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策略
2016-05-14周光平
周光平
摘 要:小学数学是学生小学阶段学习的重点学科之一,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渐转变的阶段,因此,在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需要一座桥梁来沟通彼此,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整合,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策略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强有力的教学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有效整合,不仅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了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营造新型课堂环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能营造新型的课堂环境,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网络上的交流互动,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年、月、日”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合作和自主学习的环境。教师提前制作好专题学习网站,内容可包括“万年历”“信息发布”“知识窗”等等。万年历用电子表格制作。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想要观察的年份,并将观察到的每个月的天数和计算出的全年的天数输入在计算机,在“信息发布”栏发布自己的观察结果。这样,全班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由于每位学生是随机选择年份,这样学生发布的信息中有很多年份是不一样的,保持了多样性,学生也可以打开“知识窗”了解世界上关于年、月、日的划分以及闰年的来历及科学道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合理的反馈。在自评、互评、师评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和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能力。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创设情境不仅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与几何图形中的三角形相关的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了解三角形的基本性质以及三角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比如“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三角形的边长进行测量,并对三角形的性质进行验证,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提出疑问:“如果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大于第三边还可不可以组建成三角形?”学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自己实践操作的结果,从而验证三角形的性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从而培养现实的探索精神,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三、降低教学难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将平移、旋转、叠加、渐变等动态效果清晰地呈现出来,让学生直观地感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小学生正处在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渐转变的阶段,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地降低教学难度,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从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获得亲身体验,理解数学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圆的面积”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将圆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32份等等,再将平均分成的若干份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可以清晰地体验到随着平均分的份数增多,得到的扇形的圆弧逐渐在变直,用分的扇形所拼成的图形也就越接近长方形。在操作的过程中,小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由圆到拼成长方形的变化过程,经历了知识产生和形成的探索过程,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从而降低了小学数学的教学难度,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充分发挥,进而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晓梅,林小亮.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有效整合的探索与实践[J].小学数学教育,2010.
[2]徐向东.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指导[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8.