、一个水杯的质量)小组合作时一定要让每个学生有充分的动手操作时间,充分体会质量单位的大小,不要不舍得让孩子用秤。有的学生提出把纸捏成一团会重些?老师不回答,你自己去试试吧!有学生在称梨,称着称着就偷偷地吃起了梨,老师也不生气了,那请你猜猜现在吃剩下的梨核大约多重?学生在操作间、谈笑间,克的概念不知不觉深入学生心中。

二、选择参照——清晰表象

刚刚建立的表象存在不稳定、不鲜明,当实物离开眼前,脑中的印象就会逐渐模糊,当再忆时因没有参照标准而偏离实际。因此,帮助学生寻找一个熟悉的物品,让它成为某一计量单位的代言或是比较的标准时,抽象的计量单位变得形象直观。

【教学片段3】 掂一掂自己的1千克物体,再掂一掂老师准备的一袋黄豆,估计一下比1千克重还是轻?

估一估身边哪些物体质量约1千克?小组内活动,每人掂一掂梨、数学书、鸡蛋。(9个梨大约1千克,4本数学大约重1千克,16个鸡蛋大约1千克)有标准、有比较,学生一手一样物体,把梨的质量和一瓶饮料比,有参照物的比。由于只带了10个鸡蛋不够一千克,那怎么来验证到底1千克有多少个鸡蛋呢?学生首先想到了可以先称0.5千克是多少个,再估计1千克有多少个。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了学生的估计推算能力在这里的体现。

【教学片断4】 1千克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猜测并用实物验证,感受物体所占空间大,并不一定就重。

作为自认为很有重量感的成人的我们,一直都告诉孩子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一样重。其实学生心里还是觉得是铁重,我们对1千克棉花到底有多少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直到我们亲眼见了,比想象中要多。直到把这两样物体放在秤上,指针指在同一个位置,他们才相信一千克确实一样重。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拎了拎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还是觉得棉花轻呢?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发现,有些时候我们拿物体时的方式不同,会让我们手的受力程度不一样,才会让我们有了身体的感受偏差。

三、注重实践——丰富表象

注意课内活动和课外实践的结合,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理解与应用量的实际意义。学生对于相应量的观念建立需要长期的实践、积累,而课堂教学的时间又非常有限。应该说课堂上的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课外活动则是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观念。学校里、家庭中、超市内都是计量单位学习的场所,有着丰富的资源,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节实践活动课或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找一找,并与周边的人进行交流,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于计量单位的表象。

在学完“克和千克的认识”这一课后,班级的后面摆了四个台秤,还有一张记录表,课后学生拿到什么物体,先估一估,想称就上秤,并记录下来,从作业本、书本、钥匙、水果等,让每天的学习生活与秤相伴。学生家中大多没有天平,隔几天举行一次估测比赛,估测较准确的学生可获得一次将天平带回家用一天的奖励。墙角的体重秤更是人满为患,先估再称自己的体重、同学的体重,同学之间互相抱一抱,称一称身边物体的质量并做好记录,这是对几十千克的体验。

四、加强估测——形成方法

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可以把估测活动贯穿在整个测量教学过程中,书本中先估后量的环节不能省。在估测的过程中,教师及时进行策略和方法的引导,掌握正确的估测方法。

【教学片段5】 想一想:如果知道一瓶花生米的质量,你能估计出大约有几颗吗?

学生小组讨论方法,可以先称出一颗花生米的质量,再把一瓶的花生米质量除以一颗花生米的质量。也可以先称出10颗花生米的质量,或先数出10克花生米有多少颗。称完花生米,再看同样质量的香榧会有多少颗,大小的比较,数量的比较,在数与称之间,学生学会了估测、推算,也会了变换,真正把计量单位活学活用了。

“君子之教,喻也。”只有让学生对计量单位真正理解了,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学生才能做到心中有“量”(liàng),量(liáng)出精彩。课上课外我们在进行中,或正在生长中……

参考文献:

[1]张建春.“克与千克”教学设计与实录[J].小学教学参考,2015(20).

[2]王亮军.懒羊羊学“克与千克”[J].学苑创造,2015(4).

猜你喜欢

台秤花生米计量单位
四粒花生米
花生米翻跟头
四颗花生米
菠菜花生米
计量单位复习三步走
自制“斜面上物体重力分解演示仪”
台秤示数的最小值是出现在摆球的最高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